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,我是誰?”禅師並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從椅子上起來,徑直走向他。大家認爲禅師不高興了,目光紛紛注視著那人。禅師走到他面前,抓著他的衣服說:“閉起眼睛往前走!”那個人特別害怕,只好依教奉行。禅師又叫他走回來,猛然喝道:“是誰在問“我是誰”?”通過這種直指,據說那人當下開悟了。
這種方法在我們自宗也有。有次上師如意寶在喇嘛經堂灌大圓滿的頂,當時點了一些活佛的名字,讓他們上去下來,並說“你給我過來,你到底是誰?”通過這種竅訣,讓他們當場認識“我”的本性。無始以來每個衆生都特別喜歡“我”,我的帽子、我的鞋子,等會兒下課,很多人到處找我的鞋子、我的房子,覺得我好冷啊,每天說“我”可能要說188個,但這個我到底在哪兒呀?
當然,你沒有詳細觀察的話,一般是很難以發現的。以前米拉日巴在大鵬山洞裏修行,有一天他有點餓,想弄點東西吃,在洞中找了一下,什麼吃的都沒有,連木柴和水也一點不剩了。于是他出洞去拾柴。等他撿完柴回洞時,忽然刮起一陣狂風,吹得他破爛的衣衫四處飄掀。他用手拉住衣衫,手中的柴差點被風卷去;他用手緊緊抱住柴,狂風又把他褴褛的衣衫吹得四散飛揚。正在這種關鍵時刻,他突然意識到:“我在山洞中修行多年,但仍不能完全放下我執。一個人如果不能割舍我執,那他所謂的修行又有什麼意義呢?”隨即他自語道:“風啊,你要喜歡吹走我的衣服,你就吹走吧;你要喜愛我的木柴,你就卷走吧!”說畢,他放下一切不再管,坐在地上入于大手印的禅定。
我們作爲凡夫人,“我”的念頭天天都在起,但從來也沒有認識它,利益衆生的機會時時都有,但從來也沒有把握它。今天有個女衆給我打電話:“堪布,我現在非常傷心啊,因爲我利益衆生的機會一點都沒有。”我說:“不可能吧!就像龍猛菩薩在《菩提心釋》中所說,內心不斷發起利他的心,實際上也是在利益衆生。而且你身邊有那麼多人,好多女衆非常懶惰,實在不行的話,你可以天天幫她們提水。”所謂的利益衆生,不一定非要在法座上、做很大的事情,把以前自私自利的心轉變過來,從現在開始,言行舉止想要利益衆生,摧毀自己的傲慢,這樣的話,修行境界也會紛至沓來。
驕慢在前面已經講過了,現在還是講要摧毀它。驕慢是覺得自己了不起的貢高我慢,理解得更深一點,就是對自我的執著。這是一種前進的障礙,不僅大德的相續中不會有,即便世間上的智者,爲人也是非常謙遜。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,每當人們贊歎他的學識淵博、智慧超群時,他總是說: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。”(不像現在的有些人,稍有一點點學問,得了一個博士帽,就把它天天頂著。無垢光尊者的教言和《中觀寶鬘論》的開頭都說,信心是前行,智慧是正行,沒有信心是不行的,但對有傲慢心的人而言,信心的確不容易生起。)被人們稱爲“力學之父”的牛頓,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科學家,他對人說:“我只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子,有時很高興地撿到一顆美麗的石子,但真理的大海還沒有發現。”(他所謂的真理大海,不知道是不是般若空性,因爲牛頓雖然信佛教,但在般若空性方面不一定有證悟。)揚名于世的音樂大師貝多芬,也謙虛地說自己“只學會了幾個音符”。
因此很多人沒有必要傲慢,如果傲慢心不摧毀,信心是不可能産生的。信心沒有産生的話,連佛教的門都沒有入。無垢光尊者在《如意寶藏論》中有個《信心品》,我很想講一下,不懂這個的話,就像世間人一樣用學術眼光看待佛教,恐怕是不合理的。所以大家要盡量摧毀自己的傲慢和自私自利,否則無我的境界很難以生得起來。
今當棄此念,尚享自權益。
汝已售他人,莫哀應盡力。
有些人會想:“怎麼可能徹底摧毀我執呢?應該留下一點吧,一點自私自利都沒有,恐怕是做不到的。”這種想法雖然情有可原,但其實我執是可以舍棄的。以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時,首先都是維護自己、贊歎自己、保護自己,這些已經習以爲常了,然而這種念頭是一切痛苦的根源,一定要舍棄。如果學佛只是爲了自己幸福、自己快樂,學再多的大乘佛法也沒有用。(當然,小乘佛法中有自我解脫,這個應該是可以的。)所以,從此之後應該將自我維護的心全部斷掉,把想利益自己的門徹底關掉。我們應該在牆上畫兩個門,一個是自利的門,一個是利他的門,利他的門要時時敞開,而自私自利的門,永遠把它封起來。
大家是發了菩提心的人,這個問題一定要明白。常常這樣想的話,到了一定的時候,有自我的念頭時也會非常厭惡,認爲這種想法很不對,光是爲了自己而活在世上,還不如早一點離開好。反之,若能對哪怕一個衆生有一點點利益,那麼自己感受痛苦也值得,應該有這樣的心。
