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還在打妄想,還在追逐,又去投胎,生生世世沒完沒了,你說這多苦,這事情多可怕!你不遇到佛法你回不了頭,只有遇到佛法的人才會覺悟、才會回頭。聞到佛法的人,爲什麼很多還不覺悟,還不能回頭?他聞法的力量很薄弱,他不起作用。凡是能起作用的,我們就肯定他絕不是這一生才聞佛法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至少也有十世累積這種熏習的種子,他才會起作用,他一接觸就生歡喜心,他不反對,他就能接受。一聽他能懂,懂了之後他真肯幹,這個人善根成熟,這一生當中成就,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,永遠脫離十法界,他肯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去,這個太難得太難得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自己要珍惜,遇到佛法能信、能解,遇到大乘、遇到淨土,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,怎麼這麼好事被你碰上,要珍惜。最重要是什麼?放下萬緣,我再不幹六道輪回,下定這個決心他就出去。如果對六道還要留戀,你還得要去打幾圈,那很辛苦。
真正明白覺悟,不幹了,我這一生就出去,從今之後我就一條路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。真能去嗎?真能。爲什麼?蕅益大師講,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在信願之有無,你真信,真願意去你就決定去;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,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淺深。記住,淺深,不是說多少。所以我們不可以輕視初學的人,他到老年才學佛,十念一念他往生,品位很高,爲什麼?他念的功夫深。什麼叫深?他沒有夾雜,他心真、心純。一生念佛,念了幾十年,心裏妄念很多,牽挂很多,這也放不下,那也放不下,比不上那個人,這個道理要懂!然後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,對于自己往生,一點懷疑都沒有,這是往生淨土真正的保證。蕅益大師這兩句話講得好,印光大師非常贊歎,這兩句話是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裏面講的,《要解》注得簡單,文字不多。印祖對于這個小冊子曾經這樣說過,「即使是古佛再來,阿彌陀佛再來,給《彌陀經》做個批注,也不能超過其上」。這種贊歎,贊歎絕了!我在新加坡講經,演培法師知道我到新加坡,難得他到飛機場去接我,請我吃飯,還問過我這句話,他說「印光法師講這話有沒有過分?」我告訴他,「印光法師講這話一點都不過分,他講的恰到好處,真的是這樣的。」印光法師我們知道他的身分暴露,他是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,大勢至菩薩對這個贊歎,你就想蕅益大師是什麼人?不是阿彌陀佛,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,身分沒暴露,不是這樣高位的大聖說不出來。
中國人有福,蓮池是第八代祖師,蕅益是第九代,蕅益大師學蓮池,蓮池大師已經往生。所以他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,沒見過面,他是蓮池大師的學生,蓮池大師的著作在。我們現在看到《蓮池大師全集》,他就依照《蓮池大師全集》去學習、修行,他成就,這是世出世法裏頭的典型。在世法裏面孔子跟孟子,孟子出生的時候孔子已經過世,孟夫子學孔子,讀孔子的書,有不懂的地方問夫子的學生。他學得好,變成孔子的繼承人,孔子是至聖,孟子是亞聖。你看孔子當時在世教的那些學生,七十二賢都比不上孟子,那是親自受孔夫子的教誨。這不是親自見面的,讀他的書,爲什麼有這麼成就?敬禮,印光大師講的誠敬,超過那些學生,所以他的成就就超過,沒有別的。真的,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不一定要在當面,不當面,你具足十分誠敬,你今天讀他的書十分誠敬,你能記住,你能理解,你能依教奉行,認真去做,就超越。孟子超越孔子所有的弟子。我們要問,今天要有人跟夫子學習,能不能超過從前那些七十二賢?給諸位說,能,決定能。爲什麼?佛法裏面講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他怎麼不能超越!問題是你有沒有誠敬。什麼樣叫做誠敬?我們從最淺的地方來說,不要說太深,太深做不到。人要有自私自利就不誠不敬,人要有是非人我,人要有名聞利養,人要有貪瞋癡慢,就不誠敬,誠敬就沒有。
