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

 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

  問:彌勒菩薩,一生補處,即得成佛。上品十善,得生彼處。見彌勒菩薩,隨從下生。叁會之中,自然而得聖果。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?

  答:求生兜率,亦曰聞道見佛,勢欲相似。若細比校大有優劣,且論二種。

  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,何以得知?《彌勒上生經》雲:“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,方始得生。”更無方便接引之義。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、光明力,但有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,殷勤發遣生彼淨土。但衆生能念彌陀佛者,機感相應必得生也。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,機會相投必成其事。

 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,退位者多。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,衆生聞者,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,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。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,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,衆生聞者,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。又無女人二乘之心,純一大乘清淨良伴。爲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,遂至無生之位。如此比校,優劣顯然,何須致疑也。

  如釋迦佛在世之時,大有衆生見佛,不得聖果者如恒沙。彌勒出世亦爾,大有不得聖果者。未如彌陀淨土,但生彼國已,悉得無生法忍,未有一人退落叁界,爲生死業縛也。

  又聞西國傳雲,有叁菩薩,一名無著,二名世親,叁名師子覺。此叁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,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。師子覺前亡,一去數年不來,後世親無常,臨終之時無著語雲:“汝見彌勒即來相報。”世親去已叁年始來。

  無著問曰:“何意如許多時始來?”

  世親報雲:“至彼天中,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,旋繞即來相報。爲彼天日長故,此處已經叁年。”

  又問:“師子覺今在何處?”

  世親報雲:“師子覺爲受天樂,五欲自娛在外眷屬,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。”

  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,何況凡夫?爲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,不求生兜率也。

  

【譯】

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

  問:彌勒菩薩是補位佛,下次就輪到他在娑婆世界成佛。只要修成上品的十善法,就能生到兜率天見到彌勒菩薩,然後可以跟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,在龍華叁會中,就能證得聖果。又何必要求生西方的淨土呢?

  答:想要求生兜率天的人,也說他是爲了聽聞佛道,親見佛陀,粗看起來似乎相差無幾,但若仔細比較一下的話,就大有優劣的不同,現在且分兩方面來講。

  一,縱使行持十善業也不一定能夠生彌勒兜率內院,何以見得?《彌勒上生經》中說:“要行叁昧法,深入正定,才能夠生兜率內院。”而且還沒有方便接引。這就不如阿彌陀佛有本願力和無量光明的加持,只要是念佛的衆生都攝取不舍。而且釋迦佛還爲我們說了西方淨土的九品往生,殷勤的告訴我們要往生西方淨土。只要衆生能夠常念阿彌陀佛,因緣具足感應道交就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就好像世間的兩個相互欣慕的人,只要一有機會,他們必定能一拍即合。

  二,兜率天還屬欲界,在那兒修行的諸天退位的很多。沒有像西方淨土那樣的水鳥、森林、風聲說法使聞者都能發菩提心的好條件,而且兜率天還有天女,且有五欲愛著之心,諸天往往貪玩而不能自拔。西方淨土沒有女人也沒二乘人,都是大乘菩薩,與他們爲友不會有煩惱的産生,必定能夠證得無生法忍。這樣一比較,好壞自然就清楚明白了,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!

  再例如釋迦佛的時候,仍然有極多的人見到佛,但卻並沒有證得聖果。彌勒下生也會如此,會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能證得聖果,這就不如在西方極樂世界,只要是能往生到那裏的,都一定能證得無生法忍,根本不會退轉叁界,而有來世與被生死所縛。

  印度的傳記裏有這樣的記載:無著、世親、師子覺等叁位菩薩,一起約定要生兜率天見彌勒菩薩,如果誰先去見了彌勒菩薩,一定要告訴還沒去的人。師子覺先去了,但卻數年不見回音,後來世親菩薩的無常到來,臨命終時無著就對他說:“你見了彌勒菩薩就趕快回音告訴我。”世親一去就是叁年,叁年後才回來。

  無著就問他說:“怎麼這麼長時間才來啊?”

  世親就回答說:“我到了那裏才聽了菩薩的一座說法就即刻趕來,只是因爲兜率天的時間和我們不同,所以在那裏覺得時間很短,這裏就已經過去叁年了。”

  無著又問道:“師子覺現在在哪裏?”

