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是諸佛,《華嚴經》說的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句話我們真的才體會到它的意思。情是有情,有情之外是無情,花草樹木叫無情,山河大地無情,自然現象無情,現在告訴你,這些無情、有情衆生統統都有見聞覺知。你的起心動念能瞞過誰?不要隱瞞,隱瞞就是煩惱,隱瞞就是罪業。所以佛經教我們發露忏悔。古今中外這些聖哲、諸佛菩薩、大善知識都是教我們,我們能把自己的過失統統說出來,說出來你心裏就舒暢了。所謂把你心裏所含藏的怨恨、一切的過失統統把它吐出來,你吐得愈幹淨你心就愈清淨,清淨心現前。清淨心現前,給諸位說,在佛門叫阿羅漢。平等心現前,在佛法裏面講,你成佛了,你是佛菩薩。清淨心就是我不再執著,我知道宇宙是一體的。善惡,各人的造化不一樣,各人的際遇不相同,總的來說就是緣分不一樣。什麼時候知道忏悔,忏是說出來,悔是改過,不再造。佛菩薩教導我們,我們是六道凡夫,習氣真的是重,很不容易改過來,先讓你解悟,那就多聽,多聽有好處。聽多了慢慢的不知不覺它起作用,起什麼作用?惡的事遠遠離開,自然離開,善的漸漸接近。

  現在很多我們說學佛的同學,爲什麼學佛功夫不得力?我在講席講過很多次,多少次我都記不清楚了,我常常講,我自己做例子,在這一生當中學佛五十八年,還沒走樣子,靠什麼?天天讀經,養成這種習慣。天天接觸聖賢人,讀經就是聽聖賢人教誨,養成習慣,不知不覺自自然然遠離邪惡,隨順性德。我們從這個地方你去想就會明白,爲什麼功夫不得力?天天念佛、天天拜佛、天天打坐,很不錯,煩惱去不掉,沒有經教的熏習。清涼大師跟我們講修行的次第,第一個是信,信了以後是解,你看沒有解,信了,解沒有,他就有行,行就出差錯。出差錯他自己並不知道,還以爲很正確,問題就出在這裏。今天無論是出家的道場、在家的道場,出家的道場寺院、庵堂,在家的道場居士林、蓮社,這一類的居士道場,疏忽了經教。你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他幹的什麼?他天天在講經教學,不是領著大衆在念佛打佛七、打禅七,沒有!查遍《大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對這個事情一天都沒幹過,就是教學。教學沒有形式,這就是以前章嘉大師教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釋迦牟尼佛碰到一個人,跟他講幾句話是教他、是教學,兩個人也是教學。坐在樹下找來的時候教他,走著路也是教他,碰到人就教,不是言教就是身教,自己做出樣子給他看。四十九年教學沒有中斷,他不說話的時候他現的相是在教人,給人做好樣子。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,把教學疏忽了,我們有信,也有行,沒有解,也沒有證。古人這四個具足,信解行證,咱們現在有信、有行,沒有解,所以你也沒有證,毛病出在這裏。

  煩惱習氣非常重,煩惱習氣是什麼?造很重罪業不知道,這裏頭最嚴重的是嫉妒障礙,心量很小,不能容人,不能成就人。成就人可以,你不能在我之上,你要在我之上,我就想盡方法來壓你,去障礙你。你有一點小成就,在他之下,他很歡喜,這佛法就衰了,造成什麼?一代不如一代,水平是不斷往下降,它不往上提升。師父是這樣的,徒弟比不上師父,將來他當了師父,底下徒弟不能超過他,那就一代不如一代。你看這個罪業多重,造成現在佛法裏沒有人才。佛法不是沒有人才,是一代一代往下壓,壓下去了,壓到最後沒有了。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,無論在家、出家,我有機會都提醒幾句,要培養人才,希望下一代比我好,佛法就有救了,就興旺起來。不能下一代不如我,那就可悲,你得痛哭流涕,爲什麼底下一代不如我?古時候做官的,你看他戴的帽子,那個帽子像樓梯一樣,前面矮的,後面高一層,那個帽子叫什麼?叫進賢冠。戴這個帽子就想到,我是這一代,後一代高過我,他是這麼個想法。時時刻刻提醒你,後來居上,代代興旺。現在什麼?現在那個帽子戴反了、戴倒了,我在上,後頭要往下,反過來,後一代不能超過我這一代,那完了。學佛學得再好、修得再好,一身的罪業,你的前途,你將來到哪裏去,你不能不知道。

  學佛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念念爲衆生想,念念爲社會想,不能爲個人。全心全力幫助別人、成就別人,這裏頭要有智慧,還防範不能讓他生煩惱,不能讓他起貪心,不能讓他變質,這裏頭有智慧,真正是善巧方便,利益衆生。無論在家、出家,中國古人常說,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,匹夫雖然沒有權力也沒有地位,做得很辛苦,做得很難,但是怎麼樣?要做。至少我一個人,從我心開始,從我開始,我要做個好樣子,在大衆當中,我在群衆裏做個好樣子。好樣子怎麼做?我有信,我有解,我有行,我有願,就是好樣子。我對于佛菩薩所說的經教能夠理解,不必多,學一部經我就能做到一部經。學了叁皈依,叁皈做到,學了《十善業》,十善業做到,學了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做到,學了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做到,你的責任盡到了。救自己、救你家庭、救社會、救這個民族、救國家、救世界,你已經做到了,在你的崗位上,你做到了。如果你有福報,福報不要自己享,自己享沒有智慧,享完就沒有了,福報是前世修的。我有福報,跟一切衆生共享,那你是享福報當中又修福報,你的福報生生世世享不盡。修福報裏面無比殊勝的福報,是爲正法培養人才。我沒有能力、沒有智慧,我不能教,不能教護持就行,這個你得有緣分,緣分也是福報。你真正有這個願心你會遇到,佛菩薩會幫助你。遇到一個年輕人,可造之才,你成就他、幫助他,給他學習的環境,就成功了。所以我常常贊歎韓館長的功德。