此處作者說:“自私自利的心啊,我已反複教誡過你放棄自利,但你一直不肯聽,所以我不得不采用強製手段,將你賣給別人,讓你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聽別人使喚。我曾以諸佛菩薩爲證人,宴請叁界無量衆生爲賓客,在他們面前把你布施出去了,因此今後你一定要爲別人服務。”
聽到這裏,有些人可能非常害怕:“我爲什麼要發這個菩提心?現在可不可以反悔啊?”那是不行的!嫁出去的女孩子,已經成了別人家的人了,兩叁天後開始想媽媽,鬧著要回家,這是不可以的,誰讓你剛開始願意到他家去?同樣,我們發菩提心時,“愛上”了叁界輪回的一切衆生,現在想要反悔的話,沒有那麼容易。世間人也說:“君子一言,驷馬難追。”不能隨隨便便出爾反爾,今天想要利益衆生,明天覺得困難就放棄,這樣轉來轉去是絕對不合理的。
我們學院有一個女衆,她在學院的時候,天天請假:“堪布,我身體實在不行了,可不可以回去養幾天?”我給她准了假,她回去之後,馬上又打電話:“堪布,我心情非常不好,可不可以回來?”她回學院以後又是:“我身體非常不好,可不可以下去?”這不是一次兩次了,每次她下去的唯一借口就是身體不好,回來的唯一理由就是心情不好。也許是吧,我們這裏氣候比較惡劣,所以身體不好;到外面去了以後,環境比較嘈雜,所以心情不好。但這樣反複無常是不行的。
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願,可以說把自己已經送給衆生了,應該時時有這樣的念頭——我就是衆生的,這樣一來,自己也會願意付出的。《吃虧是福》一書中說,湖南有個貧窮的家庭,兩個女兒在讀高中,一個兒子在讀中學。兩姐妹高考時都考上了大學,姐姐一看家裏的窘況,就把自己的錄取通知書偷偷藏起來,說自己沒有考上,而讓妹妹去讀。妹妹一直不知道真相,有次她放假回來,偶爾的機會發現了姐姐的錄取通知書。令人震撼的是,姐姐錄取的學校比她的還要好。這個時候一家人才發現,姐姐爲了成全妹妹,放棄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,甯願一輩子當個農民。大家被這種高尚行爲深深感動了,報章媒體上紛紛贊歎她。可是真正的利他心,是沒有任何條件的,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姐姐、妹妹,或者跟自己關系好的人,凡是有生命的衆生,我們都要全心全意地幫助。所以,大乘菩提心的精神,是世間任何善行都無法相比擬的。
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人,原因也在這裏。一方面他通達了萬法的真理,另一方面,即便是在因地時,他爲了衆生也可以舍棄自己最珍貴的東西。佛法不是口頭上會說、耳邊上聽到就行了,你們不要像我這樣只會誇誇其談,下完課之後應該想一想,反反複複思維這些內容。得一個人身不容易,若不利用這個機會生起菩提心,成天忙于表面上的功德,是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。
對我個人來講,真的覺得利益衆生是最珍貴的,錢財也好、名聲也好、地位也好,甚至這個生命,都沒有多大的意義。當然在利他的過程中,有時候遇到一些違緣,也很容易退失發心。就像《大智度論》中所說,有些聖者在布施眼睛時,也有退失信心的現象存在。所以大家最需要注意的是,看自己的道心堅不堅定。一旦沒有上師和教言的對治法,再加上習氣和業力非常深重,就變成原來的狀態,跟沒有出家、沒有學佛時一樣,一味地希求自私自利,這是最可怕的事情了。
所以大家要時時精進,不要有選擇性。天氣好一點就好好念佛,天氣冷一點就睡懶覺,尤其是星期天,睡得更是昏天昏地,這對修持精進波羅蜜多的人而言,並不是很合適的。(你們是不是星期天睡懶覺啊?怎麼我一說,很多人的臉色都變了?我不是特意說誰的,也不知道你們星期天是怎麼樣睡的。)
醜二、視爲所斷違品:
若吾稍放逸,未施汝于衆,
則汝定將我,販與諸獄卒。
有些心意可能比較固執,它想:“我又沒有做什麼不好的事,爲什麼把我賣給衆生?”對此作者回答說:“假設我有稍許放逸,覺得自私自利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對自他有利,而沒有把你施予一切衆生,那麼你一定會執著自利而造惡業,最終將我出賣給地獄獄卒。”
我們依靠這顆狂妄的心,多生累劫中不願意發菩提心,不想去利益衆生,以致在輪回中一直受苦。如果以後仍然一如既往,肯定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,之後墮入叁惡趣,感受地獄、餓鬼、旁生的痛苦。無始以來它把我害得夠慘了,所以對這種惡毒的心念,我們應搶先一步將它賣出去,不給它造罪的機會。假如還任由它繼續狂妄下去,那何時才能解脫啊?
