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兩個人連手護持釋迦牟尼佛,禮請釋迦牟尼佛帶著他的學生,他們有個花園,場地很大,能夠接待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供養佛也相當長的一段時期,佛在這個處所講了很多經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在給孤獨園講的,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「入法界品」也是在給孤獨園講的。佛講經告一段落,離開了,道場還給主人。這都是教給我們後人的,出了家,你怎麼能再要個家,哪有這種道理!道場是居士的,是在家同修的,可以借給我們用。我們現在講借給我們,我們有使用權,所有權不是的,所有權是他的,産業是他的,借用。世尊示現這個給我們看,我們自己買地建道場,這個不如法,這樣搞你就錯用了心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,把護持佛法的工作付托給國王大臣、大富長者,他們有能力來護法。佛弟子,你看在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,他日常生活,日中一食,叁衣一缽,什麼都沒有。在那時候學佛,天天是聽佛講經,沒有書本,佛沒有講義,一生自己沒寫東西。經典是佛往生之後、滅度之後,學生們大家集會在一起,把每個人所記得佛曾經講的記錄下來,流傳給後世。釋迦牟尼佛在生的時候,一部經都沒有。

  結集經典,也給我們開了後來佛門裏面培養法師講經弘法的一個例子,非常好的一種示範。阿難是佛的侍者,在佛身邊照顧他生活起居,最親近的一個人,世尊一生講經說法他沒有離開過,換句話說,他全聽到了。他的記憶力很好,聽過一遍幾乎他永遠不會忘記,非常難得的一個天才。所以結集經藏就請他老人家登座,上座,把佛講的重新講一遍給我們大家聽,下面有人在記筆記。聽衆是哪些人?聽衆是同學,五百大阿羅漢。諸位要記住,經典上佛常常講的,我們念到的,「一千二百五十人,皆是大阿羅漢」。阿難尊者結集經藏的時候有五百人參加,這些人給阿難尊者做證明,阿難尊者複講,講完之後他們點頭,沒錯,佛是這麼說的,這就記錄下來。如果他們當中有一個人提出反對,阿難,好像佛不是這麼說的,這一句就刪掉;只可以刪,不能增加,字字句句都是佛的真言,取信于後世。所以經典文字不可以改,印錯了、抄錯了也不能改,在旁邊注明這個字可能是什麼字,錯誤。爲什麼?改的例子,不可以開這個例子,如果經典可以改,你能改,他也能改,後來大家都改,經傳到後世就不能看了。對古籍的尊重,就是要保持它原來的樣子,永遠保持。

  所以佛門裏面培養人才怎麼培養的?複講,阿難升座複講,在佛門這兩千年來,特別是在中國,都用這個模式。法師講經,聽衆很多,聽衆裏面真正肯發心,他必須具備叁個條件,第一個條件是德行,就是戒律清淨。第二個條件是記憶力好,聽一遍之後,必須要能記得百分之九十,才能夠學講經,要有這麼好的記憶力。也就是說,譬如老師講一個小時,講完之後到第二天,你把昨天老師這一個小時的東西,不加自己的意思講出來。要講多少時間才算及格?要講五十分鍾,老師講六十分鍾,你可以講五十分鍾,你有能力學經教,記憶力不好沒辦法學。可是現在好了,現在記憶力不好的人也行,爲什麼?現在有錄音、有錄像。因爲老師從前不可能給你講第二遍的,現在有錄音、錄像,你可以聽十遍,你可以聽一百遍。在從前學講經,真的上根、利智,現在中下根都可以學,這是得利于現在科學的技術,這種技術我們要用它。

  所以今天我們培養講經弘法人才,記憶力可以不像從前要求那麼高的水平。真的,你聽老師講經一個小時,你能夠講二、叁十分鍾都行,都能培養得出來。多聽!古人講的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我能把老師的東西重複聽一千遍,那一點都不會錯,要有耐心、有恒心,永遠精進不退,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可是人難找,誰能夠放下名聞利養?誰能夠放下自私自利?誰能夠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?跑到一個深山裏面關起門來去念十年書,天天去學講。想學《華嚴經》,清涼大師的批注,李長者的《合論》,這是兩個老師,你天天去讀他們的批注,學習《華嚴經》。持戒、誦經、修定,就能開智慧,智慧要是慢慢開,經教裏面的奧義你也慢慢的一年跟一年不一樣,你體會到的義理深廣無盡。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自自然然入境界。入境界自己曉不曉得?曉得,分別執著不生就入境界了。還有分別執著,要記住,還要努力,要生慚愧心,還沒有入境界。這一點重要,非常重要。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:

  【知諸法唯心。便舍外塵相。由此息分別。悟平等真空。】

  這個知是真知、是正知,我們現在的知是解知。所謂悟有兩種,我們是解悟,是通過學習而明了的,我們理解了,我們沒有證得。證悟就管用,證悟是怎麼得來的?是通過修行過來的。行是什麼?行是生活。修是什麼?要把我們解悟的落實在日常生活行爲當中。把我們于經教所學的,不相應的看法、不相應的想法、不相應的做法統統放下,完全采取經典裏面的教誨把它落實,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修行。修是修正,行是行爲、行持,行爲、行持裏面有很多錯誤,我們依照佛菩薩的教誨,佛菩薩人家開悟了,佛菩薩在他,他們是證悟,我們是解悟,通過修行就達到證悟。什麼時候真的證得?在一切法裏確實執著沒有了、分別沒有了。我再說一個具體一點的給大家說,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,名聞利養的念頭沒有了,五欲六塵這種受用、享受的念頭沒有了。根本煩惱裏頭,貪沒有了,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心;在一切逆境裏面,瞋恚念頭沒有了;智慧現前,愚癡沒有了,傲慢沒有了,嫉妒沒有了,這叫功夫。待人接物,從內心裏面起來的謙卑就生起來,對于法界虛空界裏面所有一切衆生,衆生是衆緣和合而生的,我們現在講動物、植物、礦物、山河大地,平等的慈悲,慈悲心現前,平等了。這個叫修行成績拿出來了。最後能達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跟佛平等,你證得佛果。在前面是完全這些執著沒有了,我剛講的統統都沒有了,你達到阿羅漢的水平,你就證得阿羅漢。分別念頭沒有了,這菩薩的水平,你慢慢去證。阿羅漢、菩薩都有階位,阿羅漢從初果到四果,八個階級,一步一步往上提升,菩薩五十一個階級。

  所以,知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契入境界,就從你心裏還著不著這些相,這個東西你有沒有放下。達到這個境界他自然舍掉,爲什麼?知道事實真相,全是假的、全是空的,沒這回事情。這些東西從哪裏來的?唯心所現,誰的心?自己的心。真的就像作夢一樣,夢中如果一下覺悟了,這是我心變現的,夢裏面所有的人都是我,所有的一切物也是我,我不止是這個身,是我心變現的。這個境界裏面,你就真正體會到事實真相是什麼?一體。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,你愛自己,就會愛山河大地,你不愛山河大地,就是不愛自己。自他不二,生佛不二,生是衆生,佛是證得究竟圓滿,是一不是二。你看這個裏面,我們今天講和諧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實際上我們這個身是小宇宙,外面環境是大宇宙,大宇宙跟小宇宙是一樁事情,完全一樣,絲毫差別都沒有,這個一般人還能體會得到。我們今天在這個大環境裏面,我們跟許多人相處,不是我的身,那麼多身,我們怎麼能把他看成是一體?你回過頭來看身,看小宇宙。小宇宙,組成這個身體是不同的細胞,頭發不止一根,汗毛全身都有,那就像什麼?像我們現在在這個大環境裏面,我們一個人這是一根汗毛,一根汗毛是自己,全身是自己,它是一不是二。真正明白了,萬法唯心,萬法唯識,你就曉得宇宙之間沒有一法不是心現識變的。心,能現的心、能變的識是自己,哪一法不是自己?你真的覺悟了。你的真誠心,你的慈悲心,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,就像《弟子規》裏所講的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愛人跟愛自己一樣,沒有差別。在佛法裏面講,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,慈悲都是愛,悲是從幫助衆生離苦而說的,慈是幫助衆生得快樂,離苦得樂,對待衆生跟對待自己沒有兩樣。

  這個話說得容易,做起來很難,那就是功夫,那就叫修行。我們這個人跟我分別太嚴重,距離太大,慢慢把它拉近,拉到什麼時候不分了,沒有這個概念,你就入華嚴境界。你還有這個界限,有這個分別,沒有入華嚴境界,但是你走的方向是正確的,還沒到,還要努力。一定要真正做到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,這在大乘法裏,你證得法身了。什麼是身?一切法是我的身,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,就像作夢一樣,一下明白了,整個夢境是自己,在夢裏再不分你我他,不分了。你我他有沒有?有,事實呢?事實全是自己。我是我的心變現的,你也是我心變現的,他也是我心變現的,樹木花草是我心變現的,山河大地也是我心變現的,是一不是二,你怎麼會去害他?不可能,害他不就是害自己嗎?就像我們身體上器官一樣,眼睛是自己,耳朵也是自己,鼻子也是自己,手足也是自己,你能去害眼睛嗎?你能去害手足嗎?那是害自己。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人,除了心,除了阿賴耶之外,沒有萬物。真正知道『諸法唯心』,你才能放下外面的塵相,其實塵相就是自己。這個地方講舍,舍就是放下,不執著了,不再分別,不再執著。塵相有沒有?有!怎麼會沒有?不執著了,知道內外是一不是二。『由此息分別』,分別的念頭沒有了,永遠斷掉了,這入菩薩境界,正等正覺,『悟平等真空』,性真空,相也是真空,相有性無,事有理無,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。下面舉個比喻:

  【如世有醫王。】

  這個世間有好大夫,醫王。

  【以妙藥救病。諸佛亦如是。】

  這個比喻好懂。在經上也常常稱佛爲大醫王,衆生都有病,要求醫王來治療。醫王『以妙藥救病,諸佛亦如是』,佛的妙藥是什麼?

  【爲物說唯心。以此方知。由心現境。由境現心。心不至境。境不入心。】

  真的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這是《華嚴》的奧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