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常寂光知不知道?知道。知道,常寂光會應,衆生有感,菩薩有應,應的是什麼?應的時候隨緣妙用。衆生沒有覺悟在迷的時候,六道也好,叁途也好,十法界也好,衆生與衆生有沒有感應?有,緣感而起。我們也是緣感而起,但是怎麼?用就不妙,用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,這在佛法講造業。業有善業、有惡業、有無記業,所謂無記業說不上善惡,我們想喝一杯水這是無記業,我們拿個毛巾擦臉是無記業,說不上善惡。佛法善惡有一個標准,利益衆生是善,利益自己是惡,爲什麼?利益自己一定會損害別人,損人利己,利己損人,所以它是惡業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羅什大師這兩句話說得好!

  後面說「當其未起,莫知所寄」,寄是寄托,也就是它所住的,境界相沒起來的時候,它無所有,這是真的,自性清淨心裏頭一絲毫染著都沒有,未起的時候,「故無所住」。「無所住故,則非有無」,有無都說不上,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,這是事實真相。惠能大師見性說了五句話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就是此地這個則非有無,自性清淨心裏什麼都沒有,你不能說它無。爲什麼?它遇到緣能生萬法,雖然能生萬法你不能說它有。這個事就好像在作夢一樣,你睡熟的時候沒有作夢,你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。夢境現前好像是有,醒過來之後沒有,一場空,你說它是有還是無?自性現相,真相如是,就像這個樣子。自性是真正的自己,宗門裏面常說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是自性。它現相就好像作夢,爲什麼會作夢?什麼原因會作夢?沒有原因。如果有因、有緣、有果那就是真的,沒有原因是什麼?妄的,它不是真的,佛法這一點說得好,它不是真的。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,無始是什麼?沒開始,不是真的;有開始,有終了,有始有終那就真有,沒有開始。有沒有終了?也沒終了,念頭有,它就有;念頭無,它就無,它是從念頭生的。念稱之爲妄念,現在科學家稱之爲波動,動就有,不動就沒有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「非有無而爲有無之本」,有無講什麼?有無講十法界,十法界、六道、叁途,有有、有無。怎麼說它有?有因,人要是有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有;人要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它就無。它有,有因、有無,可是妄想分別執著非有無,而爲十法界依正莊嚴有無的根本,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有無,是從妄想分別執著非有無而變現出來的,這句話就這個意思。所以妄想分別執著那是第一念,那個念頭沒有因,叫非有無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有有無,有有無從非有無來的,非有無是無住,所以無住是一切法的根源。《維摩經》上說的,羅什大師給我們解釋。

  《起信論義記》也說到,「夫真心寥廓」,寥廓是形容宇宙、太空廣大沒有邊際。這當中還有的話我把它省略掉,「非生非滅,四相之所不遷,無去無來,叁際莫之能易」。四相講成住壞空,叁際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那我們就曉得,四相是指空間,叁際是講時間。真心,就是前面講的自性、法性、無住本都是講這樁事情,真心用寥廓來形容它。能大師說的「本不生滅,本自清淨,本無動搖」,時間、空間都不能範圍它,它沒有生住異滅。這個四相,佛經上講得很細,在有情衆生分上,像我們人,人的四相是生老病死,在植物有生住異滅,在星球、世界有成住壞空。四相不遷,它不變;我們這個四相變得很厲害,你看人從生到老、到病、到死,這個現象清清楚楚。可是自性沒這四相,不生不滅,它沒有這現象;它也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以叁際莫能易,易是改變。

  「但以無住爲性」,這講它的性質。我們可以這樣說,同學們能理解,念念不住,彌勒菩薩跟我們說的,宇宙萬法從念頭起來的,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質現象,「形皆有識」,識就是精神現象。我們要知道,既然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是一不是二,決定分不開,我們就要知道,只要是物質,乃至于虛空,虛空也是個現象,有沒有見聞覺知?有,決定有。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有沒有人知道?人不知道,我們可以瞞著人,除了人之外,自性知道。自性是什麼?自性是如來,諸佛如來知道,天地鬼神知道,所有一切萬事萬物它都知道。爲什麼?水知道,我們這房子牆壁知不知道?知道,任何物質都有見聞覺知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道理從這裏說的,它是性德。我們還用比喻來說,譬如這個電視屏幕上的,屏幕裏面所現的一切境界相,屏幕知不知道?它是沒有辦法離開屏幕,屏幕知道,統統有見聞覺知。屏幕是常寂光,它要沒有見聞覺知,它怎麼能跟十法界應對?衆生有感,它就有應;它要沒有見聞覺知它就不能應,它就變成死東西。所以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機體,活的它不是死的,人會不會死?沒有,不會死。

