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五集

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九十五集)  2009/9/6  臺灣  檔名:12-47-95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修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二十頁,我們還是從第四行看起:

  【二者。從心現境妙有觀。即事不滯于理。隨事成差。謂前門中攝相歸體。今此門中。依體起用。具修萬行莊嚴報土。】

  我們就念到此地。昨天我們學過這一節,也講得很多,可是末後這兩句很重要,『依體起用,具修萬行莊嚴報土』,這兩句就是前面所講的四德裏面,第二種「威儀有則德」。法界,現在人講宇宙萬有,佛法講法界,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心現識變的,性德本來就是有秩序的,清淨本然,無比的殊勝。如果你要不相信,你可以想想,我們自己這個身體,身體的構造夠複雜的,每個器官有一定的位置,有一定的功能,它一點都不亂,由許許多多的經脈把它連起來,連起來什麼作用?就是互助合作。誰設計的?設計得這麼巧妙,細細觀察,人身如是,鳥獸亦如是,再細心去觀察,單細胞的動物,你細心觀察亦複如是。再觀察到植物、到礦物、到自然現象,是不是還是跟我們這個身體一樣複雜?我們有理由相信它,只是它沒有色相,我們看不到。譬如我們用眼見色,用耳聞聲,用意來感得外面境界。可是江本博士用的水實驗,水沒有眼,它怎麼能見?它沒有耳朵,它怎麼能聽?它沒有意識,它怎麼能知道我們的意思?我們想想,水有沒有眼耳鼻舌身?佛經典裏面有講水神。你看《華嚴經》裏面講的大海,海神、江神、河神、湖泊神是水神。而在佛門藝術裏面,把這些神也塑造成人的樣子,他也有眼、有耳、有鼻。

 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色法意思很廣,色是物質,色裏面有一種叫無表色,它有沒有色?有色,但是我們看不見叫無表色。譬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中你有沒有感覺得有色法?有,可是夢醒之後就沒有了。我作夢的時候,我有,你看不到;你作夢的時候,你夢中有,我也看不到。可是在中國,佛家跟道家都說有定功的人能見到,就是心地很清淨的人,你夢中的色他看到,你在作夢,他在旁邊看,像看變戲法一樣。唐人傳奇小說裏面有「黃粱夢」,一個秀才進京趕考,路上走到一個涼亭休息,看到一個老道在那邊打坐,他也在旁邊休息一下,打個瞌睡做了一場夢,夢醒了,老道跟他講你在夢中做些什麼、做些什麼,全說中了,他非常驚訝。老道看到,你在夢中種種活動他全看到,老道給他開示,他也豁然覺悟,人生一場夢,那些名聞利養他立刻就淡泊,不再追求。幾十年真的是一場夢,我民國叁十八年到臺灣,今年九十八年,一甲子中國人講六十年,六十年想想當時來的時候就跟昨天一樣,確確實實一場夢。同來的許多朋友大半都不在了,所以老朋友見了面都非常感慨。重要的,這一生當中做了些什麼,有什麼成就,要不然不白來一場嗎?真正的成就,不是一般人講世間事業、名聞利養,不是,這個昙花一現。真正成就是覺悟,唯有覺悟能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是真實的成就。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講,名聞利養帶不去,帶不去的是假的。我們這一生,你做了些什麼事業,事業那個業會帶去,事帶不去,業帶去。你的德行帶去,你的願望能帶得去,這一生沒有完成來生再繼續做。佛法裏面講功德、福德、業障都能帶去,都是跟著你走的。所有一切物質沒有一樣你能帶得去,你生不帶來、死不帶去,這要知道。名聞利養是假的不是真的,不用去追求它;智慧能帶去,德行能帶去。

  大師在這篇文章裏面,給我們講的四德,這個四德能帶去。隨緣,沒問題,哪個不隨緣?我們到這個世間來,確實是隨緣來的。可是如何能學妙用,這個妙用能帶去,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。這一生在人道,來生給你提升到天道,學得好的可以到色界天、到無色界天。你要是遇到佛法,你就有機會超越十法界,不但超越六道,那個果報就無比的殊勝,真的是妙用。隨緣起用這是每個人都有,一切衆生都不例外,問題就是你起的作用妙不妙?什麼叫妙?什麼叫不妙?我們簡單舉一個例子,你在起作用的時候生智慧就妙,如果起作用生煩惱就不妙,你看就這麼簡單。我們想想,我們每天從早到晚,這一天生活當中,是不是生智慧?是不是少煩少惱?如果我們這一天,還是煩惱習氣很多,智慧沒有,這一天空過。這一個星期當中這七天做個總結,是煩惱多還是智慧多,如果全是煩惱沒智慧,這一個星期空過。一個月一個月、一年一年空過了真可惜,爲什麼?佛給我們說得好,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諸佛菩薩沒有不贊歎得人身的,人身真不容易得。得到人身之後最殊勝的是什麼?有解脫的機緣,解是解煩惱,脫是脫六道、脫十法界,脫離,解是解開,把煩惱的結解開,在六道裏面唯有人道最殊勝、最容易。你要是到天道解脫很難,爲什麼?他迷得比人深,天人樂多苦少,他留戀他的生活環境,他生活環境快樂,他不願意離開。叁惡道難,叁惡道怎麼?太苦了。

