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環境,生活環境。佛法裏面講的主伴,主是一個,這一個不是專一,不是獨一,這一是什麼?一是任一,好!如果在你,你是主,我們都變成你的伴,主伴圓融,主伴無礙,主伴不二,所以佛法是包容的。在我們這個世界這一會,釋迦牟尼佛是主,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他就是伴,極樂世界主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他也是伴,他不是主,這個世界主,教化主是釋迦牟尼佛。就好像學校,主是校長,伴是教員,這個學校的校長是釋迦牟尼佛,阿彌陀佛能不能到這個學校來?能,可以聘請他做教授,他來上課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,也可以聘請釋迦牟尼佛、聘請藥師如來在那邊上課。佛家講主伴是這個意思。我們要再問,我們佛教是主,其它宗教是伴,我們佛教裏面能不能請其它宗教來講經說法?可以。爲什麼不敢去請?如果真正都開悟了一定要請,沒開悟暫時不要請。沒開悟是什麼?各說各話,那就是祖師們常講的,「甯動千江水,不動道人心」,一門深入,沒開悟。開悟之後就圓融了,開悟之後處處爲別人想,這批人是學佛的,你要跟他講基督教,那不就把他破壞了?如果基督教牧師真正開悟了,他到佛門裏面講什麼?他講佛,贊歎佛,學佛好。那就對了,那我們信心增加,你看基督教都勸我們學佛。這是我們佛門講的,「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」,互相贊歎,佛法就興旺;互相排斥,佛法就衰。
我們佛門學經教的法師都懂這個規矩,老師教過。我們佛門宗派很多,我們是淨土宗,禅宗請我們去講開示,我去。一九七七年,叁十年前,我第一次到香港講《楞嚴經》。香港的聖一法師,禅宗的,邀請我到他禅堂講開示。我進入他的禅堂,很有規矩,四十多個參禅的人,每天坐香完全照禅堂的規矩。我到那裏講什麼?《六祖壇經》裏面選一段,《永嘉禅宗集》裏頭選幾句,贊歎禅宗,贊歎聖一法師,贊歎大衆,他們才有信心。如果我要到那裏去講淨土宗,禅難,不容易得定、開智慧,還是念佛好,那不就把人家幾十年修行的道場擾亂了嗎?那叫外行,那種人不能夠請。真正受過正規教學的,老師都教導你,你到哪個道場要問他學的是哪個法門,贊歎這個法門,讓大衆對老師有信心,對法門有信心,對同學有信心,鼓勵他,這是對的。沒有受過這些訓練他不知道,只知道自己的好,別人都不如我,這個糟了,這就壞了,他不曉得法門平等、無有高下。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延伸到一切宗教,都是平等的。這個規矩不能不懂,你懂得這個規矩,人人對你真的尊敬,聽到你講開示,哪個宗派都歡迎你去講。爲什麼?你幫助他們的信徒對于他們所修學的堅定信心,這多重要!不可以破壞人家道場,破壞人家道場造罪業;幫助這個道場的人對這個道業産生信心,這是功德,這是好事情。所以主伴一定要搞清楚。
【或以一法爲主。一切法爲伴。】
《華嚴》爲主,其它的一切經都是伴;《無量壽經》爲主,《華嚴經》也是伴;《法華經》爲主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伴,主只有一個,伴有許多。
【或以一身爲主。一切身爲伴。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。重重無盡。此表法性重重影現。一切事中皆悉無盡。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。】
這是講主伴互現,教我們在這裏面體會法界重重無盡觀。這些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如果學會了,就能把這個世界變成極樂世界,就能把這個社會變成華藏世界。人與人之中所有一切沖突都化解了,不但沖突沒有,我們常講對立沒有了,主伴是多麼親密,而且互爲主伴。所以不是主永遠是主、伴永遠是伴,不是,位置常常在換,個個都是主,個個都是伴,這是佛法裏面講的平等法界。肯定在這裏面學會什麼?學會謙虛,謙虛是性德;學會尊敬,對于每個人都尊敬,每個法門都尊敬,每樁事物都尊敬。佛門裏面的忏儀,修忏悔法的時候,你看第一句話說「一切恭敬,一心頂禮」,那個一切包的範圍太大了。我們要問基督教有沒有包括在裏頭?包括在裏頭,那要不要尊敬?印度教有沒有包括在裏頭?包括在裏頭。猶太教有沒有包括在裏頭?包括在裏頭。遍法界虛空界一法都不漏,一切恭敬!天主教的《玫瑰經》一共有五段,是他們的早晚課。我過去在新加坡講過這部經,還做成光盤,在很多天主教裏面流通。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,對上主的恭敬,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。他那個上主是講上帝,我們佛門裏頭沒有講上主。上帝是什麼?造物主。我們佛法裏面有講造物的,造物主是誰?是真如自性。名稱不一樣,是一個意思,對上主的尊敬就是佛門對法性的尊敬、對自性的尊敬。佛門的自性稱什麼?究竟圓滿佛。究竟圓滿佛是自性,誰的自性?每個人都有自性。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一個,沒有兩個,我們這篇論文第一段就是「顯一體」,宇宙萬有的本體。這是哲學的名詞,是一個,在宗教裏面稱上帝、稱神;在佛門裏面稱自性、稱法性,名稱不一樣;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稱本性,人之初,性本善,所以沒有矛盾,沒有沖突。沖突、矛盾是什麼?迷了自性,那些宗教徒也迷了上帝,認爲上帝只有他家的,別人家沒上帝,這麻煩才出來。沒想到我們的上帝也是他們的上帝,是一個上帝,哪來的沖突!是我們的小心量産生的誤會,從誤會當中發生這麼多矛盾。其實明白了,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
