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七十四集) 2009/8/14 臺灣 檔名:12-47-74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第十四面倒數第二行,我們從頭看起:
【五。自下。】
從這個以下,講:
【攝用歸體入五止門。五止門者。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。當相即空。相盡心澄。而修止也。】
我們就看到此地。這一段在上次我們就總綱做一個介紹,沒有細說大師的文字。凡夫與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,這從事上來說,就在這第一句,『攝用歸體』,這就是佛菩薩。「用」是日常生活,起心動念是用,言語是用,一切造作也是用,身語意叁業,覺悟的人,我們可以說阿羅漢以上的他能歸體。「歸體」什麼意思?歸是回歸,體是自性;換句話說,他都能夠跟自性相應,這就是佛菩薩,這就是大聖大賢。凡夫怎麼樣?凡夫我們得換一個字,凡夫是攝用「違」體,違背了體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跟自性完全相違背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違背體是造業,歸體是功德,什麼叫功德?我們凡夫也懂得行善積德,但是他不能歸體,這叫什麼?這叫修善,善德,不叫功德,善德。善德的果報是人天,感得人天福報;如果他叁業造作能歸體的話,這是功德,功德能了生死出叁界,功德能成聖、成賢、成佛、成菩薩,不一樣。你看看這一字之差,我們不能夠不知道。歸體是什麼個樣子?這底下兩段文,「入五止」、「起六觀」就是歸體的樣子。我們把這個文對照自己的心行就非常明顯,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;知道錯是覺悟,把錯誤改正過來叫修行。佛門這些術語都必須很清楚的理解,很正確的認知,對我們才真正得利益。
先說「五止」,止就是放下,就是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「格物」。孔子所說的許多話裏面,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到,不是孔子的創造,不是孔子的發明。孔子是個老實人,不說假話,不說妄語,他自己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他一生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。我們要想學佛、學聖、學賢,這兩句話要牢牢的記住。祖師大德跟我們講,勸我們老實念佛,什麼叫老實?老實人就成就,所以釋迦是老實人,孔子是老實人,老實人一生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、沒有新花樣,他所學的、他所修的、他所教的、他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東西,這是述而不作;述說前人的,不作是自己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。釋迦如來如是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經題裏面,《四十華嚴》,清涼大師的批注,批注裏面告訴我們,釋迦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,他自己講的,他沒有說過一句話。沒有說一句話,爲什麼說那麼多經典?這經典都是古佛所說的,他是依古佛所說的來介紹給我們,傳授給我們。他說他沒有在古佛經典上自己多加一個字,比孔老夫子說的還要嚴謹,孔老夫子只說述而不作,釋迦牟尼佛說不敢在古佛經典上加一個字,你看看這還得了!這就叫老實人。
我們聽了能信嗎?以釋迦牟尼佛做例子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也就是平常一開口說話,那不是自己,是古佛說的嗎?能相信嗎?真有懷疑。我學了五十八年,孔子我佩服,了不起,七十歲真有了一點成就,「隨心所欲不踰矩」,這句話不容易,他不到這個境界說不出來,七十歲。而釋迦牟尼佛?我們可以說他叁十歲大徹大悟之後,那就隨心所欲不踰矩,不踰矩就是絕不違背古佛規矩、儀規,不會違背。爲什麼?佛佛道同,佛入這個境界,你也入這個境界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相信這句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真的是古佛所說的,今佛所證所悟與古佛所悟所證完全相同。這句話有味道了。所以我們求學要怎樣才能成就?老實就能成就。印祖常教人,教念佛人,你們不是要求生淨土嗎?「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」,這《文鈔》上他老人家常講的。可是我常常教人,我沒有用信願持名,我用老實念佛。老實念佛跟信願持名是一個意思,老實這裏頭容易懂,勸人你規規矩矩,守著古聖先賢定的規矩,你就去照做,不要摻雜新的花樣在裏面,一摻就出了亂子、就出錯誤。
