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八十二集) 2009/8/24 臺灣 檔名:12-47-8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六面倒數第四行。
【四者。定光顯現無念止。言定光者。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。謂此寶珠體性明徹。十方齊照。無思成事。念者皆從。雖現奇功。心無念慮。】
到這裏是一段。第四段是教我們放下『念慮』,『定光顯現』。無念一定是從禅定,而且是甚深禅定,妄念不生。禅定,定就是止,初級的禅定能止住執著,執著這個念頭沒有了。雖然說初級,我們六道的凡夫做不到,六道的凡夫只能修到第八定,四禅八定。四禅八定能伏執著的妄念,能伏住,不能斷,到第九定,阿羅漢所證得的,這是第一個無念止住了,沒有了,超越六道輪回。由此可知,執著麻煩,爲什麼要執著?執著前面是什麼?是控製、是占有,這個東西在作祟。我一定要控製,我一定要擁爲己有,這個念頭是六道輪回的根,你爲什麼生生世世修行出不了六道輪回?原因在此地。我們修行人,不但是佛教,實在上講世間所有的宗教修行人,不能證果原因就在此地。什麼時候你能夠把控製念頭放下,殊不知控製念頭不放下,你只能控製一點點,一、二個人,幾個人、幾樁事情,範圍很小;如果一放下之後,你才真正曉得,原來整個宇宙都被你控製,範圍放大了。你占有的,你能占有多少?占有放下之後,你占有的面大了,遍法界虛空界被你占有。大乘教裏常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你得到是圓滿的,不是局部的,是圓滿的。所以人,佛菩薩常講六道衆生可憐憫者。你所得到的是你自性裏頭的,《華嚴經》上佛常講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一切衆生是平等的,沒有哪個比哪個多一點,哪個比哪個少一點,沒有,都是圓滿的。各個都是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、圓滿的才藝、圓滿的福報,誰也不比誰大一點,誰也不會比誰小一點,平等真法界。爲什麼我們一定要比別人大一點,要比別人多一點?這個念頭一起,你就全部都喪失掉了。你是大一點,不是真大,是自以爲大,其實你已經變得很小很小、很可憐很可憐,這是事實真相。
唯獨佛與法身菩薩們他們見到,《法華經》上講的諸法實相,真相見到了,《華嚴經》上講到一真法界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。那一分,一分是圓滿的,不是把法界分成很多分,你一分一分證,不是這個意思,一證一切證,破一品無明你就證法身。爲什麼要斷妄想?妄想有根,根是什麼?我,有我就有自私自利,有我就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我常講,別人錯了也是對的,我對的也是錯了。有些人聽不懂我的話,爲什麼我對了也是錯了?就是因爲你有「我」。我對了,增長我執,「我」沒有放下。用《金剛經》來做標准你就明白,《金剛經》上最低的標准,入門,入佛門最低的標准,破身見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入門,入大乘之門,《華嚴經》上初信位的菩薩,你入這個門。入這個門要無我,有我就入不進去,爲什麼?那個門裏頭都是無我的,初進門的時候四相破了,入門。登堂呢?登堂連念頭都沒有,「無我見,無人見,無衆生見,無壽者見」,登堂。這是標准,佛早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爲我們說出來。我們老執著有個我,這個麻煩,沒我行嗎?沒我,你就自在了,沒我你就隨緣妙用,沒我的時候你起心動念是智慧做主,煩惱再也不當家。有我就有煩惱,大乘教常講「四大煩惱常相隨」,跟誰相隨?跟我相隨,只要有我就有四大煩惱。第一個,有我見,執著有個我,執著有我身,另外叁個就是貪瞋癡,我愛是貪,我慢是瞋恚,貢高我慢,我癡,貪瞋癡就起來。我沒有了,貪瞋癡就淡了;貪瞋癡真的沒有了,就出六道輪回。六道裏面有貪瞋癡,六道外面沒有貪瞋癡,六道外面是四聖法界,見思煩惱統統斷掉,他還有什麼?他還有塵沙煩惱,還有無明煩惱,那是什麼?那是分別,那是起心動念。到不起心、不動念就超越十法界,你成功了,成佛了,真的成佛,不是假的,天臺大師講「分證即佛」。
這些道理,古人常講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從這句話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,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我們才懂。學一樣東西,一遍、二遍、叁遍不行,哪有幾遍就成就?那是上上根人,中下根性不行。爲什麼古人小時候,兒童,在私塾裏面念書,老師教學生念書,學生程度不齊,教材完全相同,程度不齊怎麼教?根性利的進度快,根性遲鈍的進度慢,用這個方法。古時候的書本,用我們現在話講是標准本,你不能說古人不科學。它每一頁,一頁是兩面,二十行,也就是一面十行,兩面是二十行,一行二十個字,這一頁兩面四百個字,古書裏頭都有記載。天分好的、記憶力很強的,真正是上等根性的人,他一天能夠念六百字到八百字。四百字是一頁,六百字是一頁半,兩頁是八百字,這是能背誦。念幾遍能背誦?念十遍,標准。你看,兩張念十遍他就能背,人不多。大多數是中等人才,中等人才念多少?四百字,這是中等根性。兩百字到四百字,兩百字是一面,四百字是兩面,時間都是十遍,從這個地方看你的根性。