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叫研究,那就不是參。心是什麼?心是起心動念。意是什麼?意是執著,末那是執著。識是什麼?識是分別,第六意識分別。換句話說,參的意思是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這叫做參,參不容易!真的能夠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你是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起心動念是阿賴耶,這是佛學名詞,阿賴耶識,執著是末那識,分別是意識,心意識。古大德教什麼?離心意識就叫做參,不用這個東西。所以我們就能夠肯定,科學家跟哲學家對于宇宙人生真相,是永遠找不到,爲什麼?他用心意識,就這麼個道理。用心意識你永遠找不到,爲什麼?心意識是妄,外面境界是妄,妄跟妄你永遠不能了解真相。你必須用真去照妄,清清楚楚;你用妄去找妄,永遠是迷糊的,找不到的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對佛法深信不疑,我們也不是不相信科學,科學的方法確實跟佛法用的方法不相同。它是用自性觀照,絕不用意識的分別,它不用這個,截然不同的方法,所以它有完全不一樣的效果。

  所以我們常講,佛法智慧解決問題,沒有後遺症,而且解決得非常圓滿,用在現實生活上都有效,沒有後遺症。這就是世間人所講的道德、倫理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叁足鼎立,少一個都不可以。我們凡夫這叁樣東西從哪裏下手?知識沒開的時候,你在孩童的時代。現在來講,現在是因爲科學技術的發達,媒體的普遍像電視、網絡,所以小孩接受這些熏陶,他分別執著提前。現在小孩,我看四、五歲他就懂事,他就分別執著,他就學會自私自利。我這個年齡生長在農村,什麼時候才懂事?十歲。換句話說,十歲之前,真的叫天真爛漫,是一個非常美滿的童年生活,不知道憂慮,不懂事。玩耍在哪裏?在大自然,小朋友結隊到外面去玩,沒有玩具,沒有東西,跟大自然爲伍,這個童年幸福,沒有一點點染汙。現在不行,現在小孩一出生,眼睛就對著電視,慢慢他就學壞,童年沒有了,童年就壞了。到少年、到青年、到壯年愈染愈嚴重,完全迷失了自性,只知道自私自利,只知道貪瞋癡慢,除這個之外他不知道什麼叫道德。那你就想他造業之深,造業的重,果報現前受不了!

  古大德所說的,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體驗得非常深刻,農村那個十年的底子打得好。所以在往後這幾十年當中,七十年當中走遍世界許多國家地區,沒有感染到染汙。這什麼原因?童年那個底子厚,這影響力深刻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還有能力辨別是非、利害、得失,還有這個能力。一生歡喜過這種清苦的生活,這是外面人看到清苦,我們自己感受很幸福、很快樂,這裏頭有真樂。世間人所說的福報,有紅福、有清福,聰明人、智慧人,他享清福,生活很簡單、很樸實,心裏面沒有煩惱、沒有憂慮,身上身體健康沒有疾病、沒有壓力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違背大自然,順著大自然,其樂融融。現在世間人享的福報是什麼?財富,每天財色名食睡是紅福,這種福真正有智慧的人不願意享受的,這裏面有很深的道理,一般人不懂。

  在這個大時代,朋友是樂趣,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我在很年輕,二十幾歲的時候,二十二、叁歲我就知道!找誰做朋友?找古人。我學佛之前寫了一篇文章,我也給方東美先生看過,給章嘉大師看過,我這文章裏面就寫得很清楚,「尚友古人」,高尚的尚,朋友的友,我跟誰做朋友?跟古人做朋友,快樂!古人在哪裏?古人在書籍裏面。天天讀古人的書就是跟古人聊天,就是親近古聖先賢,跟他們做朋友,對自己身心有益。歡喜讀書,歡喜跟古人做朋友,一生沒離開古聖先賢。學了佛之後讀佛書,讀佛的經典,跟佛菩薩做朋友,展開經卷聽聽他們的高論,這些人心地純淨純善,跟他們做朋友。雖然自己生活非常清苦,住的是小茅蓬,吃的是粗茶淡飯,這裏面確實有世間人無法想象、無法形容的樂趣。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能理解,跟你講講得再清楚、再明白你體會不到。古人的比喻說得好,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」,這水熱不熱,我喝了一口我說熱,你不知道,必須你嘗一口你就知道,你要沒有親自嘗到的時候,怎麼給你講你都體會不到。

  下面這句話說得好,『常入平等故』,入也就是住,心經常保持平等。平是什麼?不起波浪。宇宙的形成是波動的現象,它沒有波動,這就是平等。這是什麼?真心,你融入了真心。什麼人?在《華嚴經》裏面講,圓教初住菩薩就入這個境界,也就是說脫離十法界就「入平等」。從這之後不再用妄心,妄心是什麼?心意識,不用這個心。心意識,心就是阿賴耶,就是起心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用這個心;不分別,分別是第六意識;不執著,執著是末那識。轉八識成四智,轉變!八識是妄心,四智是真心,把阿賴耶轉變成大圓鏡智,這是形容,圓是圓滿,鏡是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,都照到事實真相。彌勒菩薩給我們講,一秒鍾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,這個你照見。所以你知五蘊不是真的,爲什麼?色受想行識不是真的,假的。