大家應該對“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”誠信不疑,從現在開始,將這顆自私自利的心斷掉。雖然完全斷掉有一定困難,但還是先要打基礎,在短暫的人生中盡量把諸佛菩薩的竅訣用上。盡管像以前大德那樣當下開悟,對末法時代剛強難化的人來講不太容易,但我們可以依靠種種方式循序漸進。尤其是修斷法古薩裏,是斷除我執的殊勝方法。我們若能完整地修持,那是非常好,但若實在不行,也可以按照有些傳承上師的教言中所說,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成甘露,一份供養叁寶;一份供養護法神;一份布施給叁界衆生,化爲解除他們痛苦的任何有用之物,使病苦者獲得妙藥,使盲者獲得明目,使饑餓者獲得食物,使寒冷者獲得衣服;最後一份布施給前世今生你曾欠下債的衆生,還清所有的命債、宿債、財物等。這樣觀想的意義非常非常大。有時候作火供儀式,也可以如是觀想。當然,火供並不是天天都要作,現在有些上師和道友把什麼聞思修行都放棄,整天就是熏煙煙,這個也不太好!
如果不能斷除自私自利,不說其他的,即便是因此造下的惡業,在漫長的輪回中也非常可怕。《煙酒殺生過患》裏面有一個公案:印度有位外道國王名叫哲堅,由于他酷愛食用血肉,屠殺了數以萬計的無辜衆生,結果以此果報,他在十八層地獄中一一感受痛苦,最後又墮入金剛地獄中。阿難尊者目睹他的境況後,詢問佛陀其中原由,佛陀說:“他生前殺害過無量衆生,這是他的異熟果報。”阿難又親自去找閻羅法王問:“此人可有解脫之法?”閻羅法王說:“唯一放生才有幫助。”阿難立即爲那人放生,使他從金剛地獄中解脫了出來。
在座的道友,不說無始以來,從小到現在爲了享用血肉可能也殺害過衆生。(你們沒有殺害過衆生也沒有吃過血肉,有把握不會像哲堅一樣墮入地獄的,請舉手!)大家好好地想一想,自己有意無意殺過多少衆生?爲了償還這種因果,平時應該多多放生。我之所以經常提倡放生,原因也在這裏,否則依靠這個臭皮囊造惡業,最終墮入叁惡趣,真的非常可怕。
佛經中有個公案說:一個人死了之後,靈魂出來鞭打自己的屍體。有神通的人一看,原因這個身體生前造惡業,死後即將墮入惡趣,所以他的靈魂出來打他。現在城市裏的年輕人,爲了打扮這個身體、保養這個身體,殺害了多少衆生,造下了多少惡業?所以作爲大乘修行人,依靠上師、諸佛菩薩的加持,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身口意要有一種轉變。龍猛菩薩雲:“誰能善觀察,身語意諸業,知利自他已,恒行即智者。”一個人應當善加觀察,看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是善業、惡業還是無記業?如果是善業,就要繼續做下去;如果是惡業或無記業,對今生來世都沒有意義,就應該盡量舍棄,改成行持善法。
當然,行持善法並不是今天講了以後,放一次生、念一句“嗡瑪呢貝美吽舍”、身體磕一個頭就可以了。有些人行持善法的意樂很薄弱,造惡業的意樂非常猛烈,身體看起來很有力氣,殺多少牦牛也沒有問題,但讓他造善業的話,磕一百個大頭就喘得不行了。而曆代的上師們,造善業的時候,半夜叁點鍾就起來磕頭,造惡業的話,縱然死也不會造的。凡夫與聖者的行爲有很大差別,所以龍猛菩薩說,恒時行持善法,始終觀察叁門不造惡業,這就是智者。
大家不要選擇愚蠢之路,一定要以這些教言來觀察自己。得一個人身不容易,假如白白空耗,真的非常可惜。克珠傑在晚年時,看見個別道友的舉動後生起厭煩心,覺得自己的生命猶如秋天的白雲,若不趕快用之于善法,以後不可能再得到了,于是終年都在山上閉關。當然,像他這樣的高僧大德,根本不用擔心,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,即生中遇到這麼好的善法,一定要接受並趕快修行。無垢光尊者曾說,春天的時候,千萬不要錯過播種的機會;秋天的時候,千萬不要錯過收割的機會,同樣,我們得到人身的時候,千萬不要錯過利益衆生、斷除我執的機會。假如還是執迷不悟,心被煩惱的雲霧遮住了,那麼今後將會不斷地迷茫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八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四十八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