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一0二集) 2009/9/13 臺灣 檔名:12-47-10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二十一面倒數第五行看起,我們從末後一句:
【生盲之輩亦蒙潤益。令知時節寒熱之期。草木無情悉皆滋長。如來智日亦複如是。故曰智身影現衆緣觀也。】
這是六觀的第四觀末後的這段,說明『智身影現衆緣』。最主要的是說,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普度衆生,應衆生之感,能鑒衆緣。而我們細心觀察世出世間法,緣實在太重要了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、待人接物又何嘗不是個緣,所以緣這個字範圍太廣、太大、太深了。如果把這個緣能處理好,那就像諸佛菩薩一樣,所有障礙都沒有了。古人有句話說得好,「做事難,做人更難」,人緣要是處好了,一切事的障礙也就沒有了。佛教化衆生,經上常講緣生,生什麼?生萬法。在這部論文裏面,第叁段講叁種周遍,第一個是周遍法界,起心動念周遍法界;第二個出生無盡,那是緣,那就是緣生,所以這因緣生法。佛往往把因省掉,特別強調緣,什麼原因?因爲因可以說一切衆生本來具足。那個因是什麼?是自性裏面的德能相好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我們特別著重在德能相好上,那是因,能生的因。有緣它就現相,沒有緣它就不現。
我們學這麼多年,這個事實真相逐漸清楚了,宇宙從哪裏來的,我從哪裏來的。我是正報,除這個身之外,都叫做依報。實際上說這個身也是依報,最密切的一個依報。身不是我,這學佛的人都知道,身是我所有的。什麼是我?在佛法裏面講,靈性是我,就是自性。一念不覺,靈性就現前,就有個依報,有個身,有色身。一念不覺,自性就變成阿賴耶。阿賴耶也不是真的,明心見性之後,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幹淨了,阿賴耶就沒有了。大乘教裏面講的,轉八識成四智,阿賴耶就沒有了,阿賴耶變成四智,叫四智菩提,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這自性起用,轉識成智。我們的正報,迷了之後就有了,愈迷愈深,這個事情就麻煩,也是總是遇緣不同。如果我們不離開佛陀,不離開聖教,我們所迷的就會愈來愈淡薄,這好事情,漸漸就回歸自性。如果遇的緣不善,那你就愈迷愈深,這個事情就麻煩,從實報土你會落到十法界,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。再往下去,菩薩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聲聞法界。再要遇到不善緣,起了執著,這一起執著,從四聖法界就落到六道裏面去了。六道有善緣、有惡緣,遇到善緣,叁善道,遇到惡緣,叁惡道,總在遇緣不同。
所以智慧就重要,因爲智慧能鑒衆緣,你把緣看得很清楚,那種緣可以隨,那種緣不能隨,隨緣。佛,這是破了無明的,我們常講這些人他有功夫,他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他能夠不起心不動念。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是無始無明破了,無明就是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當然分別執著是決定不會起來的。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明心見性的菩薩,法身大士,他們超越十法界,住實報土,有能力把一切緣都看得清楚。他能隨一切緣,我們不行,我們總是要辨別染淨、邪正、善惡,我們要有能力辨別這個。清淨的可以隨,染汙的不能隨;正法可以隨,邪法不能隨;善法可以隨,惡法不能隨。爲什麼?我們煩惱習氣沒有斷,那就不能隨惡緣。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他有本事,他可以隨惡緣、可以隨染緣。爲什麼?做種種示現給我們看,讓我們在這裏面覺悟,這是真實的慈悲,無盡的慈悲。就像在舞臺上表演,他可以演正面的,也能演負面的,他能演清淨的,也能演染汙的,演得非常逼真,讓我們看到受到感動、受到啓發,這都是教學。實際上,佛確實如如不動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法四十九年,般若會上他講了真話,真話是什麼?他實在沒有講過一句話,誰要認爲佛講經說法,那叫謗佛。這句話意思很深,我們聽不懂,明明說了四十九年,結集經藏成爲現在的《大藏經》,怎麼能說沒有說話?從理上講,佛是說而無說、無說而說,這個意思深。不說話的時候,你不能說他沒有說,說話的時候,你不能說他有說,這愈說愈玄,我們聽不懂。表演的時候,因爲這是身教,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。沒有演出來給我們看,不能說無作;演出來給我們看,不能說有作。這個境界我們能不能體會?
