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始念佛,我們是凡夫念佛。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,已經造了很多的罪業,凡夫跟聖人的最大區別,就是凡夫心中有罪業。這個罪業不只是前生造罪,即使在今生的一期生命當中,在我們還沒有遇到佛法之前,我們也造了很多身口意的罪業,所以觀察我們的內心世界,是罪業深重。這樣的人,怎麼能臨終十念佛號,就成就往生呢?
首先,解釋一下十念:曆代祖師在解釋十念的時候,都有一個共同的解釋,就是說這個“十念”指的不是一個數目,十念是一種概念,是比喻短暫的時間。也就是說我們造的罪業是這麼長的時間,無始以來在心中已經熏習了很多的罪業,怎麼說在臨終的時候,這麼短暫時間的念佛,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而超出叁界的輪回呢?從因果的道理來說,這怎麼能通呢?
我們的阿賴耶識中有很多善業的種子,也有很多罪業的種子,臨終的時候,到底是哪一個業先得果報呢?學唯識的人都知道答案,那就是強者先牽。按照次第,一定是業力強大的種子先表現出來。我們一般說:無始劫造的罪業應該是強者,臨終的十念應該是弱者,從這個強弱的角度,就會産生質疑。我們看智者大師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:
釋疑
【答:衆生無始以來,善惡業種多少強弱並不得知,但能臨命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,皆是宿善業強,始得遇善知識,十念成就。若惡業多者,善知識尚不可逢,何可論十念成就?】
這段同修們一看就可以理解:我們衆生從無始以來,善業、惡業的多與少、強或弱,大家都不知道。如果他在臨命終時能遇到善知識,能臨命終十念成就,這就說明他宿世的善業強,才有可能遇到善知識,才有這個十念成就。若是惡業多的人,根本連善知識都遇不到,更別說是十念了。下面這一段是智者大師回答的重點,同修們請注意聽。我們一起念:
【又汝以無始已來惡業爲重,臨終十念爲輕者,今以道理,叁種校量輕重不定,不在時節久近多少。雲何爲叁?一者在心,二者在緣,叁者在決定。】
智者大師說:我們總是認爲我造罪業的時間特別長,你看我在過去這麼久的生命之中,每一世都造過很多罪業,因這麼長時間所造的業,應該是很重了。而我今生的念佛,是在臨終的時候,只是十念的相續,時間又特別短,所以這個業是輕。
智者大師認爲這個思想是錯誤的,他認爲所謂的重業、輕業,不在造業的時間,我們應該用緣起的道理,從叁個角度來加以比較,才能夠決定這個業的輕重,才能決定招感的決定性與不決定性。重點不在你造業時間長短,而要從下面叁個方面來決定:一者在心,就是你造業的時候,你那個能造的心有差別。二者在緣,你所造的境緣,是你在什麼境緣下所造作的。叁者在決定,你在造業的時候是決定的、還是猶豫不決的。就是說,我們單從時間上來判定業的輕重,這是個錯誤的概念,應該從能造的心、所造的境,跟你造業的時候決定不決定來判斷。
以下,我們就分別加以解釋,首先我們從心想方面來看:
【在心者:造罪之時,從自虛妄顛倒生。念佛者,從善知識,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。一虛一實,豈得相比?譬如萬年暗室,日光暫至,而暗頓滅。豈以久來之暗,不肯滅耶?】
先看看我們造罪時候的心態:一個衆生他會造罪,那個能造罪的心是怎麼有的呢?是從虛妄的顛倒生,這裏的重點是在“虛妄”這二個字。爲什麼一個人好端端的會去造業呢?他就是有一個虛妄的妄想生起。這個妄想是怎麼生起的呢?簡單的講,我們身是一個果報體,我們有眼睛、鼻子、嘴巴等等六根,六根感受的功能,跟六塵相碰撞的時候,就會創造一個心識出來。這個心識的很大部分,都是盲目的、情緒化的念頭。
比如說現在我要罵一個人,這個生起想罵一個人,是一個能造罪業的心,就算是還沒有産生行動,那爲什麼會有這個念頭呢?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個人,或者耳朵聽到某一種聲音,如果根同境沒有碰撞,是不可能産生念頭的。那麼你要去罵一個人,這個心態是怎麼一回事呢?第一個,它是直覺性的,他絕對是沒有透過智慧的觀察。第二個,它是盲目的。第叁個,它是生滅的,最重的是它是生滅的,它是隨著境而生滅的。你如果把這個所緣境拿掉了,你當初是緣某一個聲音生起這個念頭,直到你把這個聲音在心中也拿掉,這個心念就消失了。所以我們常常說生滅心是來無所從,去無所止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是刹那生滅的。所以我們簡單的講,虛妄心就是“覓之了不可得”,因爲它來也不知道怎麼來的,去的時候也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,就算是在造作的過程當中,它也是刹那刹那生滅的。所以要知道,我們每一個造罪的念頭,雖然有很多的差異相,有的是貪煩惱、有的是嗔煩惱、有的是高慢心,但是它的本質是一樣的,都是虛妄的,是盲目的、情緒的。