底下這句話講得太好了,『隨舉一法,即主伴齊收,重重無盡』。這句話講得好!我們如果是真的參透了,這句話你要是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待人接物之處,你的人緣就好,你什麼障礙都沒有,你所接觸的沒有一個人不歡喜。中國人在五倫裏面有主伴,主就是君,伴就是臣,君臣有義,這五倫裏頭第二句。第一句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,這是正道,人能夠守住正道,天清地甯,大地堅牢穩固,不會出問題,什麼災難也沒有,風調雨順,山川秀麗,美不勝收。接著說『此表法性重重影現』,這給你講理,給你講事實真相。重重無盡的,這無比莊嚴的現象是性德法爾如是,它本來就是這樣的。這個事情很難懂。早年華嚴宗的,應當也是賢首國師,講《華嚴經》重重無盡的境界,當時帝王在聽經,聽了有疑惑,聽不懂,重重無盡是什麼意思?爲什麼會重重無盡?大師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,就是現在科學家做實驗室,做實驗給他看,他就明白了。建個亭子,皇宮空地上建個亭子,很快就建好了。請皇上在這個亭子,亭子八面,每一面放一個鏡子,大的鏡子,那時候不是玻璃,銅鏡,放一面鏡子。上面也放一面鏡子,下面也鋪一個鏡子,十面,十面鏡子,請皇上在亭子中心站一站,四面看一看。皇上一看,他就笑起來,重重無盡我明白了。有沒有理由?沒有理由,鏡子照鏡子,你一看到,你人多少?看不盡!你說你多少?看不盡。大師告訴皇上,華嚴境界就像這樣。所以這法師聰明,真的在必要的時候要做實驗,大家就相信了。
可是經裏面講得很細,這是從這個比喻,比喻只能比喻彷佛,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,那是做不到的。爲什麼?因爲經上講的一毛孔、一微塵裏頭,有遍法界虛空界的能量跟物質,這我們想想能想得到。可是重重無盡就沒法子,這微塵裏面有世界,世界並沒有縮小,微塵也沒有放大,微塵裏頭真的有世界。這是什麼原因?是自性裏頭沒有大小,自性裏面沒有對立、沒有相對的,所以它沒有遠近。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,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,所以我們佛法裏頭講時間、空間都不是真的,這跟現代科學發現,時間、空間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時間、空間在大乘裏面是列入不相應行法,不相應行法我們現在的名詞叫抽象概念,它不是真的,它不是事實,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。如果你要是執著,它起作用,你不執著、不分別,它不起作用;你只要有執著分別,它起作用。微塵裏面有世界,那個微塵裏面的世界又有微塵,這微塵裏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是這個意思。這個今天科學家沒想到,我們一般人也想不到,微塵裏頭還有,就像兩面鏡子照,顯出來了,兩面鏡子是什麼?鏡子裏頭還有鏡子,你看到了,鏡子裏頭還有鏡子,那個鏡子又照這邊鏡子,再看,鏡子裏頭還有鏡子,看不盡。所以在物質現象裏面有相似的境界出現,兩面鏡子對照能看見。賢首國師造一個亭子,用十面鏡子,顯示出『主伴互現帝網觀』。下面舉一個例子,《華嚴經》的例子:
【如善財童子。從祇桓林中】
就是祇樹給孤獨園。
【漸次南行。】
這個「南」不是東南西北,善財童子參訪都到南方,文殊菩薩指示的南方,南是表法,南方表光明。你看中國五行,南方屬火,火是光明的;北方是水,水是陰暗的;東方是木,西方是金,當中是土。所以什麼是南方?光明的那一方叫南方。這個光明是什麼?那個地方有智能的人,有善知識、有好老師,他在那裏教化衆生。哪個地方有好老師,那個地方就叫南方,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。就是你到那裏可以學到智能,所以善知識全在南方。你這要懂得,善知識不管在哪一方,只要有善知識在那裏講經說法教學,那個地方就叫南方。不要誤會這是東南西北的南,那就搞錯了,它是表法的。『漸次南行』。
【至毘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。】
『毘盧遮那』是法身佛,統是表法的。「毘盧遮那」是梵語,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。法身沒有現相,法身不是物質,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,在我們淨土宗稱它作常寂光,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它就叫毘盧遮那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它永遠清淨、永遠不動。它雖然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,它能現物質、精神,它能現,現了之後它會變,變不是它的事情,它只管能現,不管能變。變是怎麼變出來的?是你的妄想分別變出來的,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會變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不會變。現,不變,那叫什麼?現,不變,叫一真法界。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不變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