  世親回答說:“師子覺因迷戀天上的快樂,沈迷在五欲裏,只能當彌勒菩薩的外眷屬,所以到目前爲止,都還無緣見到彌勒菩薩。”

  諸小菩薩生到那裏都還要貪著五欲,我們凡夫又怎麼能行呢?正因爲此,所以要求生西方淨土,到那兒一定能證得不退。不要求生兜率天呀。

  

【講】

第七個疑問:易生彌勒疑

  我們是一個生死中的凡夫,在選修法門之時必須與自己的根性相應。我覺得必須考慮的有二個方面:一是從因地看,二是從果地的考慮。

  第一在因地時要下手容易:比如說這個淨土很好,但是你沒有成功的可能性,那這個法門建議你想都不要去想。一定要選擇下手容易、並有成功的可能,這個法門還要能夠帶業往生,能夠加被到生死凡夫,甚至是造惡凡夫。

  第二要成就高:我到那個地方去,必須要不退轉。我到那個地方之後,如果還會退轉的,這個就不能列爲考慮的對象。

  所以同修們必須注意,我們選修法門的判定標准是:下手易、成就高,而且經一門深入的努力,在今生就能達到目標,並且要在繼續上進時,永遠不會再退轉的。現在我們就把彌勒淨土跟西方淨土作一比較,先看大師所設的征問:

  征問

  【彌勒菩薩,一生補處,即得成佛,上品十善,得生彼處,見彌勒菩薩,隨從下生叁會之中,自然而得聖果,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?】

  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,他將來到娑婆世界成佛。如果我們現在修行十善業,求生到兜率天去,見到彌勒菩薩後,就跟隨彌勒菩薩修學佛法,等到他下生娑婆世界時,我們也跟著下來,在龍華叁會中,自然可成就叁乘的聖果,爲什麼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?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彌勒淨土是在叁界之內,離我們很近,西方淨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,我們爲什麼要舍近求遠呢?

  現在我們看一下智者大師是怎樣回答的:

  釋疑

  【求生兜率,亦曰聞道見佛,勢欲相似,若細比較,大有優劣,且論二種:】

  智者大師告訴我們:求生兜率天,如果單從見佛聞法的角度來看,在表面上似乎跟西方淨土是非常相似的。說到見佛,就算彌勒菩薩現在不是佛,但他是等覺菩薩也與佛差不多了,到彌勒菩薩那邊也可以聽到很多的佛法。所以從見佛聞法的角度看,也跟西方淨土有很多相似之處,確不應舍近求遠。但是,如果仔細地比較一下其他的因素,那就有很多的差別了。

  首先我們看因地的比較:

  【一者、縱持十善,恐不得生,何以得知?《彌勒上生經》雲:“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。”方始得生,更無方便接引之義。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、光明力,但有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】

  剛才講過,我們選擇修持的法門,必須要選下手容易的。那我們看一下求生彌勒淨土的條件:要想往生彌勒淨土,如果只是修習十善業是不夠的。爲什麼呢?我們根據經典的記載,求生彌勒淨土的標准有“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”,而且這個定起碼要在欲界定以上。諸位都知道,禅定在戒律當中,被列爲“過人之法”,因爲這個禅定,在欲界中不是所有人都能修的,因爲欲界的衆生是散亂的,所以說你要成就禅定相當不易。要成就禅定,除了我們自己的善根不夠以外,外在的環境也很重要,因爲末法時代的大環境是騷動的,你的心要寂靜下來就不容易。

  所以要求生彌勒淨土,不是散亂心就可以去的,必須行衆叁昧,深入正定。並且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,沒有臨終接引。你想到彌勒淨土去,只有你自己過去。如果你到臨終的時候,要是稍有差錯就去不成了。沒有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在我們臨終的時候,就有“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”,開示慰導我們,佛陀以“淨光照我,慈誓攝我”,所以能夠正念分明地往生。彌勒菩薩在我們臨終不會來安慰、開導,更不會來接引。這是第一方面,就是在因地上的難度比較高。

  【又釋迦佛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,殷勤發遣生彼淨土。但衆生能念彌陀佛者,機感相應必得生也。如世間慕人,能受慕者機會相投,必成其事。】

  釋迦牟尼佛說九品往生,來方便接引念佛衆生。九品就是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,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等九品。其實,嚴格地分當然還不止九品,因爲衆生無量,修行所下的功夫也是無量,所以說九品還只是個方便。釋迦牟尼佛“殷勤發遣”,是說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,很適合我們去修證佛道,釋迦世尊想得很周到,盡心地勸我們到那邊去。衆生中只要信佛語、願往生,並能夠念阿彌陀佛的人,這樣就機感相應了,就能夠往生。就像世間所仰慕的人,能接受到仰慕的人的贊歎,有這個因緣,這件事情就成功了。我們修行淨土法門的人所仰慕的人,當然是阿彌陀佛了。我們凡夫能與阿彌陀佛,機感相投,就必成其事。

  【二者、兜率天宮是欲界,退位者多,無有水鳥樹林、風聲樂響,衆生聞者,悉念佛發菩提心,伏滅煩惱。又有女人,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,又天女微妙,諸天耽玩,不能自勉。不如彌陀淨土,水鳥樹林,風聲樂響,衆生聞者,皆生念佛發菩提心,伏滅煩惱。】…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淺講 第七疑 易生兜率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