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地方邀請我們去講經就到哪裏去,講完就走路,跟全省結了法緣。以後離開臺灣走上國際,在全世界結了法緣。老師,有一次回到臺灣我就看他老人家,他說:你這種做法對自己成就可以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自己成就了,對別人幫助太有限了。這話怎麼說?他說:你看到幾個人聽一部經就開悟的?古今中外去找,一個都找不到。老師跟我說:你看自古以來哪一個祖師大德不是一生定在一處,一生不出門,成就自己,成就別人。我跟老師說這個道理我懂,這個事我也明了,我也天天求佛菩薩,希望能有個道場,讓我住在那裏不要動。我說我這一生,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菩薩安排,佛菩薩安排我到處走,有什麼辦法?佛菩薩沒有安排我一處住,我也知道我住一處,成就自己,也能成就別人。道場要天天講經、天天修行,那叫道場,解門、行門,止觀,止是行門,觀是解門,要同時並進。這兩門裏面,如果一門沒有,那一門肯定沒有,沒有解怎麼修?盲修瞎練;光有解沒有修,不能證果。解行兩門相輔相成,才真正能得利益、得受用。這總在緣分,緣分不一樣。一直到現在,我講經講了五十一年,還找不到一個地方。年歲這麼大了,從來不攀緣,不攀緣在這個世間就沒辦法建道場。所以我想來想去,自己蓋個小茅蓬,年歲大了,走不動,閉門好好的念佛求往生,這一生就沒有白過。
止觀,止就是放下,觀是提起,放得下要提得起才行,才有用處,放下提不起,就是小乘,提起放不下是凡夫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所以要提得起、放得下。宋朝時候布袋和尚,這諸位知道,就是彌勒菩薩。我們現在一般寺廟裏面,你一進山門,第一個面對著你的就是布袋和尚的塑像。他往生的時候告訴別人,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,說完之後,他盤腿一坐就走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如果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,說了之後不肯走,那是假的,那是騙人的。身分一暴露他就走。他每天在外面逛大街,背一個大布袋,別人供養他的往布袋裏一丟,也不知道他的法名,也不知道他是哪裏人,每天看到扛個大布袋,就叫他布袋和尚。滿面笑容,歡歡喜喜,跟一切人接觸,真的平等心,喜悅相,他就布施這個。示現這個教別人心量要大,對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曾經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?他笑笑,把布袋放下,兩個手一比一伸,別人看懂了,佛法就教人放下。放下之後怎麼辦?他把布袋拿起來,扛在肩膀上走了,理都不理。這表什麼意思?放下之後你能提得起,放下是自己的煩惱習氣,這個東西要放下;提起是什麼?廣度衆生,表這個意思,不說一句話,這是菩薩示現。
止觀這裏面的精神我們就能掌握到,止是什麼?總的來說,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,這叁個放下,我們就曉得,成佛了。大乘教裏面佛教給我們,放下情執你就成阿羅漢,佛門裏面第一個學位你拿到了,你證阿羅漢果,你成正覺。再說得細一點,我執放下,對立放下,不跟一切人對立,成見放下了,我想怎樣怎樣、我以爲怎樣怎樣,沒有了,這個念頭沒有了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這是彌勒菩薩。貪瞋癡慢疑放下,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會有一個貪戀,順境裏不會起一個貪戀。逆境裏面不會起一個瞋恚的念頭,不會,怨恨的念頭都不會起來,瞋沒有了。癡沒有了,癡沒有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諸法真相你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一點都不迷惑。所以,你是智慧用事,你不是分別執著,是智慧。于世出世間一切法,無論是事是理、是因是果、是性是相,通達明了,沒有疑惑,這個人是什麼?阿羅漢。更進一步,于一切法連分別都沒有,阿羅漢雖沒有執著,有分別,分別都沒有,他就提升,拿到佛門第二個學位,菩薩,正等正覺。他的知見等于佛,當然不是佛,等于。到最後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、不動念,成佛了,十法界沒有了。
這是什麼?放下!首先你得放下情執、放下分別、放下起心動念。可是起心動念,我們雖然說放下,其實放不下,爲什麼?太微細。起心動念你根本就不知道,你怎麼能放下它?你必須看到了,你才有方法下手。這個難!佛告訴我們,到什麼階層你才能看到你起心動念?大乘教裏佛常講八地菩薩。八地菩薩是不動地,你說那個心多清淨,他才發現起心動念,所以他才能轉識成智,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八地菩薩。我們只聽說有個阿賴耶,阿賴耶什麼樣子?佛經上怎麼說的我們也套著說,實際上沒見到,阿賴耶業相沒見到,轉相也沒見到,境界相也沒見到,那都是起源。精神世界的起源是轉相,物質世界的起源是境界相,七地以前都見不到,也是聽佛說的。
