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我。

  你看那時候我們標准的,那是菩薩示現的,林看治居士年齡六十歲,我那時候叁十歲,她大我叁十歲,她在學!程度是小學畢業,我想我初中畢業,比她高得多,她小學畢業六十歲,我初中畢業叁十歲,她能學,我怎麼不能學?一看到她,信心就起來。我要不看到林看治不敢發心,看到她我心就發起來,信心就起來,就參加學習。在臺中住一年叁個月,住十五個月我學了十叁部經,學得都很象樣子,十叁部經能上臺宣講,能在佛學院開課。所以叁十叁歲我出家,出家就教佛學院,憑什麼教?在臺中學了十叁部經。一個學期教一部,佛學院叁年畢業才教六部,你看我還有七部沒有派上用場。所以在臺中真正體會到,老師私塾教學的方法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親身體會。學小部經一個月學一部,講經不難!學了十叁部經,也教佛學院,也在外面講經,聽衆還不少,贊歎的還很多,自己想一想還不行,學得太少。所以再回到臺中去,跟老師說學一部大經,學的都太短。我跟他學的最大的,《金剛經》、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這是兩部比較大的。

  那個時候我想《法華經》不錯,帶了一些《法華經》的批注,古大德的批注帶到臺中,跟老師學《法華經》。老師看到我回去很歡喜,他說「好,我現在正在講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的分量跟《法華》差不多,十卷,你就跟著學《楞嚴》好了,我實在是抽不出時間再跟你講《法華》。」我說那也好,臨時再找《楞嚴經》的批注,不到半年,我就搜集到二十種不同的注疏,很好的參考數據,而且都是線裝書,佛菩薩加持。大概一年半的時間,老師這部《楞嚴經》講完了,我記得是講了一百四十多個小時。我也學講了一遍,老師星期叁講經,公開對外,我星期四複講,晚上複講,把老師昨天講的經重複講一遍,他講一遍,我也講一遍。所以以後出去講《楞嚴經》有把握,我講過一遍。

  正式出來講《楞嚴經》是多少年?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,叁十年前,講《楞嚴經》講了四個月,每天晚上講經是兩個小時。最初兩個月有翻譯,廣東話翻譯,後面兩個月不要翻譯,他們都能聽得懂我說話,我也能聽得懂他的,我們各講各的都能表達意思。所以四個月《楞嚴》沒講完,講了一半,簽證期限到就回到臺灣。所以《楞嚴經》,在那時候在臺灣各地方宣講,好像總共講過七遍,只有兩遍講圓滿,其它的都沒有講得圓滿,講一半就停下來。這就是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的底子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。到處講了幾年之後,所謂「學而後知不足」,回到老師那裏去,不行,還要想多學一點。正好我們一班同學提倡請老師講《華嚴經》,這個好事情。動機是什麼?動機是希望老師能夠多住世幾年,經不講完總不好意思走,所以選一部大經給他講。我們八個人簽名啓請,我也是其中之一,請老師講《華嚴經》,老師也答應。我有一部線裝書,《華嚴經疏鈔》四十冊,送給老師做參考。老師講了一半他就走了,走得很意外,他是食物中毒,這是他離開主要的原因。所以我每次去看他,他都告訴我吃東西要小心,一再囑咐不要到館子吃東西。所以我也就確實很少到館子吃,除非有這些信徒們邀請,這不好意思,去應酬一下,吃東西總是很小心、很謹慎。

  這說禮敬的重要,確實一經通一切經通。《華嚴經》最早我在民國六十年,第一次開始講《華嚴經》,我記得好像講了十七年講一半。《八十》講了一半,《四十》也講一半,這兩部是同時講的,一個星期叁次,兩次《八十華嚴》,一次《四十華嚴》。因爲這段時間當中常常出國,一出國經就要停下來,回來之後再續講,在那幾年當中大概是一半多的時間在國外,所以這部大經沒有完成。到李老師往生之後,我就想到他給我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旁邊是他老人家注的,自己親筆毛筆寫的字,我就想到這本子應當把它印出來流通,我們紀念老師。所以第一次就印了一萬冊,那個時候我在美國,許多同修看到這個本子之後生歡喜心,來找我講。所以我第一遍《無量壽經》是在美國加州講的,講完,講圓滿。以後在各地,我記得好像一共是講過十遍,在新加坡也講過一遍,新加坡就有錄像,我記得好像是六十多個小時,一個月講完,一天兩個小時。這套錄像帶很快就流通出去,東南亞一帶、各地方都有。那個時候有很多同學寫成講記,也是根據新加坡那一次所講的。以後愈講愈精彩,愈講看到這個經裏面內容太豐富。所以才體會到古人講的,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有道理,經書你讀起來遍遍不相同,遍遍意思不一樣。

