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二集

 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 (第一0二集)  2009/9/13  台湾  档名:12-47-102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》,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看起,我们从末后一句:

  【生盲之辈亦蒙润益。令知时节寒热之期。草木无情悉皆滋长。如来智日亦复如是。故曰智身影现众缘观也。】

  这是六观的第四观末后的这段,说明『智身影现众缘』。最主要的是说,诸佛如来、法身菩萨普度众生,应众生之感,能鉴众缘。而我们细心观察世出世间法,缘实在太重要了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、待人接物又何尝不是个缘,所以缘这个字范围太广、太大、太深了。如果把这个缘能处理好,那就像诸佛菩萨一样,所有障碍都没有了。古人有句话说得好,「做事难,做人更难」,人缘要是处好了,一切事的障碍也就没有了。佛教化众生,经上常讲缘生,生什么?生万法。在这部论文里面,第三段讲三种周遍,第一个是周遍法界,起心动念周遍法界;第二个出生无尽,那是缘,那就是缘生,所以这因缘生法。佛往往把因省掉,特别强调缘,什么原因?因为因可以说一切众生本来具足。那个因是什么?是自性里面的德能相好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我们特别着重在德能相好上,那是因,能生的因。有缘它就现相,没有缘它就不现。

  我们学这么多年,这个事实真相逐渐清楚了,宇宙从哪里来的,我从哪里来的。我是正报,除这个身之外,都叫做依报。实际上说这个身也是依报,最密切的一个依报。身不是我,这学佛的人都知道,身是我所有的。什么是我?在佛法里面讲,灵性是我,就是自性。一念不觉,灵性就现前,就有个依报,有个身,有色身。一念不觉,自性就变成阿赖耶。阿赖耶也不是真的,明心见性之后,把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干净了,阿赖耶就没有了。大乘教里面讲的,转八识成四智,阿赖耶就没有了,阿赖耶变成四智,叫四智菩提,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,这自性起用,转识成智。我们的正报,迷了之后就有了,愈迷愈深,这个事情就麻烦,也是总是遇缘不同。如果我们不离开佛陀,不离开圣教,我们所迷的就会愈来愈淡薄,这好事情,渐渐就回归自性。如果遇的缘不善,那你就愈迷愈深,这个事情就麻烦,从实报土你会落到十法界,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。再往下去,菩萨法界、缘觉法界、声闻法界。再要遇到不善缘,起了执着,这一起执着,从四圣法界就落到六道里面去了。六道有善缘、有恶缘,遇到善缘,三善道,遇到恶缘,三恶道,总在遇缘不同。

  所以智慧就重要,因为智慧能鉴众缘,你把缘看得很清楚,那种缘可以随,那种缘不能随,随缘。佛,这是破了无明的,我们常讲这些人他有功夫,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他能够不起心不动念。不起心、不动念就是无始无明破了,无明就是起心动念,起心动念尚且没有,当然分别执着是决定不会起来的。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明心见性的菩萨,法身大士,他们超越十法界,住实报土,有能力把一切缘都看得清楚。他能随一切缘,我们不行,我们总是要辨别染净、邪正、善恶,我们要有能力辨别这个。清净的可以随,染污的不能随;正法可以随,邪法不能随;善法可以随,恶法不能随。为什么?我们烦恼习气没有断,那就不能随恶缘。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,他有本事,他可以随恶缘、可以随染缘。为什么?做种种示现给我们看,让我们在这里面觉悟,这是真实的慈悲,无尽的慈悲。就像在舞台上表演,他可以演正面的,也能演负面的,他能演清净的,也能演染污的,演得非常逼真,让我们看到受到感动、受到启发,这都是教学。实际上,佛确实如如不动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,般若会上他讲了真话,真话是什么?他实在没有讲过一句话,谁要认为佛讲经说法,那叫谤佛。这句话意思很深,我们听不懂,明明说了四十九年,结集经藏成为现在的《大藏经》,怎么能说没有说话?从理上讲,佛是说而无说、无说而说,这个意思深。不说话的时候,你不能说他没有说,说话的时候,你不能说他有说,这愈说愈玄,我们听不懂。表演的时候,因为这是身教,作而无作、无作而作。没有演出来给我们看,不能说无作;演出来给我们看,不能说有作。这个境界我们能不能体会?