  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跟精神,色法是物質,受想行識是精神。今天或者講唯心、唯物,色法是唯物,受想行識是唯心。心物是融合在一體的,物質裏面有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裏面也有物質,決定不能分開,一有一切都有,一無一切都無。你如果能夠觀察到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你能夠看到事實真相,你就親見得、親證得!你能修成這個定功你見到,他修這個定功他見到,不是假的,不是一個人見到的。你們的定功相等,你看的境界也相等,這就不是假的。不是形容裏面說「英雄所見大略相同」,這是大家所見完全相同,這就不是假的!我們聽佛經上這樣說,我們自己沒有功夫,沒功夫可不能懷疑,懷疑聖人的教誨,這是最大的不幸,爲什麼?你這一生沒有辦法達到他的境界,你對他産生懷疑。

  所以對聖人要敬、要禮,下面講『敬禮無所觀』,對聖人要敬、要有禮,你才能入他的境界,你才肯跟他學,你才能看出他日常生活當中言談舉止,你能看到他妙處,你聽他開示、聽他教誨能夠體悟入微。現在這個世間,說老實話,不是沒有聖賢,我看聖賢不少!爲什麼想學的人學不到?不是他沒教,他天天在教,天天在示現,你爲什麼沒有學會?你心浮氣躁,你沒有恭敬心,你沒有禮貌,所以,你看不到。如果你一切恭敬,對待一切都有禮數,你慢慢就體會到、就見到、就聽到。諸佛如來、大阿羅漢,給諸位說,從來沒有離開人間,在哪裏?就在我們周邊做種種示現。怎麼樣也沒法把你提醒,都是心浮氣躁,問題在自己這邊不在外面。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人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這是真理。我學不會、聽不明,原因在哪裏?在我自己,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心浮氣躁,你不能把心定下來。

  印光大師教人教得好,「誠敬」這兩個字,一分誠敬,你就得一分利益,就是你能看到一分;二分誠敬,你能看到二分;十分誠敬,你能看到十分,不在外。老師教學大慈大悲,他是平等的,他對待哪個人都一樣,絕對沒有分別,沒有高下、好歹的分別,沒有。學生所得的利益不一樣,什麼原因?你要細心觀察,這個學生對老師的誠敬不一樣。所以學生同在一堂上課,得的不相同,那個十分誠敬的,一接觸一聽開智慧,一聞千悟,一了百了。這什麼道理?自性清淨心,自自然然感應自性裏面本具的理體,他起感應道交。心浮氣躁你用妄心,妄心跟真性不相應,真性流出來的,老師表演出來、講出來,你的體會全錯了,我們講什麼?誤會。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有這個願望,你怎麼樣?你用的是妄心,曲解如來真實義,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。聽經怎麼?想錯、想歪了,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你說這個東西怪自己,還是怪別人?

  由此可知,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,那根誰種的?母親種的。紮根的教育從哪來的?母親懷孕的時候,胎教!不管現在做母親的人懂不懂胎教,總而言之,在懷胎的時候,母親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統統影響胎兒。所以胎教是什麼?你是正面的影響,否則的話,是負面影響,都在教。不過就教好、教壞就是了,會教的教好了成聖成賢,不會教的教壞了,都在教。人到這個世間來就受教育,現在普遍的教育誰在教?電視在教、網絡在教,這最普遍,影響最深的。他天天不離,他天天要看、天天要學,不知不覺他就變成電視、網絡裏面這一類的人一樣。這一生所學習的、所造作的帶到來生,來生的果報。這一生修善,來生享福,是個有福報的人;這一生不善,來生沒福,要受苦受難,帶到來生去了,生生世世。真正的人生是什麼?是生生世世向上提升,這是真的,這對了。如果緣不好,沒有遇到殊勝的緣,生生世世就往下降,一世不如一世,那就很可憐、很可悲。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,總想幫助你提升,可是你得要聽話,就是說你有敬、有禮,內裏面有敬,外裏頭有禮,你就能遇到善緣。

  我二十叁歲到臺灣,我很小的時候,就有這個善念,「不爲自己,我爲衆生」,所以我遇到善知識。方老師在學校學生多少?章嘉大師是大德,信徒有多少?李老師雖然沒有出家,居士當中的維摩,臺中蓮社的蓮友五十多萬人,這是導師。認識他的人,親近他的人有多少?成就的沒幾個,什麼原因?就在這個地方敬、禮,就這兩個字。我親近他老人家的時候叁十一歲,正好那個時候他在臺中開了一個經學班,訓練年輕人講經,我無意當中碰到。他勸我參加這個班去學習,我沒這個膽子,我說講經太難,哪裏是我們能學的。心裏想那都是再來人,我們自卑心很重,不敢起這個念頭。他就改了口氣,我們今天上課,你去看看。看看可以,跟著老師去看看,老師在教學,坐在最後一排看看。這堂課看完之後,回來我就跟老師說,我可以參加。這一看,這些同學比我好的沒幾個,五個都找不到,有那麼二、叁個,其它的都跟我差不多,甚至于還不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