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一集

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一0一集)  2009/9/12  臺灣  檔名:12-47-101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二十一面,我們從第五行看起,從「四者」:

  【四者。智身影現衆緣觀。謂智體唯一。能鑒衆緣。緣相本空。智體照寂。諸緣相盡。如如獨存。】

  這是六觀裏面的第四。『智身』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,跟我們講毘盧遮那佛有十身,前面我們學過智慧身,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跟我們中國老祖宗所說的一句話,人性本善,在《叁字經》上頭一句,就用了這句話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這個本善,其實就是經上講的佛,中國人講的聖人,「人皆可以爲堯舜」,堯舜是聖人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佛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中國人只講一個字,善,本善,本善指的是什麼?佛講了叁樁事情智慧、德、相,「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如來就是自性本具的,我們自性裏頭本有的,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;德是德能,包括才藝;相是相好,我們今天講的福報。所以古人有這麼個說法,「不讀《華嚴》不知道佛家的富貴」,那個富貴就是講相好,人間不能比,天上也沒法子比。而這樣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是我們每個人統統都具足,而且都是平等的,經上說得很多,在佛不增,在凡夫不減。也就是我們的智慧德相,成佛它也沒有增加一點;我們墮落在凡夫,甚至于墮落在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也沒減少,統統圓滿的。問題呢?問題就是它顯不顯?

  大乘經裏面常常跟我們講,隱顯,隱是什麼?它不現前,有是有,不現前。爲什麼不現前?有東西障礙它。這個障礙的,佛也給我們說出來,他接著講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說出來了。我們有,人人都有,跟毘盧遮那佛、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德能相好。阿彌陀佛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他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統統現出來,起了作用,他得受用。我們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呢?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叁重障礙,這都叫煩惱。妄想,一般大乘經裏面叫無明煩惱;分別,大乘經上叫塵沙煩惱;執著,大乘經上叫它做見思煩惱。煩惱障礙了,這叁種是性德,障礙性德,讓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。真相,佛給我說出來。佛菩薩的教化用意何在?目的何在?就是賢首國師這篇論文,你看題目後面「妄盡還源」,妄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東西要統統斷盡,我們講放下,止就是放下,觀就是觀照,你能把這叁樣東西統統放下,你就還源。還源怎麼樣?還源之後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全恢複,大家就稱你作佛陀,你是究竟圓滿的佛陀,你跟阿彌陀佛,你跟毘盧遮那佛,完全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。要知道遮那跟彌陀都是自性現的,所以大乘教裏常說「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」,彌陀是自性現的,遮那也是自性現的。然後你才曉得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跟自己是什麼?一體。「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是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到的,這樣的句子不是你讀到一次,很多遍!我們要相信佛沒有妄語,句句話都是真實的。

  我們學佛,學佛的目的在哪裏?就是還源。怎麼還源?得妄盡。你妄要不盡你就還源不了!五止、六觀,就是幫助我們還源的方法。諸佛菩薩,這個菩薩是講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薩。爲什麼?這些菩薩他們已經把這叁種障礙統統放下,不但分別執著沒有,妄想也沒有。他爲什麼不叫佛,不稱佛,還稱他作菩薩?妄想雖然斷了,妄想的習氣還沒斷,所以稱他作法身菩薩;妄想習氣斷了,那就不叫菩薩,那就稱佛陀。不過法身菩薩,大乘經教裏面稱他們作佛,這也是我們常見的,爲什麼稱佛?《華嚴經》上不是說嗎?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稱佛沒錯!所以天臺智者大師跟我們講的佛有六種,六種佛,佛稱我們都是佛,本來是佛,這是什麼佛?天臺大師講這是「理即佛」,從理上講,佛講的話一點都沒錯。理是什麼?理是自性,見性不就成佛了嗎?你本來有自性,你只是現在有障礙見不到,所以叫你做凡夫。所以從性、理上來講你是佛沒錯,佛說得一點都不錯。可是我們現在真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稱凡夫,六道凡夫。

  我們有機緣在這一生當中,遇到佛菩薩、遇到佛法,現在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世,遺教還在,經典在。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,我們遇到這些經典,所以經稱爲法寶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對這個經一定要恭敬,見到經就像見到佛一樣,爲什麼?印光大師說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展開經卷你讀一遍,你能得多少利益,與你那個誠敬的心有關系,讀經如是,聽經也如是。所以沒有恭敬心你看不懂,你聽不明白。誠敬心它就起感應,真有誠敬心,利益多,不但自己的誠敬與自性相應,而且還得佛菩薩威神加持。加多少?那要看你自己的誠敬心,就是印祖所說的,你一分誠敬,佛菩薩加持一分;兩分誠敬,佛菩薩加持兩分。他的加持跟你自己的功夫是相對的,成正比例的,他也不會多,也不會少,也不是佛菩薩有意,自自然然感應如是。佛經裏面術語叫「法爾如是」,這個本來就是這樣的。這個誠敬多麼重要!

