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
问:众生无始以来,造无量业。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,又复作一切罪业,无恶不造。云何临终十念成就,即得往生,出过三界?结业之事,云何可通?
答:众生无始以来,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,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,皆是宿善业强,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。若恶业多者,善知识尚不可逢,何可论十念成就?
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,临终十念为轻者。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,不在时节久近多少。云何为三?一者在心,二者在缘,三者在决定。
在心者,造罪之时,从自虚妄颠倒生。念佛者,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。一虚一实岂得相比?譬如万年暗室,日光暂至而暗顿灭,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?
在缘者,造罪之时,从虚妄痴暗心,缘虚妄境界颠倒生。念佛之心,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,缘无上菩提心生。一真一伪岂得相比?譬如有人被毒箭,中箭深毒渗伤肌破骨。一闻灭除药鼓,即箭出毒除,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?
在决定者,造罪之时。以有间心有后心也。念佛之时,以无间心无后心,遂即舍命,善心猛利是以即生。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,童子挥剑须臾两分。又如千年积柴,以一豆火焚,少时即尽。
又如有人一生已来,修十善业应得生天。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,即堕阿鼻地狱。恶业虚妄以猛利故,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。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,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,得生净土,无有是处。
又云,一念念佛,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。为念佛时心猛利故,伏灭恶业决定得生,不须疑也。
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,作别时意者,此定不可。何以得知?《摄论》云:“由唯发愿故,全无有行。”《杂集论》云:“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,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。”并是别时之因,全无有行。若将临终,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,几许误哉。愿诸行者深思此理,自牢其心莫信异见,自坠陷也。
【译】
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
问:众生无始劫以来造下了无量的罪业,这一辈子又没遇到善知识指导,结果又无恶不造。请问这样的一个人临终时,念十口气的佛号,就能往生而超出三界吗,从善恶因果的道理来讲,怎么通呢?
答:众生无始劫以来善恶因种的是多是少,是强是弱,我们无所得知。但能够在临命终遇到善知识指导十念成就的人,都是很有善根的人,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有在临命之时遇到善知识开示十念成就的机遇。一个恶业多的人,连善知识都遇不到,又谈什么十念成就呢?!
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分量很重,而临终十念的分量很轻。其实不然,罪恶业的轻重比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而决定在下列三项因素:一、在心,二、在缘,三、在决定。
在心是说:造罪业的时侯,是从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的。而念佛的人,是听到善知识教念佛法门,知道阿弥陀佛的真实名号功德之后,用真心诚意的心来念佛的。由此可知,造罪是虚妄心,念佛是真实心,这一虚一实,怎么能相互比较呢?譬如有一间屋子,已经黑暗了一万年。当它被日光一照射的时候,黑暗马上就消失了。难道黑暗会因为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之久,而不肯消失吗?
在缘是说:造罪业的时候,是从虚妄愚暗的心,缘由虚妄颠倒的境界而起的。而念佛的心,是从听闻佛的清净真实名号功德,缘由无上的菩提心而生的。这两种一真一假,怎么能相比呢?就好像我们中了毒箭,中毒很深已经伤肌破骨。 但是一旦得到冶疗的良方,就能箭拔毒除,立刻痊愈。怎么会因箭深毒渗而不肯出呢?
在决定是说:造恶之时是有间断,有期盼心的;而念佛就不同,念佛的人念佛之时,已下定决心要脱离三界,以不再以凡夫身投胎人间的心,持续不间断的念佛,由于这种善心十分猛利,于是得以往生。譬如有一条绳索,粗得要十个人才可合抱,虽然一千个人来拉也拉不断。而一个小孩子,只要用锐利的剑,一下子就能把它切断。又好比堆积了一千年的木柴,只要用一豆粒大的微细火苗来点燃,一下子便会烧得精光。
又好比有一个人,一生都在修十善业,照道理应该可以生天的。但是临终的时候,他突然起了坚定不移的邪知邪见,却让他即刻堕入阿鼻地狱。恶业虽然虚妄,但是由于非常猛利之故,也照样排除一生的善业而令堕恶道。难道临终时用猛利心来念真实功德的佛号,用这个无间的善业而不能排除无始以来的恶业,而得以往生净土吗?