我們再來看看念佛是什麼心態?念佛的人他爲什麼會念佛呢?這個能念的心又是怎麼回事呢?是從一個佛法善知識的開導,聽聞了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以後,經過如理的思惟,而産生一種智慧的觀照。所有修行念佛的人,他念佛的心,都是透過智慧的判斷才念佛的。所以我們知道,造罪時是盲目的,那個心是一種虛妄性。而我們念佛的心,是透過智慧,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實的、永恒的。所以說,一虛一實不能相比。造罪的時候是虛妄心,念佛的時候是透過觀察真理而産生的一種念佛的心,一個是隨順于情緒,一個是隨順于真理,這二種是有虛實差別的。
現在我們講一個譬喻:有一個萬年的暗室,日光暫至,而暗頓滅。這暗室是比喻我們無始劫來的妄想。日光指的是我們對叁寶功德真實的歸依,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。觀照力現前的時候,我們的情緒馬上消失掉,這是很正常的道理。不可能因爲它時間已經很久了,就說它不能消滅。不管它有多久,因爲它的本質是虛妄的,所以光明能夠破除黑暗。這裏使我們明白,我們的心態有二種:一種是真實的心,一種是虛妄的心。
比如說我現在要去罵一個人,這個心是情緒化的,這個念頭你只要不管它,它自然會消失掉。你看我們每一次發完脾氣以後,每一次都後悔。爲什麼?一個人會後悔,表示你那個心消失了,所以你才會後悔。如果你那個心還在,你怎麼會後悔呢?只要是惡念的心,都是突然間來、突然間消失,來得快、去得也快,都是那種很情緒化的、很躁動的心。但是我們每一次修行的心都是很平靜的,我要廣度一切衆生,這個念頭它是從智慧而生的。好多同修都已受了菩薩戒,諸位同修還記得嗎?諸位在受菩薩戒的時候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這也是一個念頭,這個念頭是一個恒久的心。我們受完戒以後,當初緣叁寶的境而發心,回來以後這個心還在,它是一種持久的心態。爲什麼呢?因爲它隨順于理,它是一種真實的心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問題不在時間的長短,問題是在于它是一種真實的心,還是虛妄的心,這有本質上的不同。
在《淨土聖賢錄》中有一個公案:唐朝的馬子雲居士,科舉時中了舉人,擔任泾縣的尉官,平時也念佛。當時朝庭遇到叛亂需要糧饷,于是官府就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賦稅捐,督運到京城。當時他所乘載的船只,因在半途遇到天氣突然轉變而沈沒,一萬斛的大米也沈入江中,因而被關進牢獄。要知道損失這麼多的軍糧可是個死罪啊!于是馬子雲被關進獄中,他就專心一意地念佛,經過五年之後,終因遇到特赦而出獄。後來就隱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中精進念佛,並持日中一食戒。唐玄宗天寶十年(公元751年)于泾縣往生。在往生前一天馬子雲曾經告訴寺裏的人說:“我因爲命運坎坷,而能到寺院裏專精地學佛,如今西方的行業已經成功,我將要往生極樂世界了!”第二天,自己沐浴,穿著新的衣服,端身正坐恭敬合掌,不久突然異香滿室。馬子雲說:“佛來了!”說完即安然往生。
我們看完這則往生故事,可以探討一下,馬子雲遇到死罪這個災難之前,他也念佛,但是那個時候念得不相應。爲什麼他一定要遇到死罪的時候,他到監獄中才真實的念佛,才把這個業轉過來呢?爲什麼經過這場挫折之後才發心住寺院,才開始精進用功念佛而使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乃至到臨終的時候招感佛陀的接引呢?我們可以這樣來說,他剛開始在家念佛的時候,缺少真正的、真實的念佛心。他後來遇到了逆境,這個時候對世俗的因緣,那個攀緣心才開始收斂,這時候心中才真實的看到無量光、無量壽的功德。所以說在我們發了真實道心以後,我們的業就可以改變。因爲以前的心是虛妄心,故心隨妄轉,這時的根同境接觸的時候,會産生一個情緒,這個情緒就是我們的心,它要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。但當我們開始緣無上菩提的功德,生起一個出世的道心時,這種心是不可破壞的。所以說我們念佛的時候,我們的心是一種出世聖道的心,那才是真實的心。我們過去造業的時候,是在當下的所緣境産生一種一時的情緒,這個是虛妄的心。所以說真實能夠破除虛妄。這是第一個理由。
現在看第二個理由:
【在緣者:造罪之時,從虛妄癡暗心,緣虛妄境界,顛倒生。念佛之心,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,緣無上菩提心生。一真一僞,豈得相比?譬如有人被毒箭中,箭深毒慘、傷肌破骨,一聞滅除藥鼓,即箭出毒除。豈以箭深毒慘,而不肯出也?】
這段文講到我們在造罪的時候,他當初的所緣境有所不同。在造罪的時候,他的所緣境是依止一時的情緒,那個情感性的、黑暗的心,去攀緣一種虛妄境界而生,這個虛妄境在唯識學上叫做“遍計所執性”。你看到一個人,你會對他生起貪愛,就是你沒有看到他真的實相,你一定是把這個人想得太美好了,就是你對他有所增益了,這個增益的相是你心中捏造出來的。你看到一個人起嗔心,你也沒有看到…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八疑 十念得生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