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

 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

  問:衆生無始以來,造無量業。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,又複作一切罪業,無惡不造。雲何臨終十念成就,即得往生,出過叁界?結業之事,雲何可通?

  答:衆生無始以來,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,但能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,皆是宿善業強,始得遇善知識十念成就。若惡業多者,善知識尚不可逢,何可論十念成就?

  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爲重,臨終十念爲輕者。今以道理叁種較量輕重不定,不在時節久近多少。雲何爲叁?一者在心,二者在緣,叁者在決定。

  在心者,造罪之時,從自虛妄顛倒生。念佛者,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。一虛一實豈得相比?譬如萬年暗室,日光暫至而暗頓滅,豈以久來之暗不肯滅耶?

  在緣者,造罪之時,從虛妄癡暗心,緣虛妄境界顛倒生。念佛之心,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,緣無上菩提心生。一真一僞豈得相比?譬如有人被毒箭,中箭深毒滲傷肌破骨。一聞滅除藥鼓,即箭出毒除,豈以箭深毒滲而不肯出也?

  在決定者,造罪之時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。念佛之時,以無間心無後心,遂即舍命,善心猛利是以即生。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製,童子揮劍須臾兩分。又如千年積柴,以一豆火焚,少時即盡。

  又如有人一生已來,修十善業應得生天。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,即墮阿鼻地獄。惡業虛妄以猛利故,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。豈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,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,得生淨土,無有是處。

  又雲,一念念佛,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爲念佛時心猛利故,伏滅惡業決定得生,不須疑也。

  上古相傳判十念成就,作別時意者,此定不可。何以得知?《攝論》雲:“由唯發願故,全無有行。”《雜集論》雲:“若願生安樂國土即得往生,若聞無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。”並是別時之因,全無有行。若將臨終,無間十念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,幾許誤哉。願諸行者深思此理,自牢其心莫信異見,自墜陷也。

  

【譯】

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

  問:衆生無始劫以來造下了無量的罪業,這一輩子又沒遇到善知識指導,結果又無惡不造。請問這樣的一個人臨終時,念十口氣的佛號,就能往生而超出叁界嗎,從善惡因果的道理來講,怎麼通呢?

  答:衆生無始劫以來善惡因種的是多是少,是強是弱,我們無所得知。但能夠在臨命終遇到善知識指導十念成就的人,都是很有善根的人,不然的話也不可能有在臨命之時遇到善知識開示十念成就的機遇。一個惡業多的人,連善知識都遇不到,又談什麼十念成就呢?!

  你認爲無始以來的惡業分量很重,而臨終十念的分量很輕。其實不然,罪惡業的輕重比較不在于時間的長短,而決定在下列叁項因素:一、在心,二、在緣,叁、在決定。

  在心是說:造罪業的時侯,是從虛妄顛倒的心念所産生的。而念佛的人,是聽到善知識教念佛法門,知道阿彌陀佛的真實名號功德之後,用真心誠意的心來念佛的。由此可知,造罪是虛妄心,念佛是真實心,這一虛一實,怎麼能相互比較呢?譬如有一間屋子,已經黑暗了一萬年。當它被日光一照射的時候,黑暗馬上就消失了。難道黑暗會因爲它已經暗了一萬年之久,而不肯消失嗎?

  在緣是說:造罪業的時候,是從虛妄愚暗的心,緣由虛妄顛倒的境界而起的。而念佛的心,是從聽聞佛的清淨真實名號功德,緣由無上的菩提心而生的。這兩種一真一假,怎麼能相比呢?就好像我們中了毒箭,中毒很深已經傷肌破骨。 但是一旦得到冶療的良方,就能箭拔毒除,立刻痊愈。怎麼會因箭深毒滲而不肯出呢?

  在決定是說:造惡之時是有間斷,有期盼心的;而念佛就不同,念佛的人念佛之時,已下定決心要脫離叁界,以不再以凡夫身投胎人間的心,持續不間斷的念佛,由于這種善心十分猛利,于是得以往生。譬如有一條繩索,粗得要十個人才可合抱,雖然一千個人來拉也拉不斷。而一個小孩子,只要用銳利的劍,一下子就能把它切斷。又好比堆積了一千年的木柴,只要用一豆粒大的微細火苗來點燃,一下子便會燒得精光。

  又好比有一個人,一生都在修十善業,照道理應該可以生天的。但是臨終的時候,他突然起了堅定不移的邪知邪見,卻讓他即刻墮入阿鼻地獄。惡業雖然虛妄,但是由于非常猛利之故,也照樣排除一生的善業而令墮惡道。難道臨終時用猛利心來念真實功德的佛號,用這個無間的善業而不能排除無始以來的惡業,而得以往生淨土嗎?