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,學習從哪裏開始?從格物開始。格物什麼意思?古人沒有批注,沒講清楚,實際上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明白,後人把它解錯了,把它解深了。「格」是革除,我們講格鬥,打仗、格鬥,革除;物是什麼?「物」是物欲,對五欲,財色名食睡,這是欲望,這就是物欲,你如何能夠把欲望放下?欲望不能沒有,沒有這生命活不下去,生命必須要依賴這五種欲望。怎麼樣革除?適可而止。止,五種止。我們老祖宗也說,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頭一個就講知止,知止就是格物。生活,財能過得去就夠了,不要再追求,你愈追求你的痛苦就來了,爲什麼?命裏沒有,求不到!拼命去追求得到了,得到還是你命裏有的,這個道理我們要細心體會。你的命裏有一百年的福祿,換句話說,你能夠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去過日子,你能活一百歲,一百歲的福祿。追求欲望、享受欲望,你都求到了,你得到了,你的壽命只有五十年,五十歲就死了。爲什麼?一百年的福報,五十年享光了,你提前享掉的。還有人更早,少年發達,叁十歲就完了,一百年的福報叁十歲就享完。這是真理!如果你不求,不求它自自然然往上提升,這是正常的,這可以,絕不是刻意去追求,這就對了。所以格物懂得這個道理,並不是叫你完全舍掉,完全舍掉這身體怎麼維持?粗茶淡飯,其樂融融。所以要懂道,這就是真正明白道理。
如果我有大福報,福報給人去享,我自己還能夠守住清淡的生活,這在古人很多,出家修行人那不必說了,在家的接受聖賢教育的很多都是能過著很樸實的生活。孔子給我們留的一個示範,溫良恭儉讓,這是弟子對老師贊歎。老師的德行,他有五個德行,第一個溫和,處事待人接物;第二個是善良。溫和是講他的態度,善良是講他的心地,心地善良,表現在外面,恭敬,敬人、敬業、敬事、敬物。對待人事物恭敬,他一定就謹慎,小心謹慎,不敢大意,所以他的事做得很圓滿,做得讓人生歡喜心。節儉,節儉是美德,節儉是真正在享福;不知道節儉是浪費,那叫糟蹋自己的福報,那要付出代價可就大了。最後一個,讓,讓是什麼?不爭,不跟人競爭,處處讓。釋迦牟尼佛更讓到底,他是王子出身,榮華富貴在人間講是達到巅峰,全部舍棄掉,讓。我們開始修的時候,忍讓,得忍,不忍你就不能讓;由忍讓提升到謙讓,謙虛;達到最高的境界,禮讓。這都是屬于知止,這都是屬于格物。格物而後致知,致知是怎麼講?致顯中庸誠明知,印光大師講的是秉彜知。秉彜這兩個字深,大家不好懂,秉彜是什麼?是倫常。可是《中庸》裏面常講誠明,這兩個字講得好,誠明是性德,這兩個字人家容易懂,不至于産生誤會。現在講倫常都難講,爲什麼?什麼叫倫,什麼叫常,知道的人不多,那秉彜是更不懂,所以我用誠明兩個字。真的能夠格物,誠意才能生得起來。所以先是開智慧,知止,心清淨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不是煩惱,起心動念他不想自己。古時候想什麼?頭一個他想家庭,家的作用太大了。
我們今天非常可憐,全世界非常可憐,在世間,世間法裏面,從前的人有依靠,家是他的依靠,一生最靠得住的靠山,無論你是輝煌騰達還是沒落,家人都照顧你,你有後盾;老的時候就有家人養老,無憂無慮,所以他心很清淨。一生所修積的功德、福德,我們佛家講回向,都回向給家,今天講都奉獻給家,榮宗耀祖,光大門楣。家是社會組織裏最原始的一個細胞,一個點,家家都好,社會國家太平,社會安定,天下太平。出家了,人出家了,出家有依靠,依靠什麼?你的道場,你出家這個寺廟那就是你出家的家。一切的榮耀都歸道場,也是光大法門。你出家的修學,道場栽培你、照顧你,你將來老的時候,道場養老,他人有依歸,他心是定的。無論到什麼地方,旅遊也好,觀光也好,經營事業也好,弘法利生也好,他都有個老家。中國人有老家,現在人沒有家,他怎麼不憂慮?一生憂慮。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,老了,兒女不養你,你怎麼辦?國家養,國家要遇到金融風暴,要遇到經濟上的災難,那你怎麼辦,心怎麼能夠安定下來?
尤其今天的社會,從小教你,家庭也這麼教你,學校也這樣教你,社會也是這樣教你,媒體更不必說了,教你什麼?教你競爭。你要曉得,競爭頭一個禍害就是你跟人結怨。每個人都有這個念頭,損人利己,這社會還得了!你能夠永遠站在強勢?不可能,你老了,你競爭力量就沒有了,別人就報複你,你以前怎麼損人,現在人家怎麼樣損你。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社會,老人自殺的太多了,天天都有。誰不願意活著?實在活不下去才找這個路。今天社會這個壓力非常大,爲什麼?一個人一生可以說從生下來就沒有保障,父母不愛你。我們說這個話世間人很反對,哪個父母不愛兒女?他不懂得什麼叫做愛,他搞錯了!真正的愛是要好好教他,教他正法,這才是真正愛他。你要教他競爭,你害他,你不是愛他。競爭到最後是什麼?他對父母競爭,他長大他就跟你競爭,你是他的競爭對象,兄弟競爭、朋友競爭,這還得了!所以教錯了,這不是愛他。這種教育最終的結果是他墮叁惡道去了,你這算是愛他?你把他送到叁惡道,這不是愛他。你送他到叁惡道,你自己也墮叁惡道,往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這原因是什麼?原因就是統統失掉聖賢的教誨,造成這個現象,我們要知道。
我們今天可以說非常幸運,在這個時代裏還能遇到正法,遇到傳統教育,遇到佛法,這確確實實像開經偈上所說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遇到了。遇到如果不了解,了解不夠透徹,我們這一生不容易成就自己。所以遇到很幸運,遇到之後要能去了解它。現在傳統文化的教學沒有了,古時候到處都有,雖然沒有學校,這種說唱藝術在市井處處你都會看見。特別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