  所以人間苦多樂少,他有樂,容易覺悟。其余的五道都不容易覺悟,道理在此地,所以說人身難得。得人身如果沒有接觸到正法,沒有認真修學正法,還是可惜,得到跟沒有得到差不多。聞正法是親近聖賢,這也不容易!可是我們學了《還源觀》,一些道理逐漸逐漸明白,我們真的有希聖希賢這個願望,起這個念頭,有這個願望,跟諸佛菩薩、跟大聖大賢有沒有感應道交?有,不但有而且很快速。佛菩薩、聖賢會不會來照顧?肯定會來。由此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到,不但是佛法,中國古聖先賢都講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不要向外求,向內求。真正發心,真正立志,佛菩薩自然會來照顧,也就是你就有機會遇到善知識,你就有緣分遇到正法,妙不可言!就怕你沒這個心,你沒這個願,或者你的心不真,你的願不切,就遇不到。「我的心真,我的願切,我能夠舍己爲人,爲正法久住,爲衆生離苦得樂,舍自己身命也無所謂」,你有這種心,佛菩薩能不照顧你嗎?要是不照顧你就不靈,感應道交就講不通。我們有這樣的志願,沒有動一個念頭去求佛菩薩,佛菩薩也來,爲什麼?我們動念這個念就周遍法界。既然周遍法界當然底下接著就出生無盡,當然就有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這叫妙用。我們立定志願是妙用,諸佛如來感應是妙用。並不是說只有佛菩薩才有妙用,我們凡夫就沒有妙用,凡夫有,凡夫只要不爲自己就是妙用。如果爲自己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,你就造業,縱然行善也是叁善道,那個不妙。妙是什麼?妙是要超越,至少要超越六道這才叫妙,出不了六道那都不妙。怎樣才真正出離六道這是大學問,這個學問在大乘經裏面,你不真正學習大乘經,你怎麼會知道!所以妙用。

  佛菩薩妙用,我們妙用,都需要給衆生做出最好的榜樣,「威儀有則」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。現在的衆生出了什麼毛病?疏忽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,誤會了佛陀的教學,把佛教看成宗教、看成迷信,誤會,我們怎麼辦?首先就要示現誠信古聖先賢的教誨,對傳統文化有信心沒有懷疑。其次對佛法真正具足信解行證,做出好樣子來給人看。好樣子從哪裏做起?傳統的,我們落實《弟子規》、落實《感應篇》,在佛法裏面我們落實十善業,落實叁皈五戒、六和六度、十大願王,就夠了,這就是威儀有則。我們行住坐臥不離開聖賢教誨,不離開佛菩薩的經教。時時刻刻想著,我要給社會大衆做個好榜樣,讓社會大衆看到我,對傳統文化就能生起信心,對佛法就能夠化解誤會,讓他看到什麼是真的佛法,真的佛法在經典裏面,我們讀誦經典依教奉行。活在這個世間幹這個,不幹別的,這就是佛門講的「積功累德」。你看你自己學,因戒得定,得清淨心,清淨心不生煩惱,清淨心生智慧。你活得好,你活在德行當中,你活在智慧裏面,表現在外面法喜充滿、常生歡喜心。讓一般人看到你怎麼樣?歡喜你、贊歎你、羨慕你,也很想跟你學,就對了。所以要做個好人,標准的好人,要做好事也是標准的好事,真正是愛人如己,爲別人、爲社會、爲國家、爲人類做出好樣子,學爲人師、行爲世範,這樣我們這一生沒白過。

  四德第叁,教我們存什麼心,「柔和質直」,柔和是外表,跟任何人相見和顔悅色,一團和氣,中國人講「和爲貴」。他跟我不和,我要跟他和,譬如在人事環境裏面,那個人對我有誤會,我們明了,他不了解我,我了解他。他或者是自己産生誤會,生起誤會,或者是受別人的兩舌挑撥,他聽信別人的謠言,對我産生誤會,我們清楚。他毀謗我、批評我、羞辱我,我們怎麼對待他?不必辯論,完全接受。古大德、佛菩薩教給我們,我們接受過來,認真的反省,他的批評,我們想想,我們有沒有過失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,很好。要有,感謝他,他提醒我,我馬上改過;沒有,也很好,提醒我不要犯這個過失。不但不怨恨他,還感謝他,他肯照顧我,他肯教訓我,我們用感恩心回報,久而久之他也覺悟了。試想想看,在現前社會裏,他一生能夠遇到幾個人,接受他的批評而感恩他,他的一生當中能遇到幾個?最後想想,那個人是個好人,他能夠生起慚愧心來能回頭,他也得度,這叫自度度他。自己不能度,你就不能度別人。

  『具修萬行』,每天從早到晚都是修行。飲食起居吃東西要合自己的口味,對不對?一般人說這對。我們修行人不對,爲什麼?一定要合自己口味,你的執著沒放下,你的分別沒放下,分別執著沒放下,就是說你生死輪回沒放下,過失!又何況增長我執,增長貪心,一大堆的過失。所以飲食裏面修什麼東西?修清淨平等覺,就對了。清淨平等覺怎麼修?隨緣。只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無論吃什麼都是上妙之味,爲什麼?你的心善,東西到你口裏它就變。跟江本博士實驗一樣,你的心善,在水結晶裏面是最美的。常常要記住這個道理,「境隨心轉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