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面,方分就是空間,時分就是時間,時間跟空間是一法。諸佛如來在這裏頭起作用,你會不會?所以會的人,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過,不會的人,完全不知道,一天到晚還是煩惱當家,你說麻不麻煩?
下面舉《華嚴經》上的四句偈來說,「故經雲:一一微塵中,能證一切法,如是無所礙,周行十方國」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的一首偈。一塵如是,一切塵皆如是。我們從我們身上來講,我講經這麼多年,早年我都常講,外面是大宇宙,身體是小宇宙,我們身的小宇宙複雜跟外面大宇宙沒兩樣,可以說外面大宇宙不增,我們這個身的小宇宙不減,一樣的,我只能說到此地,體會到此地。讀了《華嚴經》,學了這麼多年,明白了,每個毛孔端都是究竟圓滿的諸佛剎土。我們想想,毛端如是,每個細胞,我們知道人體的結構,從物質現象來說,分子組成的細胞,細胞再把它分析,變成分子,分子再分析,變成原子、變成電子、變成粒子,最後現在分的變成誇克,每個誇克就跟此地講的一粒微塵一樣,你想我們身上多少,你能數得清嗎?能數得盡嗎?一一微塵中,一一毛端中,一一毛孔中,一一細胞中,能證一切法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諸位要是問我,怎麼樣能見性?任何一法,佛法講的是活的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「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個法不是專指佛法,一切法,一切法法法平等,所以我們一切恭敬。這麼多年來我跟許多宗教接觸,我對他們宗教的神我恭恭敬敬去頂禮叁拜,爲什麼?那是佛示現的,我眼目當中他是佛,他是毘盧遮那,他是盧舍那。像伊斯蘭教,伊斯蘭教沒有偶像,它是一個牆壁,完全是白色的。我們看到那面牆壁,那不就是常寂光嗎?那就是毘盧遮那,法身如來,他用那個來表法。我們這裏恭敬頂禮,他們也頂禮,他不知道這個意思,我們知道它很深。我有一年到日本開會,去拜訪中村康隆老和尚,老和尚去年過世,一百零叁歲,我第一次見他的時候是九十九歲。我跟他談我在新加坡做團結宗教的工作,他告訴我一句話,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以基督身得度就現基督身,應以阿訇身得度就現阿訇身,什麼身都現,這是我們團結宗教、宗教是一家的理論基礎。沒有分別,佛是應機化導,衆生是什麼樣的根機他就現什麼法,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,到《華嚴經》才完全透徹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
底下還有一首偈,「又雲:佛演一妙音,周聞十方國,衆音悉具足,法雨皆充滿」。確實物質現象裏頭有色聲香味,江本勝博士用水,水是物質,來做實驗,做了十幾年,發現水會看、會聽,它會聽音樂,懂得人的意思,我們以善念對它,它反應出來,他看到色相,這個結晶的雪花非常之美。我在東京開會,去訪問他的實驗室,聽他報告。我告訴他,我說:你的實驗,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你才實驗出色相,它還有妙音,你沒有發現,它還有妙味、有妙香,色聲香味統統有,你只看到色相,那叁個還沒有發現,你還要努力,繼續努力,肯定有。可是佛法證實這樁事情,他不用儀器,他用什麼?用清淨心,用定功。人只要把雜念、染汙除掉,清淨心現前,這個微塵裏面有妙音、有妙色、有妙香、有妙味,色聲香味,你能夠感受到,那裏面有妙法,色聲香味都有妙法。那個東西,你看到會開悟,你聽到會開悟,你聞到會開悟,你舌嘗到會開悟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香積國那個地方的衆生根性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六根哪個根最利?耳根,我們看不清楚,能聽得清楚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,釋迦牟尼佛要文殊菩薩給我們選擇根性,他選擇觀世音菩薩,觀音菩薩跟我們特別有緣,爲什麼?根性相同,都是耳根最利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教學用音聲,孔子在中國也是用音聲,沒有用文字。孔子的東西是學生記錄下來傳于後世,釋迦牟尼佛經典也是如此,當年在世的時候沒有任何記錄,佛滅度之後,阿難複講,弟子們記錄,傳給後世,妙音!我們今天接觸不到,要記住,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給害慘了,我們還自以爲是,還自以爲不得了,怎麼對得起佛陀?