佛经上又说:“只要用一念清净的心来念佛,就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。”因此念佛的时候,由于心猛利故,可以伏止消灭恶业,一定可以往生净土。这是根本不用怀疑的。
古来流传“临命终时十念往生,要靠有宿世的善根才能成就”,绝对不可作这样的解释。如果这样解释的话,那我们前世若无善根,岂不是今生临命终时十念也不能往生了吗?《摄大乘论》中讲到:只要发愿,决定往生,不能有任何怀疑。《杂集论》也讲:只要你发愿往生安乐国(即极乐世界)就能往生,只要听到无垢佛的名号将来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而且他们也没有宿世的善因。你若是认为临命终十念猛利认真念佛,要有宿世修行的善根临终才能往生,这种看法可就大大地贻误众生了!希望诸位修行人好好深入思维这个道理。要坚固自己的道心,不要相信那些邪恶之见,而延误了自己的慧命。
【讲】
第八个疑问:十念得生疑
净土宗是一个佛力加被的法门。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法门的地方,是它修学的一个特色。它修学过程的重点,在于感应道交。所以古德常说:“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。”也就是在净土的整个修学当中,不管你用什么方法,你的目标是使你这颗明了的心,跟阿弥陀佛万德庄严的功德,能够感应道交,这就是净土宗的成功之处。
讲到感应道交,在早期的净土宗传承中,就存在二种不同的方法:第一个是慧远大师的方法,第二个是善导大师的方法。我们先说慧远大师的方法。
隋朝的慧远大师,所用感应道交的方法是观想念佛。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当做所缘境,而观想念佛最终的目标是成就念佛三昧,所以慧远大师认为:我们凡夫的心,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想感应道交,必须成就一种定心。就是说慧远大师感应道交的思想,是定心感应的方法。我们必须在明了寂静的心中,跟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应道交。这方法颇适合那时的根机,故得到很多人的响应,当时有123人在庐山共修,很多人都取得成功。
到了唐朝的善导大师,他提出散心感应的方法,他认为要感应道交,应该用持名念佛为好。他的理由是:观想法门,境细心粗,观难成就。因为所观的境太过微细,如观想阿弥陀佛的白毫光、整个相好,这个境太微细了,而我们能观的心太过躁动,因此这个观想很难成就。所以善导大师认为最好的方法是:
专心的听我们心中佛号的声音,并认为这个方法还比较容易修。所以在整个所观境当中,善导大师提出“持名”,而他的目标是散心感应。他认为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不一定就是定心,散乱心也可以。但是善导大师提出一个原则:必须要一心归命。
所以善导大师说: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,重点不是在有没有得到禅定,是在于对阿弥陀佛的强烈归依之心。
下面我们再看一下,善导大师在《观经四帖疏》中所说的深心:大师说深心就是深信之心。包括两个方面:一者决定深信,我们的自身是念头不离罪恶果报的、受生死轮转的凡夫,旷劫以来在生死苦海中,恒常汩没恒常流转不休,无有出离生死的胜缘;二者决定深信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,遍摄九法界众生,可使永离生死之苦,得涅槃乐。对此没有怀疑,没有忧虑,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,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东林寺大安法师说:善导大师别具慧眼,从常没众生的罪恶与阿弥陀佛悲愿的互动关系中,诠显净宗他力信心之内蕴,称佛本怀,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。
善导大师提出了持名念佛,使得念佛法门所被的根机更加广大,也可以说自唐朝以后的净土法门,都是采用善导大师所提倡的,以持名念佛作为主课的修学方法。
到了宋朝以后,因为禅宗有很多大德转到净土,所以提倡禅净双修。特别到了明末的时候,禅净双修到了颠峰的时代。但是我们看看禅净双修的内涵,也没有离开善导大师的持名念佛,没有离开善导大师一心归命的内涵。善导大师提出了“散心的感应”,但是有一个最低的标准,他的最低标准,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“十念得生”。他说:你要使散乱心能跟阿弥陀佛感应,就必须在临终的时候,具足十念的相续。这个法门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: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”善导大师把第十八愿的核心思想提出来,于是整个净土宗的思想,就得到一个定位,就是往生的最低标准,就在临终的十念。善导大师提出这个思想,也有很多人对此产生质疑,关于这个问题,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,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:“十念得生疑”
征问
【众生无始以来,造无量业,今生一期,不逢善知识,又复作一切罪业,无恶不造。云何临终,十念成就,即得往生,出过三界,结业之事,云何可通?】
这个人提出的怀疑是:我们念佛人,我们不是从圣人开…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浅讲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