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七集

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一0七集)  2009/9/18  臺灣  檔名:12-47-107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二十叁面倒數第五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【此明善財童子依此華嚴法界之理修行。位極頓證法界也。此舉一樓閣爲主。一切樓閣爲伴也。故雲主伴互現帝網觀。亦是事事無礙觀也。】

  『善財童子』參訪彌勒菩薩,見到毘盧遮那佛的樓閣。彌勒是當來下生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一尊佛,下生的時間是用兜率天的時間來計算。兜率天跟我們這邊的時間,時差很大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,像兜率天人看我們這個人間,真的叫短命,他一天是我們四百年。我們這裏活一百歲,如果算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才六個小時,壽命才六個小時,四六二十四,所以那個天人看我們人很可憐。那還不是朝生暮死,朝生暮死要八百年,那還要上一層,第五層天是八百年,叫化樂天,化樂天一天我們人間八百年。再上去是他化自在天,他化自在天的一天,是我們人間(二八十六)一千六百年,人家一天我們人間一千六百年,已經換了多少朝代。所以你要想想這個,這人有什麼意思?還在這個世間不老實,爭權奪利。所以兜率天人看我們就不一樣。善財依《華嚴經》所講的理論,依《華嚴經》所講的方法真幹,一生就證得圓滿的佛果,不是等覺,是妙覺位,『位極頓證法界』,地位達到最高,他是頓證的,他不是漸證的。可是我們看五十叁參,每一位善知識代表一個菩薩的行位,從十住,德雲比丘初住菩薩,海雲比丘二住,一直到五十叁,五十叁是普賢菩薩,後面的十一位都是等覺菩薩,到圓滿的時候是普賢菩薩,「頓證法界」,不是分證是圓證。大乘教裏稱爲圓頓大法,一生圓滿,依《華嚴》。

  我們修淨土的同學,如果對這樁事情能夠稍稍的體會到,那對我們修持有大幫助,怎麼?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大幅度的把我們的品位提升。爲什麼?《華嚴經》把這些性相、理事、因果講透!我們雖然只是解悟沒有證悟,但是對我們修行,對我們往生證得的品位確實會有很大的幫助。所以這個經不是跟我們修學不相幹,我們讀了這麼長的時間,深深體會到,它能夠幫助一切法門,不僅僅是淨土,任何一個法門不離開這個原理,不離開這個原則。它的修行方法有綱領,方法是什麼?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、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,這是總綱領,方法。原理,可以說是賢首國師這一部的論文,把《華嚴經》的理講透了。這在佛法裏面稱爲根本*輪,像一棵樹一樣,這是根、這是本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,就像這個樹的枝葉花果,這個根滋潤所有的枝葉花果,我們才曉得這部經的殊勝處。經典學習的道場所在之處,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,這地方再小也是大道場,爲什麼?在這個地方宣講、弘揚的是諸佛菩薩的第一經,它怎麼不是大道場!確實諸佛護念、龍天善神擁護,我們同學要十分的珍惜。賢首大師舉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末後這一參,彌勒菩薩會,『舉一樓閣爲主』,前面說過它是表法的。『一切樓閣爲伴』,顯示出主伴互現重重無盡的境界。這個境界也是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》,給我們講四種無礙,『事事無礙』的境界,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,應當去學習。六觀到這個地方,我們學習圓滿。後面大師給我們做總結:

  【此上所述六重觀門。舉一爲主。余五爲伴。】

  哪一個爲主?

  【無有前後。始終俱齊。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。】

  這才是法門的真相,沒有先後、沒有次第。跟前面五止是一樣的,五止也沒有先後,六觀亦如是。我們學習,學一種就可以,爲什麼?一觀裏面,其它的五觀都在裏頭,任何一觀,修止也是如此,這完全是看自己的根性,自己現前生活環境,我們用哪一種方便就用哪一種,沒有拘束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下面大師舉個例子:

  【此理。】

  這個道理。

  【喻如圓珠。】

  用一個圓的珠子來做比喻。這個珠子:

  【穿爲六孔。】

  『六孔』就是表示六觀。

  【隨入一孔之中。即全收珠盡。此亦如是。開爲六門。】

  因爲它裏頭是通的,一個得到,一切都得到,大乘法亦如是。所以祖師大德們常常勸導我們,一經通一切經就通,就怕你不通,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。諸位想想,如果我們不用五止、六觀,我們用持名念佛行不行?行。萬緣放下就是止,五種止全在裏面,一句名號六觀全收!我們觀什麼?就觀佛,就觀阿彌陀佛。觀阿彌陀佛有十六種觀法,你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十六觀,十六觀最後,諸位要曉得,最後那就是最重要的,佛一生講經教學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最後講的那就是最殊勝的。第十六觀是什麼?第十六觀就是執持名號,超過前面所有的觀法。前面說了十五種,爲什麼?這個我過去請教過李老師,我們初學不懂爲什麼持名超過前面?老師告訴我:你想想,前面教你十五種觀法都著相,你不著相你觀不成,既然用那麼長的時間,印象那麼深刻,譬如觀「落日懸鼓」,這第一觀,就是看晚上太陽下山這個景象,西方,看到什麼時候才觀成?你睜開眼睛,紅太陽在你面前;閉著眼睛,紅太陽也在眼前,清清楚楚,這個觀就觀成,不容易。觀成之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還要把這個相除掉,爲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除掉也很麻煩,好不容易觀成,到西方極樂世界把這個洗掉也很不容易。他說:你想那個名號,名號洗掉容易,因爲你知道那是假名,比那個相容易多了。我們這才明了,最後這一觀不著相,所以它排在最後。