  所以我節錄美國「魏斯四書」,我讓同學們多做幾片,大家可以看看,看了之後你就明白人沒有死。死是什麼?是你的神識離開身體而已,離開身體它還活著,它還生活著,它到另外一個空間去了,沒死。所以他的結論「人沒有真正出生過,也從來沒有真正死過,生死只是換個身體而已」。換身體真的就像我們換一件衣服一樣,所以不必害怕,不要留戀;不要留戀,身體是愈換愈好。所以人生在世,他從總結裏面找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不斷的學習,不斷的提升。他們沒學佛,不知道最高的是什麼東西,以爲最高像神一樣的。在佛法知道,妄盡還源,回到究竟圓滿的自性,佛法最高的境界是跟自性融成一體。我們真的,佛經上的比喻像海水,佛把海水比喻作自性,我們迷了自性,海水裏面起一個水泡。修行終極的目標是什麼?把這個水泡打破,就是海水。菩薩們知道,沒打破還是海水,這就是菩薩在十法界應化,沒有打破,他知道是海水。但是凡夫他不知道,他認爲他的水泡是獨立的,跟別的水泡是獨立的,跟大海不相幹,這就完全迷失了自性。

  這下面說「但以無住爲性,隨派分歧,逐迷悟而升沈,任因緣而起滅」,這是說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隨派分歧,這個派是什麼?派是業力,業力爲什麼說派?業太複雜,佛從總的來說善、惡、無記,或者在佛法裏面說有善業、有惡業、有淨業(加了個淨業)、無記。淨業就不落輪回,輪回裏頭是善惡業,淨會到哪裏去?淨土去了。什麼地方是淨土?四聖法界是淨土。我們是凡聖同居土,往上就是方便有余土,是淨土,他們那邊修淨業,淨業修成,向上提升那真的淨土,實報莊嚴土,真淨土。爲什麼?那個地方不生不滅,十法界的四聖法界還有生滅。生真淨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界限就是說不再用妄心,用真心。用真心就是佛,用妄心就是凡夫,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還是用妄心,用阿賴耶,大乘教裏面都把他稱凡夫,六道叫內凡,四聖法界叫外凡,六道以外的凡夫叫外凡,出十法界才叫聖人。這裏面我們要知道,所說的聖人就是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在一切境界裏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
  我們要問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他們都是真正的諸佛如來,示現在六道、示現在人間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有沒有分別執著?沒有。但是他的生活,在日常活動跟我們人完全沒有兩樣,和光同塵,那叫妙用。他也斷惡,他也積善,他也修功,修積功德,甚至他也做惡事,那是隨緣。心裏面真的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妙用!他是不是融入在真如自性裏面、融入在常寂光裏面?是的,一點都沒錯。從常寂光、從實報土應化的,妙用。他有沒有造業?沒有,沒有起心動念怎麼造業!沒有分別執著怎麼造業!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在恒順衆生裏面,一樁事情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感化衆生,幫助他回頭是岸,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。天天在做這個事情,自己確實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叫妙用。有分別、有執著,那是在學佛,沒畢業,還在做學生,這個時間很長。六道實在講是小學,四聖法界裏面才是中學、才是大學,聲聞、緣覺好比是中學,菩薩、佛是大學。真正拿到最高的學位,畢業了,離開十法界,往生到實報土,成佛了,好像拿到博士學位。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十法界依正莊嚴。逐迷悟而升沈這是凡夫,迷了往下墮落,悟了又往上提升。任因緣而起滅,因緣是你在造作,起滅是果報,起是叁善道,滅是叁惡道,凡夫在搞這個東西。所以永遠要記住,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,無論我們是隨順境善緣,或者是隨惡境惡緣,全是自己染淨善惡的業感,與別人不相幹。縱然是共業,與別人也不相幹,一定要自己覺悟,自己真正忏悔,斷惡修善,才能像中國人所說的趨吉避凶。

  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把因果的事理講透了,真正難得,那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實行改過自新的報告。雲谷大師給他的開導他明白、他覺悟,才知道命是自己造的,福是自己求的。佛法講命運,但不是宿命,命怎麼回事?過去生中所造的業,你這一生當中所受的報,這叫命運,自己造的,與別人不相幹。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,怎麼改法?我不再造惡,我全造善,命運就改了。你這一生當中有一些不如意的,這些不善的果報全沒有了;你所希求的、所向往的統統現前。升官發財能得到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實在講不是從佛門當中求的,是你從自性裏頭求的,佛家講自性,這個要知道,它不迷信,向哪裏求?向你自性裏面去求,有求必應。向外面求,求不到!統統都要向自性,求長壽得長壽,求兒女得兒女,求升官就升官,求發財得發財,什麼都能求得到。求成佛都能得到,何況世間這些小事,哪有求不到的!你要懂得道理,真的有求必應。我們學了得到好處,要全心全力把這個好處介紹給別人,大家都能斷惡行善,那就形成共業,共業好,共業就是天下太平,共業就是極樂世界。我們能不能把這個地球變成極樂世界?答案是肯定的,只要地球上的居民覺悟,放下對立、放下控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