  佛經上又說:“只要用一念清淨的心來念佛,就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。”因此念佛的時候,由于心猛利故,可以伏止消滅惡業,一定可以往生淨土。這是根本不用懷疑的。

  古來流傳“臨命終時十念往生,要靠有宿世的善根才能成就”,絕對不可作這樣的解釋。如果這樣解釋的話,那我們前世若無善根,豈不是今生臨命終時十念也不能往生了嗎?《攝大乘論》中講到:只要發願,決定往生,不能有任何懷疑。《雜集論》也講:只要你發願往生安樂國(即極樂世界)就能往生,只要聽到無垢佛的名號將來就能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而且他們也沒有宿世的善因。你若是認爲臨命終十念猛利認真念佛,要有宿世修行的善根臨終才能往生,這種看法可就大大地贻誤衆生了!希望諸位修行人好好深入思維這個道理。要堅固自己的道心,不要相信那些邪惡之見,而延誤了自己的慧命。

  

【講】

第八個疑問:十念得生疑

  淨土宗是一個佛力加被的法門。這是它不同于其它法門的地方,是它修學的一個特色。它修學過程的重點,在于感應道交。所以古德常說:“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。”也就是在淨土的整個修學當中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你的目標是使你這顆明了的心,跟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功德,能夠感應道交,這就是淨土宗的成功之處。

  講到感應道交,在早期的淨土宗傳承中,就存在二種不同的方法:第一個是慧遠大師的方法,第二個是善導大師的方法。我們先說慧遠大師的方法。

  隋朝的慧遠大師,所用感應道交的方法是觀想念佛。以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當做所緣境,而觀想念佛最終的目標是成就念佛叁昧,所以慧遠大師認爲:我們凡夫的心,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想感應道交,必須成就一種定心。就是說慧遠大師感應道交的思想,是定心感應的方法。我們必須在明了寂靜的心中,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感應道交。這方法頗適合那時的根機,故得到很多人的響應,當時有123人在廬山共修,很多人都取得成功。

  到了唐朝的善導大師,他提出散心感應的方法,他認爲要感應道交,應該用持名念佛爲好。他的理由是:觀想法門,境細心粗,觀難成就。因爲所觀的境太過微細,如觀想阿彌陀佛的白毫光、整個相好,這個境太微細了,而我們能觀的心太過躁動,因此這個觀想很難成就。所以善導大師認爲最好的方法是:

  專心的聽我們心中佛號的聲音,並認爲這個方法還比較容易修。所以在整個所觀境當中,善導大師提出“持名”,而他的目標是散心感應。他認爲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不一定就是定心,散亂心也可以。但是善導大師提出一個原則:必須要一心歸命。

  所以善導大師說:我們凡夫的心跟阿彌陀佛的感應道交,重點不是在有沒有得到禅定,是在于對阿彌陀佛的強烈歸依之心。

 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,善導大師在《觀經四帖疏》中所說的深心:大師說深心就是深信之心。包括兩個方面:一者決定深信,我們的自身是念頭不離罪惡果報的、受生死輪轉的凡夫,曠劫以來在生死苦海中,恒常汩沒恒常流轉不休,無有出離生死的勝緣;二者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,遍攝九法界衆生,可使永離生死之苦,得涅槃樂。對此沒有懷疑,沒有憂慮,乘托阿彌陀佛大悲願力,決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東林寺大安法師說:善導大師別具慧眼,從常沒衆生的罪惡與阿彌陀佛悲願的互動關系中,诠顯淨宗他力信心之內蘊,稱佛本懷,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。

  善導大師提出了持名念佛,使得念佛法門所被的根機更加廣大,也可以說自唐朝以後的淨土法門,都是采用善導大師所提倡的,以持名念佛作爲主課的修學方法。

  到了宋朝以後,因爲禅宗有很多大德轉到淨土,所以提倡禅淨雙修。特別到了明末的時候,禅淨雙修到了顛峰的時代。但是我們看看禅淨雙修的內涵,也沒有離開善導大師的持名念佛,沒有離開善導大師一心歸命的內涵。善導大師提出了“散心的感應”,但是有一個最低的標准,他的最低標准,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“十念得生”。他說:你要使散亂心能跟阿彌陀佛感應,就必須在臨終的時候,具足十念的相續。這個法門是來自于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:“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”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的核心思想提出來,于是整個淨土宗的思想,就得到一個定位,就是往生的最低標准,就在臨終的十念。善導大師提出這個思想,也有很多人對此産生質疑,關于這個問題,值得我們深入的探討,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的:“十念得生疑”

  征問

  【衆生無始以來,造無量業,今生一期,不逢善知識,又複作一切罪業,無惡不造。雲何臨終,十念成就,即得往生,出過叁界,結業之事,雲何可通?】

  這個人提出的懷疑是:我們念佛人,我們不是從聖人開…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