所以學佛,克實而論,是相當不容易。我們今天在佛學是什麼班?幼兒園的小小班。千萬不要以爲我們大概是一年級了。一年級可不得了,一年級是聖人,小乘一年級是須陀洹,初果須陀洹,大乘一年級是《華嚴經》上十信位裏面初信位菩薩,那是一年級,那是佛正式的學生,我們還沒有到。我常常勉勵同學,因爲一年級真不容易,勉勵同學怎麼學法?至少我們先要把最嚴重的障礙,自私自利放下,名聞利養放下,貪瞋癡慢放下,五欲六塵放下。這個統統放下了,是什麼境界?在一年級的門口,沒進去,可以說是幼兒園的高班,再進一步你就進一年級了。這四樣東西難!四樣東西放下是幼兒園,幼兒園的大班生。我們今天這四樣還都在當家、都在做主,所以我們是幼兒園的小小班。自己總要清楚、總要明了。就是念佛往生,也要把障礙去掉。如果能把這十六個字做到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癡慢,念阿彌陀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是決定成就的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這四樣沒有放下,真的,一天念十萬聲,臨終時候還靠不住,你沒有把握。這四樣東西放下,這叫持戒,佛在經教裏,祖師大德教給我們,持戒念佛。我跟諸位沒有講這個戒條,不殺生、不偷盜,我沒講這個,我講這十六個字,這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重實質不重形式。我要是跟你講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那是形式,形式裏當然有實質,實質裏面也有形式。你真正這四樣放下,你的五戒十善肯定具足。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,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,對于五欲六塵享受的念頭沒有了,可以隨緣了,貪瞋癡慢沒有了,你想想這個境界裏頭,五戒十善,甚至于沙彌戒,具不具足?統統具足。這叫真幹,這叫真修,這裏頭其樂無窮,法喜充滿。這裏舉一樣,衆音悉具足,法雨皆充滿,這就很有味道,「如是等用,無量無邊,法界微塵,無不周遍」,這是用周無礙。
我們再看第二個,第二個是「相遍無礙:謂佛于十方一切世界,無量佛剎,種種神變,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」,我們把這個文念完,「隨現一相,衆相皆具,萬德斯圓,是爲相遍無礙」,這就是《楞嚴》上所講的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教化衆生。這個相是什麼相?就是這個文裏頭,種種神變,皆有如來示現受生之相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八相成道。我們看到佛降生,你有沒有看到?你粗心大意,如果你要細心觀察,你看到小孩出生,這就是八相裏第一個相,出生的相,你看到母親懷孕,受胎的相,怎麼會沒看見?就在周邊,常常看見。看到人老了,死亡了,那就是入滅。生老病死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統統在面前,怎麼沒有看見?釋迦牟尼佛示現開悟,示現什麼?出城遊玩,一次看到小孩降生,看到生,一次看到病苦,看到生病的那種苦樣子,又一次看到老人,又一次看到人死了。我們也常常看到,沒感覺,麻木不仁,他看到開悟了。我們要學會釋迦牟尼佛那種智慧、細密,心地清淨,照見。這種示現是什麼?我們是凡夫,對我們示現,我們明白,我們覺悟了,我們覺悟要把覺悟的相也要示現給別人看。「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」,我們要做出好樣子。當然這裏頭佛菩薩弘願不可思議,衆生福報有關系。
我們看到佛法興旺的朝代,古時候中國佛法最興旺的是隋唐,那時候聖賢出現于世間,國王大臣都是聖賢,人民有福。爲什麼人民有福?人民都接受老祖宗的教誨。這個要懂中國曆史才知道,古時候社會跟現代完全不一樣,古時候的家是大家,不是小家庭,沒有小家庭,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大家族,五代同堂。你看看家譜,家譜一展開都是五代,一行都是五代,五代同堂。五代有多少人?家裏人丁不旺的差不多也有二百人左右,大概是一百五十到二百人,不興旺的;一般家庭大概總是叁百人左右,這麼大一個家族;人丁興旺的六、七百人,兒孫多的,那麼大的家庭,那個家庭要是管理不好不行。所以中國每一家你去看看,到祠堂找家譜,有家規、有家道,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,家業是事業,你們家從事哪個行業的,代代都有傳人,傳家道的,傳家規的,傳家學的,傳家業的,這是一個團體。所以中國人真有福,小時候會受到很好的教育,不是你父母教,家族教,家族辦的私塾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子弟學校,家族教。家長會請很好的老師,有德行、有學問的來教子弟,真負責任。家學裏面的學生,子弟長大成年,參加國家的考試,考秀才,縣考秀才,省考舉人,殿試考進士,皇帝做主考,參加考試,國家這樣取人才。中國幾千年來講,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他能把家管好就能夠做官,就能夠做一個政府的主管官,他會把這一個縣、一個郡治好。所以家對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那個貢獻之大不可思議,現在沒有了。
我這個年齡,小時候,十歲以前我還見過大家庭。我們家貧窮,家已經沒有了,可是我的親戚,我住在我姑媽的家裏,那是個大家族,一個大村莊,也是將近有一、二百人,就是一家。小時候,我在那個大家庭住了七年,印象很深,叁歲到十歲,大家庭給我的印象。現在想想,從前他心安,小時候家教,年老不怕沒有人養老,家族養老,真有天倫之樂,晚輩太多,所以他老不在乎,不怕老,養老育幼都是這個家的事業。現在家沒有了,老人可憐,年老之後想怎麼辦?現前的社會,中國人也學西方人這種價值觀,不養老人了,老人由國家去養,到養老院去養,這很可憐,養老院不是自己的親人。在從前家庭養老,這個好!這都是骨肉,都是一家人,所以老的愛護小的,小的都尊敬老的。像這個統統都是相無礙遍,社會現象,你要會看全都看到了,不會看當面錯過。所以我常常想中國的家要恢複,這對于整個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