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?這個根就是孝親。我們中國,我常說黃帝才發明文字、才有記載,黃帝以前沒有文字,只有傳說,一代傳一代,一代傳一代。傳說這裏頭最重要一個原則,就是要簡單明了,太複雜記不住,傳到後來你就忘掉,這最簡單的句子、最重要的話世世代代傳下來。我們講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綱目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根,你看多簡單。我相信絕不止五千年,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,可能是幾萬年以前,祖宗世世代代就這麼傳下來,傳到孔子才把它用文字記下來。所以孔子稱爲集大成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。如果不記下來,傳久了之後,大家就散忘了,這很可能的事情。孔子把它記下來,用文字傳下來,所以我們概念比較清楚一點。伏羲、神農,這就五千多年了,伏羲到神農五、六百年,神農到黃帝也是五、六百年,沒有曆史記載,到黃帝才開始發明了文字,這就有記載了。最原始的記載是記載在甲骨,我們稱爲甲骨文,以後銅器發明,就把它雕鑄在鍾鼎上,也就是我們家裏生活的那些家具,鍾鼎是屬于家具,刻在這裏面,雕在外面,兩面都可以雕,我們稱爲鍾鼎文,這是最古老的文字。
所以五倫、五常至少都是一萬年以前老祖宗的教誨,講得很清楚,五倫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別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,世世代代傳下來的,做人一定要遵守。五常,常是永恒不變,做人的道德標准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。仁是推己及人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《弟子規》裏面說,「將加人,先問己」,我用這個心態對別人,想一想,別人用這個心態對我,我能不能接受?我喜不喜歡?我不能接受,我不喜歡,我就不能用這個心態對別人。千萬年前老祖宗教我們的。做父母對兒女要慈愛,這是性德,自然的;做子女對父母要孝順,父慈子孝。君仁臣忠,這是義。領導人對待下屬仁慈,下屬對領導要盡忠,忠義。夫婦有別,在從前夫婦跟現在不一樣,現在戀愛結婚,在從前沒這個道理。以前結婚目的在哪裏?傳宗接代,它是爲這個,爲一個種族的延續,不是爲別的。縱然是夫婦,也有嚴格規矩,節製。所以他身心健康,這個民族能繁衍下去,道理在此地。沒有一樣裏頭沒有很深的道理。
夫婦兩個人結合成了一個家,這是家的核心。成立一個家最重要的兩樁事情,一個是家庭物質生活的問題,一個就是傳宗接代,這兩樁大事。所以男主外,負責家庭經濟生活;女主內,內是什麼?相夫教子,最重要的,把小孩教好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,諸位看看就曉得,他老人家常講,因爲句子太多,我們別的記不得,這句記得很深,「天下太平,女子負一大部分責任」。爲什麼?小孩她教得好,這社會上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不就天下太平了嗎?天下太平的權掌在誰的手上?掌在太太的手上。「太太」這兩個字怎麼來的你要知道,這是古時候周朝,咱們中國朝代周朝是最長的,八百年,在中國曆史上是最長的一個朝代,八百年。周朝開國的時候有叁位婦女,聖人,養的兒女都是聖人。周朝開國的時候,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公,我們看孔子的書,孔子一提到文武周公,他一生最佩服的人、最尊敬的人,文武周公。周文王的祖母太姜,他的母親叫太任,生他;他的夫人叫太姒,生武王、生周公。叁太,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太太從這來的。這個稱呼不得了!太太養的兒子都是大聖大賢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中國從此以後叫自己的妻子都叫太太,是希望太太能夠學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把小孩都教成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這個話用意在此地,現在很少有人知道。可是這些事情,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面講得很多,我看到好幾篇,他都提到這個,可見得他老人家常講。所以中國社會不是重男輕女,對婦女期許得太高了,這個家族有沒有前途、會不會興旺,國家民族有沒有前途,全靠太太,這我們不能不曉得。夫婦有別,各有各的任務。