  像我們人間舞臺表演,最後那一出戲叫壓軸戲,最好的在後面。如果最好的在前面,後面不如前面,人家看了前面就回去,後頭不看。把最好的放在後面,讓你一直要看完,看圓滿,就這個意思。你看看《楞嚴經》上二十五圓通,二十五圓通壓軸的是誰?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、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,這兩個放在最後。按照順序排,觀音菩薩應該排在第二,它是按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二十五。所以把觀音菩薩擺在最後面,把大勢至菩薩也擺在最後。觀音菩薩擺在最後是非常容易看出來,因爲他本來是第二,擺到第二十五去,這一看就明了。大勢至菩薩的換位不太容易覺察出,爲什麼?大勢至菩薩本來是二十叁,他換到二十四,二十四是彌勒菩薩,他跟彌勒菩薩兩個換了位次。所以這個換得很小,很不容易覺察出來,不仔細看看不出來,仔細一看他兩個調了位次。凡是不按順序的叫特別法門,這最重要的,所以二十五圓通是兩個特別法門,不是一個,觀音、勢至代表。在《華嚴》五十叁參,末後代表的是彌勒菩薩、是普賢菩薩,所以表法的意思我們要懂得。這個比喻,比喻得好,這六個孔無論從哪一個孔入,都是一樣的,在外面這是『六門』,入進去之後,一門。就像我們一個房間、一個講堂,周圍開六個門,在講堂外面不一樣,哪個門東南西北不一樣,進去都一樣,進去你全都得到。

  【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。圓滿教理。】

  後頭這句話說:

  【法自爾故。】

  這個『法』是一切佛法,大乘教裏說哪一法不是佛法!法法皆是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。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覺的意思,是通達明了的意思。一法明了的時候,法法全通!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你會有障礙,爲什麼?就是一法圓圓滿滿攝一切法。這個我們前面讀了很多,意思應該能體會,你看一毛孔、一微塵裏面有自性圓滿的信息,就是惠能大師講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在哪裏?在微塵裏頭,在毛端上面,沒有一絲毫欠缺。這裏頭有大千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的剎土,不是一個佛剎,你要得一法,怎麼會不都得!全都得到了。問題是你沒有把障礙除盡,障礙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除盡,任何一法裏頭圓滿顯現出一切法,是這麼個道理。這是自性的性德,本來就是這樣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還有一點時間,我在此地先跟諸位介紹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「佛十種教化不失時」。爲什麼要說這個?我們學經教,深深感佛的恩德太大,你不知道恩德,就不知道報恩;你知道這恩德之大,你才會發起報恩的心。報恩的心是孝心、是慈心、是愛心,江本博士實驗水結晶呈現最美的圖案,就是「愛、感恩」。讓我們想到,老祖宗千萬年前教導我們「百善孝爲先」,孝順父母是報恩,世出世間的聖賢、諸佛菩薩、科學家都給它證實。我們從這個地方,體會諸佛菩薩對我們無盡的恩德。這十種,第一種「成等正覺化不失時」,我們要從源頭上來說,佛教我們,他要示現成佛,讓我們親眼看到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叁十歲爲我們示現成等正覺,這個等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,不示現這個相,我們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教。這個示現就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創始人,我們稱他爲本師,佛陀教學的根本老師。你看我們自己自稱爲弟子,弟子是學生,我們跟佛的關系要搞清楚,我們是師生關系。所以這是教育,它不是宗教,宗教裏頭哪有這種關系的?諸佛菩薩、阿羅漢也是佛的學生,跟我們什麼關系?同學的關系,同個老師!他在我前,我們今天在後,他是我們的老學長,這是屬于倫理,倫理是講關系。你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世間人雖然都說佛教是宗教,我知道佛教不是宗教,是教育,我們稱老師,本師。

  你看我們,就是現在,寺院裏面住持方丈,他稱什麼?印度人稱叫和尚。諸位要曉得,和尚是梵語音譯的,意思是什麼?叫親教師。親教師是什麼?他親自主持這一個機構裏面的教學,這機構就是學校,寺院庵堂是學校,他來主持教育的,和尚稱親教師;主持教育的,現在我們稱爲校長。諸位要知道,一個道場裏面只有一個和尚,人稱和尚,其它的人不能稱,和尚是校長。你不能說各個都稱校長,那不就搞迷惑了?這個諸位一定要清楚。其它的這些法師稱法師,梵語稱阿阇梨,阿阇梨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