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」,我們吃的東西這是物質,這是境,它隨我們的心轉。我們的心善,我們的心美,沒有一樣不美,何必還挑?挑實在講未必真正挑到好吃的,我自己用清淨平等覺變出來的境界,那才是最好的,別人沒有辦法享受到的。所以諸佛菩薩你供養他東西,他入口是上妙之味,他會變。我們不會變,我們起心動念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,所以上妙好味到我們嘴裏都變了。常常要記住,「境隨心轉」、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你常常記住這兩句話。真正做到隨緣不攀緣,沒有一樣不好,衣食住行在自己心想當中是上妙受用,一落到分別執著馬上就降等,就往下降。

  我們真修,契入這個境界誰知道?佛菩薩知道,比我們境界高的人知道,跟我們境界相等的人也知道。比我們境界低的人他不知道,爲什麼?他是凡夫知見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夠體會到,釋迦牟尼佛以及他的僧團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他們的生活環境不苦!我們凡夫看到苦,他真樂,他們得大自在,真解脫。他們的境界,我們看不出來,我們體會不到,特別是大乘佛法,標榜的是什麼?離苦得樂。釋迦牟尼佛一生他離苦得樂了嗎?他真離苦得樂,我們看不出來。他要不離苦,爲什麼釋迦佛一天到晚跟任何人見面,滿面笑容,真的讓人體會到柔和質直。質直是真誠,他心真誠,態度柔和,和藹可親,見到他舍不得離開他,攝受的力量真誠,我們今天講平等、清淨、智慧、慈悲,真樂,在生活裏面,你細心觀察,他確確實實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。念佛是廣義的,念佛是什麼意思?佛是覺,念佛就是念念覺而不迷,這真念佛。這不是狹義的,念念覺而不迷這叫佛法,這叫上上乘。釋迦如是,一千二百弟子如是,你說這僧團多快樂、多幸福、多美滿!所以他給我們做示範。

  有緣的人,看到這個樣子就明白,什麼是有緣人?有善根的人、有福德的人,遇到了。善根福德因緣都是有緣,緣有淺深不等,這裏面還是很複雜。根性有上中下不同,緣分也有淺深差別之異,上根因緣具足,一看釋迦牟尼佛就覺悟,跟隨佛陀不必很長的時間,他就開悟,就證果,真有,不但真有,常常有。聽釋迦牟尼佛講一部經,像你們上課一個單元,這個單元還沒講完,講一半、講叁分之一,他開悟,講不到一半他證果,有!我們在大乘經裏面常常看到。那是什麼?因緣具足的,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。下根的跟佛多年不開悟,有沒有好處?有,天天跟佛在一起,不知不覺接受佛菩薩的熏陶,把他的善根熏出來,假以時日他也開悟。二十年、叁十年、四十年,釋迦佛講經四十九年,在佛講經晚年的時候開悟了,也常見。這是教我們什麼?教導我們要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,就這個意思。學東西學一門,聽講沒關系,佛天天講經你可以天天聽,你不能都學,都學就亂了、雜了。佛開的課是真多,你要知道,他不是爲你開的,他爲某人開的,那個人代表他那一類的根機。如果你的根性跟他相同、嗜好相同,你很容易理解,你學起來不困難,你就可以向他學習,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管用;最忌諱的是學太多、學太雜,不得受用。能不能得受用,你記住一個原則,自己可以測驗自己,清淨心。你學很多東西,心清不清淨?如果心地清淨,那不簡單,你是上上根人;你要不是上上根,你學幾樣東西一定是雜,一定是很複雜,你心不清淨,一會兒想這個,一會兒想那個。

  所以上中下叁根,古大德的教學都用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,不讓你學很多。上中下叁根差別在哪裏?差別在進度不一樣,上根的人進度快,時間短;下根的人進度慢,時間長,都能得到利益,這不能不知道。學習,講到我們現前,這很重要,我們一定要遵守古聖先賢的教誨,循序漸進,不可以躐等,縱然根性很好也要守規矩,次第一定是先德行。在今天先德行裏面,還要懂得先因果,誰教的?印光大師教的。我學佛五十八年,我對于印祖這個教誨深有體會,深信不疑。如果沒有因果教育,縱然學了倫理道德,名聞利養的境界現前,往往自己把持不住,就變節,這種人很多。小名小利你不在乎、不動心,大名大利的時候你動不動心?保不住。所以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!古人跟我們現在不一樣,古人從小,真的現在的術語,所謂是紮根教育。他們的紮根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?從胎教開始,母親懷孕就開始。到小孩生下來滿叁歲一千天,這是紮根教育,他學會了,根深蒂固一生都不會改變。無論碰到什麼境界他能夠守得住,他不會被外面威脅利誘,他會如如不動。這個難,這是真功夫、真本事,現在到哪裏找這種人?你一個很好工作,別的公司來找你,把你薪水加一倍,你去不去?馬上跳槽就去,沒有道義,這就是利誘,禁不起誘惑。你是不但道義不能成就,學業都不能成就,你在造業,將來果報不善。你想想,忘恩負義,你哪裏會有好報?沒這個道理,做再多的好事也沒有辦法彌補。

