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住機遇。世間人做生意要抓住機遇,但這不是很重要,而利益衆生和弘揚佛法的機遇千載難逢,只要它出現了,我們一定不能放棄。
要想消除所有病人的疾病,一方面要靠我們的發願,另外也要靠聖者的加持。晉朝有一個法師叫竺法義,有一次他病得很嚴重,時間特別久,怎麼治都好不了。他一心一意祈禱觀世音菩薩,忽然有一天,夢見一個人剖開他的肚子,把他的內髒掏出來清洗,洗幹淨後再放回去縫好。當他一覺醒來,所有的病都好了。類似的公案在《開啓修心門扉》中也有。
《高僧傳》中說,元魏時有一個叫道泰的法師,曾夢見有人告訴他:“你將于42歲壽終正寢。”到了那個時候,果然生起很嚴重的病來,他覺得自己必定會死,聽人說供養62億菩薩和念一聲觀世音的人福德相同,他對此堅信不疑,一心一意地念觀世音。後來出現奇迹般的發光,他也馬上痊愈了。
因此,我們自己生病時,應該以虔誠的信心祈禱叁寶。同時,給病人加持時,也應該觀想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。比如,有人頭痛的時候,要想從觀世音菩薩胸口發出白光,遣除他的一切疾病;如果你自己有病痛,也可通過諸佛菩薩的光來遣除,並觀想業力以疾病的方式消除。而且我們還要發願:願世上一切生病的衆生,立刻解脫這種病苦;還沒有生病的衆生,願他們永遠健健康康,不要生一點病。(有些人應該是福報吧,從小到大從不生病。我就遇到很多這樣的人,身體非常強壯,從來也不打針吃藥,像鋼鐵做的一樣。這種健康是前世不殺生的福報,即生中也應該再次發這種願。)
我們作爲凡夫人,對身體不執著是不可能的,一旦有了病,不要說大病,僅僅一個頭痛就受不了,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都幹不成。有時候看來,經常生病的人已經習慣了,而不常生病的人一生起病來更可憐,就像被石頭擊中的麻雀一樣,身衰力竭,無精打采。所以,作者在此發願:願任何一個衆生千萬不要有疾病的折磨,並願一切疾病永遠消失絕迹!
願畏無所懼,縛者得解脫,
弱者力強壯,心思互饒益!
在學習《回向品》的過程中,不管你有真實的菩提心,還是相似的菩提心,最好能時時刻刻用這個來發願回向。前段時間我請了一些著名歌手唱《入行論》的頌詞,也做了視頻和音頻。每個人雖然沒有發到,但每個小組都發了,希望你們盡量刻錄,有時間就多聽。在城市裏,很多人開車時喜歡放音樂,令自己生貪心、嗔心、散亂心,這樣還不如放《回向品》,讓自己的心隨之而轉。
我們學院個別的發心人員,前不久也發了吧?外面的人,基本上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套。麥彭仁波切也說過:“修行人最好不要有任何散亂。如果難免有一些散亂,也應該是隨順善法的散亂,不應該聽歌、跳舞,不要引生自己的貪心嗔心。”
《回向品》的音樂,也找人加了一些圖片作成視頻。他們唱的時候,我要求吐字清晰,後來聽了一下,確實很不錯。尤其這次講完之後,每一句是什麼內容、應該怎麼樣發心,大家都會比較清楚,到時候一邊聽一邊發心,這樣非常有意義。城市裏的很多人開車時,經常碰到堵車,到處都是人的海洋、車的海洋,坐在車裏也很悶很煩。如果這時依靠寂天菩薩的加持,聆聽《入行論》悅耳動聽的聲音,逐漸遣除心裏的煩躁,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。
本品的內容十分豐富,輪回中所有的痛苦都描述得非常清楚,我們要把自己的福德回向給一切可憐衆生。此處是說,世間上有很多恐慌不安、坐立不甯的膽小者,始終覺得妖魔鬼怪纏著自己。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,總擔心半夜叁更有人敲門,拿一個刀子闖進來。甚至有些人路上看見個黑影,就以爲是土匪躲在那兒。還有些人連上廁所都不敢,包括男衆也有個別人,看起來特別壯,可是膽子特別小,天黑後就不敢出門,一直躲在家裏,縮在牆角拿轉經輪念“嗡班匝爾薩埵吽……”。我們願所有的膽怯者都無所畏懼,天不怕、地不怕,有一種英勇無畏的氣概。
世間上還有許多束縛者:有些關在監獄裏,被鐵鐐等捆著;有些被煩惱所捆縛,一瞬間的自由也沒有;有些妻子被丈夫管得死死的,有些人被家人束縛著,從來也沒有快樂。但願這些人從纏縛中解脫出來,得到自在與安樂。實際上最大的快樂就是自由,佛經中說:“束縛是痛苦,自由是快樂。”法王在五臺山,也造過這樣的教言。所以願一切束縛者,通過我們念解縛咒、修解縛法,從中獲得解脫。
還有一些弱小者,平時軟弱無能,在人多的場合說不出話來,什麼事情也不敢做,一點小小的挫折,都會給他們帶來致命打擊。願這些人身心強壯,能堅強面對各種逆境,表面上看來比較軟弱,但任何違緣也無法摧毀你,在一切困難面前,你都可以昂首挺胸。
當然,有些人雖然身心堅強、力氣很大,但往往非常粗暴,經常欺壓別人。願這些人心地善良,恒時懷有相互饒益的愛心,以慈悲心愛護所有的衆生,與他人沒有沖突矛盾,非常和諧。
我們發願的宗旨,就是希望衆生的痛苦都消失,全部獲得快樂。在這個世間上,許許多多的人表面上快樂,實際上並不快樂;表面上強壯,實際上非常脆弱。但願這些人能鼓足勇氣、具足威力,相互間充滿饒益之心。
願諸營商賈,處處皆安樂,
所求一切利,無勞悉成辦!