古人有句話說,「大人作略」,這個大人是諸佛菩薩,不是凡人,凡人做不到。凡人包括四聖法界,在大乘法裏面,四聖法界稱爲外凡,六道是內凡,都叫凡夫。什麼是聖人?超越十法界才叫聖人,還在十法界裏面都不稱聖人。勉強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稱爲小聖,不是大聖,大聖一定是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能鑒衆緣這四個字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。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,這個緣字把境也包括在裏頭。通常佛法,緣是講人事,人事環境,境界的境是講物質環境,我們的環境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,一個人事環境、一個物質環境。但是在此地,緣裏也包括物質環境。從事實真相上來說,「緣相本空,智體照寂」,「有目之流無不睹見」,沒有人沒有看到。看到的問題在哪裏?你覺不覺悟!宗門大德常講「你會麼」,什麼叫會?他一看就覺悟。怎麼看也不覺悟,他不會。不會怎麼辦?多看,看久了他就會。
所以古人教給我們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你能不能把一部書念到一千遍?念到一千遍,肯定你就會了,你就覺悟。什麼原因?覺是智慧,智慧從哪裏來的?智慧從定來的。人要把書念一百遍的話,他心定了,定能開慧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現在人難,難在哪裏?心浮氣躁,一樣東西讓他看叁遍他就不耐煩。這顯示什麼?沒有定功,不會開悟,沒有耐性,這是我們自己要好好培養。一遍怎麼行?我們學東西,早年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我常常跟同學們講,我們跟老師學經,一部經至少要講十遍。我跟老師學了,學到自己能講,能講之後,最少要講十遍,你阿賴耶識才有深刻的印象。明了之後,就是解了之後,你要能行,把經典裏面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,這上乘。經裏面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爲,我得受用了,我要不熟我怎麼能得受用?有些同學講個一遍、二遍,不錯了,自己不錯了,就要學第二本,學第叁本。結果到最後都不能成就,根紮得不深。
「有目」這是什麼?就是有悟性的人,「睹見」是講他悟處,他一看到一聽到他有感悟。『生盲之輩』,這都是比喻,生盲是生下來眼睛就瞎了,所以他看不到東西。這是表示什麼?根性鈍的,他怎麼看怎麼聽他也不會開悟,指這一類的人。他得不得利益?得利益,也得利益。甚至于連花草樹木都得利益。這個利益就是現在所講的,我們自性裏面本來就有,不是從哪來的,自性裏本來就是這樣的,有能量、有信息、有物質。但是沒有緣它不會現起,所以你不能說它沒有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就是說這個意思。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很重,一千遍也不會開悟,也不懂得佛的意思,可是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得到利益?得到。他末後一句『如來智日』,就是自性般若也就是這個樣子,所有一切衆生統統得受用。但是他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這就要教、就要學。
昨天我們讀到「能鑒衆緣」,略略的提到釋迦牟尼佛在經裏面講過十種宿世的因緣。我們利用這個時間好好來學一學,這是什麼?用現在話講,這是業因果報。我們從這個地方看,這是在經裏面,是說釋迦牟尼佛在摩竭提國竹園中,就是竹林精舍,佛在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講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經。從這個地方看,釋迦牟尼佛他也很活潑,也不是很固執的。雖然一生他堅持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可是有些長者居士、國王大臣有非常美好的庭院,也很寬大,請他到裏面,供養他,請他帶著他的學生在這裏面居住,安居、學習,他也不拒絕。講完之後他就走了,都給我們後人做樣子,他不留戀。再美好的環境,我在這裏講一部經,講完之後就走了,這個地方還給主人。所以我常講,主人有所有權,釋迦牟尼佛借用的時候,他有使用權,他只是借來使用,講完就走了,哪裏有緣到哪裏去,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。
講這一段事情的時候在竹林精舍,他給這些學生們講他過去生中的緣,爲什麼?這一生中有些報應,這果報從哪裏來的?可是說法也有緣起,這不是佛無問自說,是舍利弗提出這個問題問釋迦牟尼佛。譬如佛在世也遭人毀謗,也遭人侮辱,學生就懷疑,你老人家成佛了,凡夫有這種事情能說得過去,爲什麼你也有?這個問得好!這一問把很多人的疑惑都化解,佛說清楚了就化解了。大意都是說過去,過去的時間太長了。凡夫修行成佛不止叁大阿僧祇劫,這個諸位同學要曉得,叁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講的,叁大阿僧祇劫是對法身菩薩講的。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那一天開始,徹悟之後,他不但超越六道,他超越十法界,他是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以上,從這一天起。他還有煩惱嗎?有,煩惱太微薄,我們實在看不出來,這是什麼?無始無明的習氣,無始無明他斷了,習氣沒斷。習氣要多長的時間才能斷掉?要叁大阿僧祇劫。用什麼方法?沒有方法,只有時間長,自自然然就沒有了,是這麼個意思,這是我們總得要明了的。所以一般經典上都說凡夫修成佛是無量劫,我們聽到這個也不要害怕,爲什麼?從理上講,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,你能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就馬上成佛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這個樣子,夜睹明星,豁然大悟,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樣子,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知識分子,惠能大師示現的是不認識字。這個東西與知識、與識字不識字沒有關系,關系你肯不肯放下。
佛也是隨便講了他自己過去生中造作的惡因,「無數千歲」這句話就是無量劫來,「受無量苦報」。所以人不能造惡,造惡苦不是一生,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