  這什麼原因?這是我們自己禮敬的心愈來愈誠,你就發現這個意思愈來愈廣、愈來愈深,才知道這是法味無窮。《華嚴經》學到一段時期之後明白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明白這個道理,一部經就是一切經,無論大小。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通,通的意思是什麼?通的意思是見性,就是此地講的「入無相定,見諸法寂靜」,就通了,然後就法法都通,你所沒有學過的經典展開也通,障礙就沒有了,你要沒有入平等你就不通,入平等就通。平等是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通了,在日常生活當中、在工作當中、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。所以要學,要真幹,這叫什麼?這叫學佛。諸佛如來在這些事相當中見諸相,諸法,諸法就是一切相,法相。他們都沒有執著、都沒有分別、都沒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們住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完全是通達,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所以你入到一,你樣樣都通了。

  這個道理,我們用個比喻來形容它,就像一個球一樣,圓的球,球的表面上無數的點,每一個點都是一個法門,法門無量!佛告訴我們,法門統統是平等的,爲什麼是平等的?那個點如果說是用直線深入一定到圓心,像圓一樣,它是直接下來的時候它一定達到圓心。圓心是什麼?圓心就是寂靜,到達圓心的時候這整個圓一切點他都通,就這麼個道理。當中是法性,就見性,一門深入、長時熏修就見性,妙極!真的,我們相信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《十善業道經》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平不平等?平等。跟六百卷《般若》平不平等?平等。跟《法華》平等,跟《涅槃》平等,跟什麼都平等。再跟你說,其它基督教《新舊約》平不平等?平等。《古蘭經》平不平等?平等,沒有一法不平等。你只要深入,深入到中心就平等,你沒有達到中心,不平等,達到中心就平等,見性!怎樣才能達到中心?必須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你就達到,無論哪一法,不管哪個宗教,不管世法、出世法,統統一樣,真妙!一切法從心想生,離開心想沒有一切法,心想是能生,一切法是所生,能所是一不是二,妙絕了。

  這種哲理,方老師講「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」。只有佛法裏面才講到真平等,平等是真理,真理是永恒的。不平等是假的,都是暫時,爲什麼?他迷失了,就是迷失了中心,他這條線迷失了,到處走,亂走,變迷失了,他找不到中心,總有一天會找到。什麼時候他那個彎路變成直路他就找到,別走彎路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,佛告訴我們永遠要離開委曲相,直心是道場,有執著就是彎曲,有分別是彎曲的,起心動念也不是直心,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、講得這麼明白。所以敬跟禮,內敬,外面的禮,禮不能失,只要內心敬,外面表現出來自然就是禮。「禮敬無所觀」,無所觀是法身菩薩,他在一切境界裏面,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,叫無所觀。不是他不觀,他真的在觀照,觀照一切法,像《般若經》上講,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?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。我們用《般若經》來解釋這兩句話,「見諸法寂靜,常入平等」,這就是無所觀。這是經的四句偈。

  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,『此乃一切衆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』,一切衆生,包括我們在內,我們不在外,我們也是這樣的。本來都在「如來境界之中」,如來是什麼?如來是自性,沒有離開自性。好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、電影銀幕,所有的現相沒有離開屏幕,屏幕就是自性,屏幕就是如來境界,沒離開。在這裏面現相,現相不可得,這個一定要知道,現相你能得到嗎?得不到。我們今天現這個身相,一定要常作如是觀,我這身體我能得到嗎?晚上睡覺睡熟了,人把你擡走你都不知道,你怎麼能得到?得不到!這個東西是我所有的,睡著了哪樣東西是你的?用不著收集,全是假的。你再看看我們這次南部災難,你看臺風的風災,多少人家房子整個淹沒掉,人也淹死,少數幸運的逃出來,一條命,什麼都沒有,剎那之間,什麼東西是自己的?沒有!你統統看清楚,你放下,放下得大自在。放下之後,生活怎麼辦?多少人在憂慮。明白人用不著,一飲一啄莫非前定,命裏不該餓死的,到時候有東西吃;命裏該餓死的,吃的東西堆成山,你還是會餓死。不用憂慮!學佛的人最好心裏一句佛號,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,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圓滿道業。我到極樂世界幹什麼?求學去的,那是大宇宙裏面最好的一個老師,我去親近他,對!真的沒得吃、沒得穿,餓上幾天不就往生了嗎?不要去找,命不該絕,自然有人送東西給你吃,何必憂慮?心永遠保持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,清淨心跟佛相應;胡思亂想是跟那些妖魔鬼怪相應,錯了。別想,念佛好,無論在什麼時候、無論在什麼場所,心是定的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你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

  所以我們知道,一切衆生沒有離開自性,自性就是如來境界,都在自性當中。入,你到哪裏入?你都在裏頭。這入是什麼?你忽然覺悟,與性德完全相應。你沒有入是怎麼回事情?你迷失了自性,你不知道這些萬事萬物是自性變現,你不曉得事實真相,一心去追逐萬物。萬物剎那生滅,永遠追逐不到,看看好像到手,身命沒有了,真像做一場夢一樣。身命沒有了,靈魂不滅,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