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人的真实相,你把他这个相给损减了、把他丑化了,你才会生起嗔心。
所以,我们过去起颠倒的时候,因为没有看到真相,你只是活在你心中错误的影像里。你或者把这个影像过度的美化,或者过度的丑化,所以那个影像是错误的影像,故你当初所缘的境界是一种虚妄的影像。
而我们念佛就不同,我们念佛所缘的是听闻正法、如理思惟,我们真实能够感受到无量光、无量寿的真实功德,我们真实的为了要追求菩提,为了要成就无量光、无量寿的一种依正庄严而生起的。所以说你念佛时候所缘的境,是真实的境,因为那是从听闻正法、如理的思惟而产生的,所以真妄也是有所差别。
我们举个例子,譬如说有人被毒箭射中了,这个箭射得很深,伤到骨头里面了,而且这支箭毒性还特别强,它能伤肌破骨。但是重点不是它射得有多深,重点也不在于它的毒性有多强,重点是你是不是有消除箭毒的“药鼓”,你有这个“药鼓”,一击起来这个箭就自然跑出来,这个毒性也自然消除。又好似一个人生病了,不管他的病有多重,重点是能不能找到可治这种病的药。如果能找得到药,它就能够疗救这个病人。
我们再从阿赖耶识受熏的角度来看修行这件事,我们的阿赖耶识,在虚妄的境造了很多的业、熏习了很多的种子,这个种子在唯识学叫虚妄的种子。但是你真实的发菩提心,你在受戒的时候,你缘三宝的境而发起一种誓断一切恶、誓修一切善、誓度一切众生的心,这个种子在唯识学叫金刚种子。为什么?因为所缘的境界是三宝的种子。诸位都知道,一个人受菩萨戒,要嘛在法师的面前受,最低的标准是在佛像的面前受。所有的戒体要成就,一定要缘真实境的。什么叫真实的境呢?就是三宝的境。你在三宝前受,戒体才会坚固。如果对着一颗树来受戒,那就得不到真实的戒体。
因为这个境有真妄的差别。所以说,造业的时候,是缘着心中的一个虚妄性。而念佛的时候,是缘三宝的功德,缘那种真实救拔的功德。总而言之,我们念佛的时候,要相信、要建立真实能够破除虚妄的信心。
我们修行人要做二件事:第一个趋吉,第二个避凶。当然我们要修习很多善法,看到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的德行,我们要生起好乐之心,但对一个初学者来说,趋吉这件事情还不是很急迫。一个初学佛者更重要的是避凶,远离灾难很重要。一个人要远离灾难,就要知道灾难是怎么来的,灾难就是我们心中的情绪,就是六根对六境时的第一个念头。对那个情绪、那个盲目的念头,我们一定要有克制的力量。我可以告诉同修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,对治负面的、破坏性的情绪的最好方法是“不动”。印光大师说:“心常觉照,不随妄转。”这个不动法门很重要,印光大师讲这句话实在是太殊胜了,他这个法门是来自《楞严经》中的一段话,它有很多对治妄想的方法,其中一个就是不动。
诸位知道,所有的妄想都有一个天敌,就是时间,时间是所有妄想的天敌。你试试看,你打一个妄想,你只要把这个妄想拖过一段时间,你这个妄想就会自然消失掉!你要是敢跟它拖,妄想是经不起拖的。世间的人常讲“主动、积极”,但要看场合。如果碰到要远离的过失,你去主动积极就要增长过患。一个刚开始修行的人,如产生一个与自己有利的念头,那最好还是不管它,不随妄转。所有的初学佛者,都是先从否定自己、不随妄转开始。如果一个人他连“不随妄想”这四个字都不知道怎么修,那要想避免灾难是很困难的。因为一个妄想起来,你就会跟着它走,妄想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,那就麻烦了。所以我们说虚妄心是一种生灭相,我们念佛的心是真实的功德。
第三个我们看决定:
【在决定者:造罪之时,以有间心、有后心也;念佛之时,以无间心、无后心,遂即舍命,善心猛利,是以即生。譬如十围之索,千夫不制,童子挥剑,须臾两分。又如千年积柴,以一豆火焚,少时即尽。】
前面是讲真妄,这里是讲它的强弱。我们造罪的时候,心是有间断的、有终止的。
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不是随便就念佛,也不是一时的冲动。我们是经过长时间的听闻大乘法义,建立了愿成佛的菩提心。由于我们长时间听闻净土的教义,对阿弥陀佛生起了归依的心。所以这个时候的心,是无间心,特别的坚定,而且是无后心,念念的相续没有终止。同修们想想看,一个坚定而相续的心,面对一个犹豫不决、间断的心跟有终止的心,那当然是善心猛利,所以就能够往生。
以下举二个譬喻:
如一条周长十围的绳索,这个绳索很粗,要有十个人才能够把它围起来,一千个人都拉它不断。叫一个小孩子拿把利剑来往中间一砍,刹那之间这条绳索就分成两截了。这譬喻的意思就是说:不论你的业有多重,只要有方法,不论有多麻烦,只要有智慧就好解决。
又如千年的积柴,用来当柴火的木头累积了一千年,只要点燃一根火柴,这个像一颗豆子大的微细火苗,一下子就能把千年所积的木柴烧得精光。这个譬喻的意思是说:你若是有智慧,刹那之间见本性。或是你在临命终时,用最强的力量去念佛,这口气一断,立即就能往生极乐世界。
在《净土圣贤录》中也有许多公案,我现在讲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,唐朝张善和往生的故事。我想很多同修都看过《净土圣贤录》,并且在《佛祖统纪》、《龙舒净土文》等书中也有记载,说的是:唐朝有个叫张善和的人,他以杀牛为业。临命终时阴境现前,见群牛前来讨命,用角挑他的眼、刺他的胸。张善和大惊失色,就对他的妻子说:“快请僧人来救我!”师父来到他家,就对他进行开示:“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中讲到,若有人临终时地狱相现,如果能以至诚心称念南谟阿弥陀佛十声,则能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,即得往生净土。”张善和听后就用左手举火,去点右手的香,向西方专一恳切念佛,未满十声,即说:“群牛已经离开了,我见到阿弥陀佛从西面来,并递给我莲花宝座,叫我坐上去。”话刚说完,他就往生了。
张善和临终念佛不到十声,讨债的牛就离开了,不但这业障已经消除了,连阿弥陀佛都现前接引他了。同修们会说:“他造了一生的杀业,他临终的时候念佛还未满十念,为什么未满十念的念佛,能够把重大的杀业转过来,转成清净的莲华呢?转地狱的火成清净的莲花呢?”理由只有二个:第一,他念佛的时候是用真实的心来念佛的,不像我们平时念佛没有真实用心,念佛时还要打妄想。第二,他用坚定的心来念佛,专注、坚定。因为他以真实的心、坚定的心来念佛,所以能把整个杀业转过来,故牛就消失了,佛就现前了。
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三编卷四《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》中说:“念佛之人,若是一心念佛,不念世间家业儿女,决定可以蒙佛慈力,接引往生。无论修持久近,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,一心念佛,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,亦得往生。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,第十八愿云,若有众生,闻我名号,志心信乐,求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由此因缘,平素不念佛人,临终善友开示,大家助念,亦可往生”。
所以,我们不可用时间的长短来判定业力,应该从本质的真实、虚妄,同用心的坚定、不坚定来判断。 “十念必生”的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个地方。
【又如有人一生已来,修十善业应得生天。临命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,即堕阿鼻地狱。】
譬如说有个人,他一生都修十善业,照理说他是可以生到天道的,但是他在临命终时,起了一念决定邪见,就堕落到阿鼻地狱中去。
讲到这里我要劝告诸同修:在我们临命终时,这一生若是有和你过意不去的人,临命终时最好不要让他靠近。万一临命终之时,刚好遇到最讨厌的人,那就完了!本来临命终念佛已经念到面貌红润了,看到讨厌的人来,脸色马上变黑,光是气就气死了,这样就很凄惨了!所以学佛的人,平时要尽量学着肚量大一些,若是有人欺负我,侮辱、诽谤我,要置我们于死地,我们就当作这是我欠他的。我们平时遇到业障时,就要学会欢喜、轻松。若是累积到临命终时,就像整笔账款要一次还清,那就很困难了。若是分期偿还就比较轻松,所以一期一期欠人的都要及早偿还,应该起欢喜心。所以有智慧的人遇到逆境他会很欢喜。若是没有智慧的人遇到逆境就会很气愤,他会觉得自己很委屈,却不知道自己前世是怎么陷害别人的。所以说修行当中不论有什么委屈,逆境来时,也欢喜地接受,业障就拿我们没办法了!这样临命终时就有几分把握了。不然的话,你想想看,平时修十善的人,应该是能够生到天上的,只因临命终一念决定邪见就堕落了,嗔恨心一起就堕地狱了!