所以我們修行從哪裏修?道理都曉得,曉得之後有好處,不懷疑,佛講的是真的,從哪裏學起?我們自己哪個毛病最重,就從那裏做起。貪心,貪財、貪名、貪色,哪一條最重我就先從那裏下手,不再貪愛。這裏面得要明理,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因果。從理上講,你的智慧、你的德行、你的能力、你的財富跟諸佛如來是平等的,決定沒有差別,爲什麼?自性裏頭本來具足。就像萬花筒一樣,裏面無量無邊那些圖案,它本來具足,不是外來的,個個人都有,每個人都有自性,哪有沒有的。可是現在怎麼樣?現在你迷失了自性。迷失自性,自性裏雖有東西你得不到受用,它是天天在千變萬化,你得不到受用,你還是苦不堪言。所以你要靠修德,靠修德什麼?修善你就有善報,造惡你得受苦報。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,性德是決定不會現前,只有靠修德。修德,在佛法裏面講「俱生煩惱」,因爲它不是你這一世修的,過去世、生生世世的,這叫習性,這不是本性。習性有兩種,一種是俱生的,過去生中帶來的,一種是這一生學的。所以,善與惡就重要了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我們能夠斷惡修善,即使過去生中你命不好,就是過去生中修得不好,造惡太多,善修得太少,這一生你命很苦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像袁了凡一樣,明白了,認真努力斷惡修善,我們這一生的命運可以改變。
我早年學佛,章嘉大師告訴我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說了這個話之後,他又告訴我,有的時候你求也沒有應,是不是不靈?不是的,不是不靈。什麼原因?你有業障,你的業障礙住,不能現前。那怎麼辦?忏除業障,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,你真正把業障忏除,感應就現前,有求必應。這是我早年年輕的時候老師教我的,我這一生得受用,我對于這樁事情深信不疑,真的在這一生當中有求必應。我沒有求衣食住行,也沒有求健康長壽,我求的是什麼?弘法利生。弘法利生要法緣,跟衆生結善緣、結法緣,所以法緣很好,這個要得叁寶加持,我求叁寶加持。講經,凡夫,我又沒有開悟,需要參考數據,古來祖師大德的著作,在那個時候我學佛是六十年前,臺灣沒有佛書,不像現在。要想找經本都得找寺廟,寺廟有藏的經,我們借來抄,手抄,很辛苦。古大德這些參考數據就很需要,我就求這個,不求別的。真的,有感應,我只要動這個念頭,不會出叁個月就有人把這書送給我,我拿到手的之後,好版本!木刻線裝的版本,就有人送來。我在臺中學了十年,每年都有人送書給我,我就求這個,我不求別的。真的,心裏想什麼,這個書就會來,真的有求必應。
我們也要報佛恩,要報施主恩,所以我這一生當中學印光大師,所有一切供養我都用在印經書布施,別人給我財布施,我對人法布施。這一生作夢都沒想到,你看現在送《大藏經》差不多快要到一萬套了。那個時候剛學佛,想得一部《大藏經》多難!叁年省吃節用把錢留下來,才能夠買到一部《大藏經》。那時候還不能叫一部,那是半部,日本《大正藏》,全套是一百冊,它前面五十五冊,這是最重要的部分。臺灣最初印的就印這五十五冊,後面是一些日本的著作還有圖像,就沒有再印了。第一次在臺灣印《大藏經》。五十五冊我要積蓄叁年才有這個能力,總算是得到了,所以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
早年我在法華寺講經,臺北市西門町法華寺講經,廣欽法師來聽過兩次。有一位年齡跟我差不多的法師,那時候我講《地藏經》,也講到有求必應這一段。講完之後,下來的時候他告訴我,他說:法師,有求必應靠不住。我說:爲什麼?他說:我就是求不靈。我說:你求什麼?他說:我向佛菩薩求個電冰箱,求了叁年都沒有人送給我。我就問他:你道場住衆多少人?就他一個人。我說一個人沒有必要,所以佛菩薩不送給你,哪有不靈?我說我這麼多年有求必應,怎麼會不靈?靈,靈得很。你求得不如法,增長貪心,佛菩薩怎麼能做這個事情,佛菩薩幫助你,成就你道業,不會幫助你增長貪瞋癡。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所以放下什麼?放下自己的欲望。你看《華嚴經》教給我們多好,第一個教我們,不求五欲,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不求這個。這些生活都是必需的,隨緣,有很好,沒有也好,不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。第二個不求權力地位,經上講的王位,不求。王位的範圍很廣,從國家領導人到地方領導人都叫王位,縣市長,甚至于鄉長、裏長,都是屬于這一類裏的,不求。我們今天講,不要權,不需要地位,不求這個。第叁不求富饒,專門講財富,不求。第四個不求自樂。第五個不求榮耀,現在講的是名,不求名,現在講知名度。佛具體給我們講這五個。求什麼?求成就道業,利益衆生。利益衆生裏面什麼是最殊勝的利益?教學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,一個人也講,兩個人也講,幾十、幾百人也講,遇到就講,隨時隨地,沒有空過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後面的果報就是離苦得樂。
苦從哪裏來的?苦從迷來的。世間人迷,不知道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無所知,這是迷。迷了就胡思亂想,就造業,造業他就有果報。如果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、貪瞋癡慢,這是惡業,果報在叁途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到那裏去了。如果你明白這些道理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夠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