長幼有序,不亂,這個家族不會亂。從前是大家庭,不分家的,家裏面人丁不旺的大概也有兩百人左右,人丁興旺的七、八百,常見的,一般普通家庭大概都叁、四百人,你看這麼大的家庭,所以家就是個社會。中國在古籍裏,諸位念到的,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他那麼大的家,他會管家,他就能治國。現在中國的家沒有了,我們講家破人亡,這苦不堪言。有家他有樂,家是一個人終身的依靠,小時候讀書不怕家境困難,不會失學,爲什麼?他有家學,就是從前家裏面的私塾。父母沒有能力教育兒女,家族教;老了,家族養老,所以你沒有憂慮,你不怕老,老的時候享福。不像現在,現在人多可憐,現在家沒有了,小孩少,尤其現在學了西方的價值觀,自私自利。西方價值觀就是自私自利,不孝父母,不養父母,在中國東方還有這麼一點影響,還沒有像西方一樣。西方人小孩,美國是十六歲,十六歲就算成年,他離家出走,父母沒有權去找他,他可以獨立生活。可能一出去,一生再也見不到面,這很多,所以美國老人很可憐。老了進老人院,在物質生活上,國家有養老金給他,物質生活沒有問題的,精神痛苦!同樣住在老人院裏面,一個個都像木頭一樣,彼此見到沒有笑容,也沒有話好講,真的是我們中國人所謂坐吃等死,你說那個味道多難過。所以許多的老人自殺,原因在此地。
現在許多社會問題爆發出來了,在中國從來沒有過這個問題,大家庭。大家庭好!幾百人在一起,五代同堂,你看你的兒女、侄男、侄女,這些人的小孩多少,所以他有天倫之樂。他老了之後真有天倫之樂,你看到下一代,再下一代,看多少人,這一個家族。我們的家族,實在講,是中日戰爭的時候把我們的家族打掉了,在抗戰之前還有。我住在農村,我們家裏面清寒,謀生很困難,所以我父親帶著我母親跟我,那時候只有我一個,叁個人依靠我父親的姊姊,就是我的姑媽。她嫁在一個大的家族,他們這個家族十個兄弟,沒有分家,所以我就看過大家庭,像《紅樓夢》裏面寫的那樣子,但是它沒有那麼興旺。那個時候他們這一個大家庭,大概有將近一、二百人的樣子,已經很衰了。這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,一個村莊。我們在這個村莊裏面,我好像住過七年,所以印象很深。十歲我離開家鄉搬到城市,抗戰勝利之後,回到老家看看,沒有了,人都散掉了,房屋也沒有了,這個給我印象很深。我覺得我們八年中日戰爭,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家滅掉,這個損失太大了。中國五千年來,國家社會的長治久安,實在講什麼原因?家的貢獻。每一家都把自己的子弟小孩教好,他有禮貌!《弟子規》就是家庭的家規,從小就要學,到老也不能離開。自己八十歲了,父親一百多歲還在,還是要晨昏定省,還是「父母呼,應勿緩」,確實是這樣的,做個樣子,底下一代一代相傳,你看看老人都是這樣,自自然然形成規矩,它一點都不亂。
所以《弟子規》是中國每個家族共同要遵守的,裏面一百一十叁樁事情。除這個之外,每一家還有它自己的規矩,那是不共的,這是共同科目,還有不共的。爲什麼?每個家庭經營的行業不一樣,有做官的、有經商的、有從事于學術研究的,這分科了,所以它還有一些規矩不一樣。在農村裏面,一般是務農的多,學校辦得很好,私塾辦得很好,所以子弟當中考取功名的人也很多。這是從前的家,家太重要了。這些年來,我是深深希望企業家,就是從事于企業的,這些是佛經上講的大富長者,希望他們用企業,就是用公司,把中國古老家的精神繼承下來,這對于國家、對于民族、對于整個世界的安定和平,會有很大的幫助。中國家就是家道、家規、家學、家業,希望企業家能夠覺悟,能夠學習傳統文化,把古代家的精神、優良的傳統能夠繼續繼承下來。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你用中國傳統文化,一定會做到頂尖,所謂是行行出狀元。不同的行業,互相謙虛、互相尊敬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、互助合作,這個國家就興旺。
我有這些想法,實在是從二00五年以後,我在澳洲,代表澳洲大學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,深深感到現在社會沖突太多了,這沖突怎麼化解?這個世界怎樣恢複安定和平,人類才有幸福美滿的生活?在聯合國看了,我們提報告,就提出中國古聖先賢家庭教育、社會教育、宗教教育,起了很大的作用,提供給與會的朋友們做參考。愈想愈重要!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佛教團體,無論是出家的團體、在家的團體,問題太多了。怎麼辦?我們今天問題出在哪裏?出在我們把家丟掉了,家丟掉就變成沒有規矩,所以出了問題。居士團體也出了問題。要從哪裏做起,才能恢複古時候那些修行道場?中國古時候這些道場都有那麼傑出的成就,靠什麼?實在講,那些學佛的人都有家道、家規、家學很好的訓練,所以他根好。我們今天講儒釋道叁個根,儒的《弟子規》,道的《感應篇》,佛的《十善業》,這是在從前家學裏頭都教,他根好,從小他就受過這些訓練。所以以後學佛,在家學佛高士,居士;出家,高僧,世世代代都出人才。現在太少了,鳳毛麟角,原因就是我們疏忽了基礎,紮根教育。
中國過去紮根教育是從懷孕時候開始,胎教。小孩一出生,父母、他的兄弟姊妹、親屬、家人,都要給小孩做最好的榜樣。就是在小孩的面前,言行舉止都要端莊、要守禮,讓小孩從小所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接觸到的全是正面,沒有負面的,這叫童蒙養正。我們沒有這個基礎,所以學得很辛苦,還是許許多多的過失。這些都是屬于智慧,迷失了自性,智慧沒有了。所以現在我們所呼籲的,特別是這些年,補習!把丟掉的東西趕快補起來。補什麼?補《弟子規》、補《感應篇》、補《十善業》,如果有這個基礎,學佛沒問題。你看淨業叁福,這是我們總的指導綱領,它叁條第一條就是紮根教育,就是基礎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《弟子規》,「慈心不殺」,《感應篇》,後面「修十善業」,這儒釋道的叁個根,具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