【恶业虚妄以猛利故,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。岂况临命终猛心念佛真实,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,得生净土,无有是处。】
恶业是虚妄的,但临命终的那一念恶因为猛利,就能将我们一生所造的善业排除,令堕恶道。何况到临命终时,我们发一念极猛利的念佛真实心,那这个无间善业,怎么会不能排除无始的恶业,而得生净土呢?是绝对可能的!刹那之间,念十句佛号决定往生,绝对不要怀疑!
下面说:
【又云:一念念佛,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。为念佛时心猛利故,伏灭恶业决定得生,不须疑也。】
你想想看!虔诚地专念阿弥陀佛,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因为念佛时心的猛利,故可伏灭恶业决定得生,同修们请不要怀疑。智者大师的《净土十疑论》,的的确确太重要了,因为论中所举的这些怀疑,都是生生世世所有众生的怀疑。
【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,作别时意[6]者,此定不可。何以得知?《摄论》云:“由唯发愿故,全无有行。”《杂集论》云:“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,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。”并是别时之因,全无有行。】
世间流传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往生,这要靠宿世的善根才能成就,绝对不能这样解释。如果这样解释的话,岂不是临命终时能猛利地十念都不能往生了吗?为什么呢?下面大师就引用无着造、真谛三藏译的《摄大乘论》来为我们作证,《论》中讲到:“由只有发愿,全无修行。”《杂集论》也讲:“只要你发愿往生安乐国(即极乐世界),就能往生。只要听到无垢佛的名号,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阿耨菩提。”这些讲的都只是最初所种的因,及最后所成的果,而省略了中间的修行法。因为这些都是没有修习正行,这才是别世别时成就往生之正因。
现在接下去说:
【若将临命终,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,几许误哉。愿诸行者深思此理,自牢其心莫信异见,自坠陷也。】
本段文字说:若是把临命终时,在听闻善知识开示之后,能无间断地十念,能勇猛、认真地念几声佛就往生,看作是后世成佛之远因,那就错了。若是这样理解十念往生,就会误了许许多多众生。
善导大师认为临终的十念往生非别是意,他在《观经四帖疏》玄义分中说:“今此观经中,十声称佛,即有十愿十行具足。云何具足?言南无者,即是归命,亦是发愿回向之义。言阿弥陀佛者,即是其行。以斯义故,必得往生。”故知临终十念愿行具足,则非别时意,因十念时十愿、十行都已经具足。
所以,我们今天要有这个决定心:不管你前世有没有善根,不管你以前有没有听到佛法,不管你以前有没有发愿,过去有多少恶业全部不管,十念必定成就。只要在临命终前听到佛法,又愿意往生极乐世界,不管他念几声佛,只要能念佛都能往生。其实任何人无量劫以来,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善根,我们前世若无善根,今生你还能信吗?还能临命终十念吗?同修们能来学佛,大家宿世都有善根!只要你能信你就早种有善根,希望诸位同修好好想一想这个道理。“自牢其心莫信异见”,这一句太重要了!我们今天听了智者大师的《净土十疑论》之后,我们就要听智者大师的,坚固自己的道心,既然修净土了,就要坚持到底,不再改信别的法门,免“自坠陷也”。
再说几句:如果学佛不久,哪里有讲经就到哪里去听,还以为是多闻、是法门无量誓愿学。其实初学佛者没有一点基础,更没有择法眼,你听得多了,就会分不清楚。听得太多,听听每个法师所讲的都很好、都很有道理,这样修行就会变得很复杂。拜了很多师父,就不知到底要听哪一位的了?我们既然对净土有信仰,那就听佛、听祖师大德的,相信了就要去做。好,开始认真地念佛!
《《净土十疑论》浅讲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