  這個地方所講的「智身影現」,就是佛菩薩加持,幫助六道衆生,特別是幫助初學。在《華嚴會》上那是幫助法身大士,破除無始無明習氣。我們有幸能遇到《華嚴》,也能得利益,它能夠幫助我們斷粗重煩惱,最粗、最嚴重的煩惱是執著。諸位要曉得,執著是見思煩惱,有這個東西,我們的清淨心就沒有。記住,我們學淨土,淨土依靠的經典,最重要的一部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古人稱爲淨宗第一經。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會得好,尤其是題目,那個題目不是他自己做的題目。五種原譯本裏面,他是把漢譯的跟宋譯的這兩種本子的題目合起來,去掉重複「佛說」這兩個字,你看看那麼樣的自然。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》,這是宋譯《無量壽經》的名稱;《清淨平等覺經》是漢譯的,兩個經題合起來意思非常完整。上半段說果報,「大乘」是智慧,「無量壽」是德,「莊嚴」是相,你看智慧德相。智慧德相怎麼修來的?我們是迷失了,現在要恢複,不靠修行沒有法子恢複。你看他教我們怎麼修?修清淨、修平等、修覺。覺就是大乘、就是智慧,清淨就是相好,平等就是無量壽。這問我們修的是什麼?你要曉得我們修清淨平等覺,你就對了,你跟西方極樂世界是完全相應。

  我們想一想,清淨平等覺你從哪裏下手?都可以,無論從哪裏下手都能成就。我們現在現前這個狀況,我們的根性只能從清淨下手,清淨心!從清淨下手,你就得把染汙放下,見思煩惱是染汙。染汙的頭一個是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是染汙。自性裏頭沒有自私自利,爲什麼?自性裏頭沒有我,沒有我這個念頭。我這個念頭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我見就是我的念頭。身見是最粗的,身見是什麼?都以爲身是我,執著這個身是我,六道凡夫都是這樣的,這是最糟糕的。幾個人曉得身不是我?不再執著身是我,這個觀念轉過來真了不起!爲什麼?他開始轉凡入聖,他是佛的真正弟子。在小乘他是須陀洹,沒有身見,這五種錯誤的見解他放下,就是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這五種錯誤的看法他放下,第一個就是知道身不是我。邊見是什麼?邊見就是不再對立。有我,對面是人,就對立;我沒有,人相也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四相沒有了,告訴諸位,還有四見,四見沒放下。四相放下是須陀洹,小聖,小乘初果。在大乘、在《華嚴經》裏面,他也入了門,他有地位,初信位的菩薩,十信。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這五十一個位次,這菩薩的階級,五十一位次他是一年級,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。

  我們現在小乘初果沒有證得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我們也沒有得到,怎麼知道?如果得到你自己曉得。大乘教裏頭佛常說,大小乘都講,你把煩惱放下之後能力自然就恢複,才放下一點點它就恢複一點點。什麼能力?六根的能力恢複了一點點,天眼、天耳,小乘須陀洹六種神通他有兩種。天眼是什麼?我們看不見的,他看見,他沒有障礙。我們在這個樓上,我們在這裏學經教,看看下面幾層像是透明的一樣,全看見;看看上面也看見,沒有障礙,你真的證得!聽音聲,你只要一注意傾聽,不要用手機,你的親戚朋友在很遠的地方,他現在在講什麼你完全聽到。他講你能聽到,你講他聽不到,他沒有這功夫。如果往下再放,再放就放思惑,就貪瞋癡慢疑把這個東西放下去,你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利益,放下兩分就兩分的利益。你要證得二果,我們講小乘二果,二果相當于二信位的菩薩,他又恢複了兩個能力,他心通、宿命通。宿命通是知道過去生,生生世世,知道過去,現代人外國有,中國也有,好像臺灣我也聽說有催眠,確實人在深度催眠的時候會回到過去。催眠師提問,你會回答,你現在在什麼地方,他說出來。你是什麼身分,是男性還是女性,你叫什麼名字,問問現在是哪一年,你都能說出來,你在什麼地方,回到過去,在佛法叫宿命。二果斯陀含他不需要催眠,你問他他都知道。另外一種能力他心通恢複,別人心裏想什麼他知道。這好像不稀奇,爲什麼?江本博士的水實驗,我們心裏想什麼水都知道,不過它不會說話,但是它有形相反應出來給你看。所以有這種能力,他心通。

  證得叁果就又恢複一個能力,神足通,神足通是變化,神變,你可以分身,如果有應酬,同一個時間你可以分幾個身去應酬,像《西遊記》孫悟空一樣七十二變。實際上叁果阿那含的分身變化、飛行的能力,孫悟空比不上,孫悟空只有七十二變,比不上阿那含。四果阿羅漢又恢複一個能力,叫漏盡通,漏盡通是什麼?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