十遍,這四百字背不完怎麼辦?減一半,兩百字,兩百字就是一面。一面十遍背不下來,那就是下等根性,下等根性是一百字,一百字五行,念五行,也都是十遍,標准是十遍。所以老師先把學生的根性都知道,這個人根性鈍一點,念一百個字;那個人根性好一點,念兩百個字;那個人又好一點,念叁百字,這個念法。真正能念到六、七百字的非常少,可能班上一個都找不到。十遍,十遍就能背。會背之後,老師教他看著本子念,還要念一百遍,根性好的念一百遍,根性遲鈍一點的念兩百遍,爲什麼?他真正記住,他不會忘記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就這個道理。這個方法訓練,根性遲鈍的都有成就,爲什麼?他用的功夫比人多,人家十遍會背,我一百遍;人家一百遍會背,我一千遍,「人一能之,己十之」,要做十倍的功夫。
我們再想想過去那個時代的環境,人心純樸忠厚,家庭教育好,社會風氣好,社會上作惡的人很少,不常見;孝親尊師的人很多,常見,人心是定的,好教。現在的社會跟從前完全不一樣,人心沒有依歸,終日惶惶,心浮氣躁,學什麼東西都學不進去,想學,學不成功。什麼原因?與心情有關系。心情,他不是聖人,他會受環境幹擾,環境影響太大了。所以現在學東西難,真難。真難,很愚的人,佛有善巧,你學東西學不會,教你念一句佛號,這個容易,阿彌陀佛,那一句容易。你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,你一天念個十萬聲,兩年、叁年肯定得念佛叁昧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不騙人。叁、四年前,你看深圳黃忠昌居士,叁十幾歲,他就做這個實驗,閉叁年關,一心念佛,看能不能往生,這個我們知道。念了兩年十個月,還差兩個月滿叁年,他預知時至往生了,告訴人,真的,不是假的。而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若一日、若二日到若七日功夫就能成就,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上根人一天、二天就成就,中根人叁、四、五天,上根人一天就成就,下下根人七天。真幹,真放下,對這個世間不再有一個妄念。解悟的人知道,這個世間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萬緣放下,一心稱名,所以他就那麼快。一行念不下來,我念四個字。這是什麼原因?性德法爾如是。高明的老師懂得善巧方便,而這句名號是不思議的解脫法門、無上法門,上上根人遇到一天成就,下下根人遇到七天也一定成就,這我們總得要記到。
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定光,這裏講定光、講顯現、講無念。『言定光者,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』,這是講放光之體,這是講定光。特別說出來「一乘教」,什麼是一乘?這是佛家的術語,經教裏面解釋「成佛唯一之教」,「乘爲車乘」,這是比喻,比喻佛之教法,「教法能載人運于涅槃岸,故謂之乘」。就好像車子一樣,古時候的車,大車那是一乘,古時候的大車是馬車,馬車可以乘很多人。我們小時候念書,那個時候公共巴士很少,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念書,南京的馬車就很多,是一般人重要的交通工具。馬車可以坐十個人,我們學生,學生年輕,學生坐車,大概是可以坐十四個人,那時候我們念中學。而且馬車,你只要遇到一揮手它就停下來,就能上車,什麼地方下車,它很方便,它沒有車站,隨手可以招呼,非常方便。乘車用錢很少,那時候一、二毛錢就到達哪個地方,它也算距離的,它能夠把你帶到目標地。佛法就用這個車做比喻,佛陀的教法能幫助我們從凡夫地提升到如來地,運于涅槃岸就是如來地,這叫一乘。「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,法華經方便品曰,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」,把一乘的意思說出來了。要知道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教化衆生,只有一個目標,幫助一切衆生圓成佛道,圓滿成就佛道。所以,唯有一乘法,成佛的方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。佛真有一乘法,如果這個人不是一乘根性,你給他講一乘法他不敢接受,那就沒法子,不敢接受,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在學佛當中就遇到很多,勸他成佛,佛太高了,我業障深重,我這怎麼能成就?確實還有很多人,進了大殿不敢看佛像,慚愧。這人是好人,他有慚愧心,他覺得自己做的業障很重,不好意思見佛,好人,真是善人。所以佛有善巧,佛你覺得不能成就,菩薩怎麼樣?菩薩也不行;阿羅漢怎麼樣?阿羅漢還是不行,還太高;那天人怎麼樣?天人還可以,希望我來世能生天。佛真的是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你要覺得天不錯,希望生天,佛就教你生天的方法,教人天小教;你覺得人還不錯,來生希望能夠還得人身,佛就教你得人身的方法。志向志趣高一點,人太苦,我已經嘗到,聽說天上好,天人福報比人大,我希望生天,佛就教你生天的方法,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