  這次回來,我回到我出家剃度的老廟圓山臨濟寺去看了一看,非常感慨。我在那裏出家,出家那個時候我的願望希望在這個道場一輩子講經。我不願意做執事,不要做住持,不要做當家、知客,這都不要做,爲什麼?那個分心,那要忙著寺廟的事。寺廟人多,我一個人不工作沒關系,如果常住對我了解,能夠照顧我,我專心研究經教,天天在寺廟裏講經。經忏佛事可以照做,白天照做,晚上講一個半小時、兩個小時的經,那時候多半是一個半小時。要是天天在這個廟裏講,講到現在是五十一年,這個廟還得了,這個廟不但是臺北市第一,臺灣第一,全世界第一。可是不行!老和尚不願意,老和尚希望我放棄學經教,跟大家一樣做經忏佛事,如果不放棄,這寺廟你就不能住,你就得離開。我那時候很苦惱,兩條路,一個就是趕經忏去,另外一條路就是還俗,這麼大的壓力,遇到這樣的困難。那時候韓館長是我的聽衆,我每次講經她都來聽,聽衆。她看到我悶悶不樂,問我什麼原因,我說現在我遭到這個困難,我在想怎麼辦。她回家跟她先生商量,想幫助我。寺廟不能住,她家裏還有個空房子,帶我去看,我看了很滿意,比寺廟裏的寮房還好。我又不敢做主,我帶她到臺中見李老師,向李老師回報,老師同意了。我住到她家裏,她租道場給我講經,借地方給我講經,租的講堂大概也就這麼大,坐個叁、四十個人。早年講經的時候聽衆人不多,二、叁十個人就很多,五、六十個人那就不得了!就這麼大的講堂。租、借,能借到就借,借不到就租,我講經就沒有中斷。遺憾的是不能在一處,在一處影響力就大了。

  我就想起古人一句諺語,我的體會就非常之深,古大德告訴人,「人無千日好,花無百日香」,這句話我從我自己一生的遭遇當中體會到了。很多人護持、禮請,好!我也很熱情,還真的想在那裏長住,可是真的不到叁年就變化,人心變了,他不喜歡了,他這一不喜歡,我就得走路。以後我就發現,最殊勝的不要超過兩個月,那種熱情、溫度不會降溫,不到兩個月趕快就走,明年、後年再來。所以我講經就變成流動性的,在全世界許多的大城市都去過,最少也得講個叁、五天,最多的講一個多月。在外國,兩個月的時間都不可能,到處講。李老師說得好,這對你自己沒有問題,你自己在信解行證上沒有障礙,但是對整個佛法來講,沒有貢獻。在一個地方有貢獻,這個貢獻是影響力,如果五十年在一個地方講的話,這個地方真的是世界聞名,那影響力太大了,而且能培養人才。

  法師怎麼培養出來的?聽衆裏面選拔的,常常來聽經,記憶力好的、理解力好的,都能培養成爲講經人才,把他挑選出來複講,我們在臺中講經就這個講法。李老師是每個星期叁在慈光圖書館講經,我們自己有個小組,只有七個同學,在一塊學習經教、學習講經。我們七個人的小組,就是第二天,每個星期四,在臺中蓮社小教室裏面我們複講,把老師昨天所講的經重新講一遍。我在臺中複講過兩部經,第一部是《金剛經》,從頭到尾我講,第二部是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也是一堂不缺,從頭到尾講下來。弘法人才是這麼培訓出來的,不必要另外教,不操心,就是你複講。我們這七個人都是學講經的,都是跟李老師學習,互相在一起切磋、琢磨,十年如一日。我離開臺中,好像他們慢慢就解散了。這樣培訓出來的,不必另外上課。你想五十年的講席,我相信至少能培養五十個人出來,這功德還得了。所以這一點就沒能做到。

  今天講護持佛法,這是第一樁大事,就是提供一個安定的環境。不能說我高興了,我就喜歡、歡迎你來,不高興了,你得走路,那就完了,全功盡棄。這樣的護法那真正是菩薩,不是凡人,能長期的照顧你。我這個成就我感激韓館長,沒有韓館長就沒有我的成就。我在臺中學了十年,韓館長照顧我叁十年,也就是叁十年沒有間斷講席,這是她的功德。叁十年我成就了,她走了,再就遇不到第二個韓館長。我現在到這種年齡,我所知道的不能不說出來,讓大家都明了,遇到緣要抓住。我這麼大年歲,隨時都要走,自古以來,人有春夏秋冬,你出生到二十歲,這人生的春天,最好的時候;二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