我這是幾十年常常勸同學,我講十六個字,四四一十六,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名聞利養,放下五欲六塵,放下貪瞋癡慢,具足誠敬。心誠表現在外面自然禮敬,不必學他自然表現出來,誠于中而形于外。有這十六個字就不行,爲什麼?世間標准,最低的標准,不高。我告訴同學,我一生的成就得力于這個標准,沒入佛門,入佛門比這要高一層,高一層我做不到,到現在都還沒做到。高一層是什麼?五種見惑斷了,那就高!所以我說我教的這十六個字是到佛的門口,沒進去,就差一步,如果再提升一步,把見惑斷了就入門。見惑裏面五種,第一個身見,不再執著身是我,這個道理我很懂、我明白,但是還是沒放下,身見沒放下,沒破。邊見沒破,邊見是對立,很淡薄,沒把它斷幹淨;成見,戒取見、見取見這兩種是成見,自以爲是。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,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,這談因果。最後一個是邪見,一切錯誤的知見。這統統斷盡,在小乘證須陀洹果,在大乘《華嚴經》裏面初信位的菩薩,這聖人。雖然還沒有出離六道,決定不墮叁惡道,爲什麼?叁惡道的業因他不會做,他不造這個惡因他就不會有果報,這才算入門。《華嚴經》裏面初信位菩薩,你說不容易!我們不真幹怎麼行?那怎麼能相應。可是我們今天想,我們這一生決定得成就,這是什麼緣故?淨土法門,修別的法門不行,修別的法門不能帶業,要統統把它斷幹淨。但是淨土法門帶業往生,見思煩惱沒斷也行,心要發得大,大就跟菩提心相應。
《華嚴經》的聽衆,經上說的十種,最後一種叫大心凡夫,它真正當機者是法身大士,十法界裏的人沒資格,可是我們人間,大心凡夫也可以參與這個法會。大心什麼?不爲自己,念念都能想到六道苦難衆生,要幫助他,要度脫他。叁惡道的苦難你能夠體會到,人間的苦難就比較差一點。你說天上天人樂,天哪有苦?天有壞苦,天有行苦。欲界天叁種苦都有,比我們輕一點,雖然輕一點,在他那個境界裏也覺得苦不堪言。四禅是色界,欲界的苦沒有了,他有壞苦,壽命到了他還是要死,還是要搞輪回,他沒有到不生不滅。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天,壞苦沒有,他沒有色身,那叫靈界,完全是靈界,在我們六道裏面那是高級凡夫,聰明,他不要身體。就像中國老子講的,老子也是二千五百多年前,跟孔子同時代,比孔子年歲大,《老子》說「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」,我有最大的憂患,這個憂患是什麼?我有個身體,沒有身體多好,多自在!無色界天,這個境界是無色界天。老子死了之後,是不是到無色界天?很有可能,不要身體就到無色界天去。雖到無色界天,他還是迷失了自性,出不了六道。
所以你就想到,這一生能遇到淨土,那是多麼幸運;不遇到這個法門,這一生想超越六道,那太難了。脫離六道輪回,要把見思煩惱統統斷掉,我們剛才講了五種見惑,這須陀洹。再往上修要把叁界八十一品思惑斷掉,這太難,這個東西斷掉之後六道就沒有了。所以這是六道的因,因沒有了,果就不會現前;就等于說你醒過來,作夢醒過來,夢境沒有了。醒過來是什麼境界?四聖法界,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現前,醒過來。那是什麼?還是在夢中。所以六道是夢中夢,這夢醒過來還在作夢,那個夢是四聖法界。那什麼原因?分別、起心動念。分別、起心動念斷了,十法界沒有,算是你醒過來。真的醒過來現的是什麼境界?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這個世界裏真的沒有生滅,真的是不生不滅,真的是極樂世界。這裏面的人都在修行,修什麼?用毛主席的一句話說,「全心全力爲人民服務」,人民要改一改,爲衆生服務,全心全力爲衆生服務,衆生有感他就有應。服務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所以服務的時候,他有沒有苦樂的感受?沒有,清淨心,完全清淨。那就是完全覺悟、完全明白,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,這就是他所證得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己一體,所以他的服務,沒有我們現在講我爲你服務,他沒有這個念頭。好比我們的左手這裏有一點癢,右手給它搔搔,右手有沒有說我給你服務?沒有,一體。十法界裏面衆生,六道衆生是屬于病態,我身體局部生病,我這裏好好的幫助他,讓它趕快恢複,就這個意思。
所以證得法身,什麼是法身?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,這叫法身。什麼時候你肯定所有一切衆生跟我是一體,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跟我是一體,你就證得清淨法身。法身爲什麼加個清淨?因爲那些現象是幻相,不是真相。幻相有沒有染汙心性?沒有;有沒有染汙幻相?沒有,幻不染幻。你在一切境界相裏看到清淨相,你在動中當中看到不動,就好像放電影你看到底片,你完全明白,不再起心動念,不再造業。應化在世間幫助一切衆生,作而無作、無作而作,不思議解脫境界現前。所以,「入、出」是一個代名詞,這裏頭的意思很深,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兩個,出入是兩樁事情。出入是一樁事情;換句話說,根本就沒有出入,你從來沒有出,你入什麼!就像電視裏面,你從來就沒有離開屏幕,你哪來的出入?電影裏面有一道門,你看那個人從門裏進來,再從門裏出去,有沒有出入?你要是個明白人,沒出入,爲什麼?出入沒有離開銀幕,哪來的出入。佛告訴我們,你們在十法界也好,在六道也好,出入從來沒離開自性,自性就是屏幕。所以出入是假相,是你的誤會産生的,你要是真的覺悟、明白,知道沒有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