願諸航行者,成辦意所願,
安抵河海岸,親友共歡聚!
爲財物而經商牟利的商人,經常有一種不安全感,尤其是當今時代,做生意的人風險特別大。本來作爲一個在家人,比如說牧民,在保護牦牛的情況下,享用酥油、牛奶也沒有太大過失;作爲一個農民,雖然在耕耘的過程中,難免殺害衆生,但只要沒有殺心,作一個忏悔就可以了,戒律中也有開許。所以,農民、牧民靠自己的勞力來維持生活,這是很正常的,佛陀並沒有要求他們統統出家。原來我們學院有一個老和尚,他看見一個在家人就大聲叫:“你不要造業,馬上出家!”有一次我們去四川某個城市,他看見一個在家人就說:“不行不行,太造業了!你馬上跟我出家,我當你的剃度師!”他的心倒很善,但這是做不到的。佛陀時代出家人占的比例都很少,所以在家人規規矩矩生活,佛陀也是開許的。作爲商人也是如此,辛辛苦苦得到的財物,自己享用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
不過,很多商人的欲望非常非常大,在欲望不斷湧現的過程中,經商很容易連本帶利賠進去,最終有破産的危險性。所以寂天菩薩發願說:願所有恐慌不安、沒有安全感的商人們,平安快樂,經商順利,所求的一切利益能不費吹灰之力得到。
我們每個人有不同的目標,有時候我走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,紅燈一亮,所有車都停了,每個司機盯著前面在等,他們各有一個目標;那個時候,過路的人開始出來了,他們匆匆的腳步中,每個人也有一個目標。我們可以發願:願街上所有人的目標都得以實現。若是一個菩薩,他會這樣想的,他不會認爲:“這些密密麻麻像螞蟻般的人群,跟我沒有任何關系,他們的事情我才不管,我只顧自己就好!”菩薩絕對不會這麼想。
我們看到一個蟻穴時,成千上萬的螞蟻把這兒的東西搬過來、那兒的東西搬過去,這些行爲真的沒有什麼意義。同樣,菩薩看我們也是如此,這裏修一個房子、那裏做一點事情,每天都轉來轉去,也跟螞蟻的生活沒什麼差別。但對這些衆生而言,他們覺得自己的事情最有意義,所以我們應該發願:暫時願他們心想事成。比如一個螞蟻想把小蟲的屍體搬到洞裏,我們願它一路上不要有任何違緣,一路順風!(一個道友使勁給我點頭,看樣子,他以後遇到螞蟻,肯定就這麼回向。)
“願諸航行者,成辦意所願。”願空中海上的航行者也都如願以償,平安抵達對岸,與親友歡聚一堂。在古印度,許多人爲尋求摩尼寶而入海求寶,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。《釋尊廣傳》中有一個叫財馬車的商主,他是佛陀的因地,當時他們5個人去大海取寶,回來時遭遇狂風惡浪,船只嚴重受損。正當商人們恐懼萬分時,商主把摩尼寶夾在腋下,讓他們緊緊抓住自己的身體,通過遊泳以一人之力帶衆人到了岸邊,但最終因勞累過度而死去。衆人對他的遺體進行供奉,取出其腋下如意寶,令大家都擺脫了困苦。佛陀因地時這樣的公案在《廣傳》中不勝枚舉,包括《八大菩薩傳》當中,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。
如今倒沒有人去海上取寶,但不管海上也好、空中也好,旅客們都想安全到達目的地。以前法王去普陀山時,我從來沒有坐過船,到了中途,海浪特別大,我心想:“今天可能完了!”一直默默念觀音心咒。結果看到漢地很多人一點也不害怕,覺得這是正常現象,我稍稍有點安慰,但過一會兒又不行了。後來我問很多道友,他們也特別害怕,只有到了岸上才松一口氣。以前印度可能也是這樣,寂天菩薩看到很多人過海、過河時不安全,中途遭遇鯨魚、巨浪、狂風暴雨等危害,因而願這些人,包括現在走路、坐汽車、坐火車的人,千萬不要遇到違緣。
總而言之,我們作爲大乘佛教徒,對衆生一定要有顆善良之心。如果這顆心擴大,願他們獲得如來果位;若沒有達到這種境界,則願他們不要遭受任何痛苦,獲得一切快樂。此處願所有的航行者承辦的一切事情圓滿成功,平安抵達目的地。這個時候,親朋好友在岸邊一直歡呼,手拿幾朵花,就像80年代的電影一樣。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,要有這樣一種心態,不管對什麼樣的衆生,始終有一顆善心,願他們不要遭遇痛苦,即使遇到了,也能盡快獲得解脫——這就是《回向品》的內容。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十冊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五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