  所以印祖當年在世,一生爲我們示現因果教育的重要,他教人學叁樣東西,紮這個根。第一樣《了凡四訓》,第二《太上感應篇彙編》,第叁個是《安士全書》。他特別爲我們指出來,說《安士全書》,近一百年當中,這是最好的一本書,裏面講什麼?詳談因果。這部書分量不小,前面一大半「文昌帝君陰骘文」,實際上「陰骘文」不長,大概七百多字不到八百字,舉的因果報應的例子很多、很詳細,占全書的一半多。第二篇「萬善先資」,細說殺生的果報,這細講。第叁篇「欲海回狂」,細說邪淫的果報,這兩個是特別加強。最後一篇並不長,「西歸直指」,勸人念佛求生淨土。安士居士有一句名言,他說我們這個世間,如果「人人信因果,天下大治之道也;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之道也」。印光大師,這叁本書,他老人家在世先後印送的分量叁百萬冊。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,在九龍中華佛教圖書館,看到弘化社出版的這些經論善書。我喜歡看版權頁,這一看版權頁,我們吃了一驚,這叁樣東西不是佛經,爲什麼老和尚用這麼大的數量來流通?我想了兩個星期,應該是老人家認爲這個世界不提倡因果沒救了。時至今日這個社會現象浮出來,真的。

  所以倫理、道德重不重要?重要,因果更重要。沒有因果教育,不相信因果,倫理、道德不踏實,表面的;有因果教育,踏實,從你內心裏面生出來。爲什麼?因果裏面第一個就教導我們,「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」。其次教導我們,任何一個人一生都是命裏注定的,所謂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命裏注定的,有決定是有,沒有不要強求,求不到。命是誰注定的?什麼人做主宰的?沒有人,不是佛菩薩,也不是上帝,也不是閻羅王,誰注定的?自己前生宿世所造的業。你造的善業多,你這一生來受善果,你來享福;如果你造的不善業造得多,你這一生得受苦受難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你真正了解因果報應,不論我們這一生是順境、是逆境,不怨天、不尤人,心平氣和,定的,所以社會會安定。《了凡四訓》裏面,雲谷禅師指示出,但是指給了凡,也指給我們大家,命運是可以改的,怎麼改法?自己改。看相、算命、看風水的,那個說給你改命運那是假的,沒那個道理。佛法講的是真的,因爲是你自己造的,自己造的只有自己可以改,別人、佛菩薩都幫不上忙。怎麼改?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就改了。佛教導我們最好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你的命運統統改過來。親近善人君子,向他們學習。

  古德教導我們,特別是過去生中我們修得不好,就這一生當中命不好。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,過去生中沒修財布施,這一生命裏沒有財富,財庫裏面是空空的。無論幹哪個行業你都不會發財,你的生活僅可以餬口,沒有多余的。這樁事情我清楚,我從我祖父家境就清寒,我父親是個公務員,靠一點點工資養家餬口,沒有産業、沒有土地、沒有房屋,一生租房子住。我的命跟我父親差不多,命裏沒有官印,就是說你只能給人當下手,你做不了主管,再小的主管官你命裏都沒有。一個人知道自己命運,對別人不羨慕,也不攀緣。而且壽命又短,這我也相信,因爲我們家裏好多代,我自己知道的,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,伯父、我的父親都是四十五歲走。所以算命算我過不了四十五歲,我相信,一點都不懷疑。四十五歲那年真的害了一場病,那時候出家,出家我們師兄弟有叁個人,命運相同,同年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。四十五歲那年二月走了一個,法融走了;五月第二個走,明演走了;七月我生病,我就曉得我該走。所以我也不看病,我也不吃藥,我有個想法,醫生能夠醫病不能醫命,壽命到了你找他有什麼用處?所以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念一個月病好了,好了以後照常講經。人要是真正知道命運,這個人一生安分守己。

  當年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給我選這個行業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把佛法教育帶起來,我聽話!所以我這一生沒建道場。釋迦牟尼佛沒道場,到處流浪想想是很辛苦,想想釋迦牟尼佛給我做了好榜樣,他不是一生到處流浪嗎?最後圓寂在雙樹林,不是在房子裏,在野外。老師叫我學釋迦牟尼佛,我就規規矩矩、老老實實一生從事于講經教學,除這個之外沒有雜念。佛有個僧團還不少人,我沒這麼大的福報,我現在在澳洲,出家人只十幾個人跟著我。還有一些在家居士,他們不是常住,來來去去,我們長年接待大概只是四、五十個人,那邊道場人少清淨。印光大師教的,在現前這個時代,道場最多不要超過二十個人,生活容易!有二、叁個得力的護法照顧就夠,省心、省事,心在道上。

  弘法人才怎麼培養?還是要老辦法,這個辦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年。法師、大德講經說法,聽衆裏面有真正肯學的,請他複講,在佛門叫複小座,都是這樣培訓成功。跟現在佛學院教學不一樣,一部經培養二、叁個人頂多了。我們在這裏講《還源觀》,真正肯學的二、叁個人,我這一座講下來之後,這兩個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