  古人有句话说,「大人作略」,这个大人是诸佛菩萨,不是凡人,凡人做不到。凡人包括四圣法界,在大乘法里面,四圣法界称为外凡,六道是内凡,都叫凡夫。什么是圣人?超越十法界才叫圣人,还在十法界里面都不称圣人。勉强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称为小圣,不是大圣,大圣一定是超越十法界。所以,能鉴众缘这四个字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。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,这个缘字把境也包括在里头。通常佛法,缘是讲人事,人事环境,境界的境是讲物质环境,我们的环境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,一个人事环境、一个物质环境。但是在此地,缘里也包括物质环境。从事实真相上来说,「缘相本空,智体照寂」,「有目之流无不睹见」,没有人没有看到。看到的问题在哪里?你觉不觉悟!宗门大德常讲「你会么」,什么叫会?他一看就觉悟。怎么看也不觉悟,他不会。不会怎么办?多看,看久了他就会。

  所以古人教给我们,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。你能不能把一部书念到一千遍?念到一千遍,肯定你就会了,你就觉悟。什么原因?觉是智慧,智慧从哪里来的?智慧从定来的。人要把书念一百遍的话,他心定了,定能开慧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现在人难,难在哪里?心浮气躁,一样东西让他看三遍他就不耐烦。这显示什么?没有定功,不会开悟,没有耐性,这是我们自己要好好培养。一遍怎么行?我们学东西,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我常常跟同学们讲,我们跟老师学经,一部经至少要讲十遍。我跟老师学了,学到自己能讲,能讲之后,最少要讲十遍,你阿赖耶识才有深刻的印象。明了之后,就是解了之后,你要能行,把经典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见解,这上乘。经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,我得受用了,我要不熟我怎么能得受用?有些同学讲个一遍、二遍,不错了,自己不错了,就要学第二本,学第三本。结果到最后都不能成就,根扎得不深。

  「有目」这是什么?就是有悟性的人,「睹见」是讲他悟处,他一看到一听到他有感悟。『生盲之辈』,这都是比喻,生盲是生下来眼睛就瞎了,所以他看不到东西。这是表示什么?根性钝的,他怎么看怎么听他也不会开悟,指这一类的人。他得不得利益?得利益,也得利益。甚至于连花草树木都得利益。这个利益就是现在所讲的,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就有,不是从哪来的,自性里本来就是这样的,有能量、有信息、有物质。但是没有缘它不会现起,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,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就是说这个意思。我们凡夫烦恼习气很重,一千遍也不会开悟,也不懂得佛的意思,可是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得到利益?得到。他末后一句『如来智日』,就是自性般若也就是这个样子,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得受用。但是他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这就要教、就要学。

  昨天我们读到「能鉴众缘」,略略的提到释迦牟尼佛在经里面讲过十种宿世的因缘。我们利用这个时间好好来学一学,这是什么?用现在话讲,这是业因果报。我们从这个地方看,这是在经里面,是说释迦牟尼佛在摩竭提国竹园中,就是竹林精舍,佛在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讲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经。从这个地方看,释迦牟尼佛他也很活泼,也不是很固执的。虽然一生他坚持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可是有些长者居士、国王大臣有非常美好的庭院,也很宽大,请他到里面,供养他,请他带着他的学生在这里面居住,安居、学习,他也不拒绝。讲完之后他就走了,都给我们后人做样子,他不留恋。再美好的环境,我在这里讲一部经,讲完之后就走了,这个地方还给主人。所以我常讲,主人有所有权,释迦牟尼佛借用的时候,他有使用权,他只是借来使用,讲完就走了,哪里有缘到哪里去,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道场。

  讲这一段事情的时候在竹林精舍,他给这些学生们讲他过去生中的缘,为什么?这一生中有些报应,这果报从哪里来的?可是说法也有缘起,这不是佛无问自说,是舍利弗提出这个问题问释迦牟尼佛。譬如佛在世也遭人毁谤,也遭人侮辱,学生就怀疑,你老人家成佛了,凡夫有这种事情能说得过去,为什么你也有?这个问得好!这一问把很多人的疑惑都化解,佛说清楚了就化解了。大意都是说过去,过去的时间太长了。凡夫修行成佛不止三大阿僧祇劫,这个诸位同学要晓得,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对我们讲的,三大阿僧祇劫是对法身菩萨讲的。从什么时候开始?从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那一天开始,彻悟之后,他不但超越六道,他超越十法界,他是法身菩萨,《华严经》圆教初住以上,从这一天起。他还有烦恼吗?有,烦恼太微薄,我们实在看不出来,这是什么?无始无明的习气,无始无明他断了,习气没断。习气要多长的时间才能断掉?要三大阿僧祇劫。用什么方法?没有方法,只有时间长,自自然然就没有了,是这么个意思,这是我们总得要明了的。所以一般经典上都说凡夫修成佛是无量劫,我们听到这个也不要害怕,为什么?从理上讲,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,你能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,就马上成佛。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这个样子,夜睹明星,豁然大悟,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样子,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知识分子,惠能大师示现的是不认识字。这个东西与知识、与识字不识字没有关系,关系你肯不肯放下。

  佛也是随便讲了他自己过去生中造作的恶因,「无数千岁」这句话就是无量劫来,「受无量苦报」。所以人不能造恶,造恶苦不是一生,…
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