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七十一集) 2009/8/11 臺灣 檔名:12-47-71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!請看「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」第一十四面,第四行第二句看起:
【問。衆生無邊。苦業無邊。雲何菩薩而能普代衆生受苦。】
這是大師假設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常常遇到的。我們看大師的解答:
【答。菩薩代衆生受苦者。由大悲方便力故。但以衆生妄執。不了業體從妄而生。無由出苦。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。心無暫替。因果喪亡。苦業無由得生。但令不入叁途。名爲普代衆生受苦德也。】
這說四德,自性自自然然流露出四德。這是在什麼境界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佛說《華嚴經》的對象,也就是講當機,我們現在人講對象,爲什麼人說的?是爲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的。由此可知,這在什麼地方?這在諸佛實報莊嚴土。換句話說,不是在十法界,更不是在六道,所以說得這樣簡單扼要。文字雖然不多,義理字字句句無有窮盡,讓我們從這個地方深深體會到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爲什麼會應化到十法界,釋迦牟尼佛跟諸大菩薩爲什麼會應化到我們這個地球,這就明白了,是自性本來就有這四德。第一個「隨緣妙用德」,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這個衆生是十法界的衆生,自然就有應。雖然隨緣,妙用是什麼?妙用是不變,什麼東西不變?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,清淨心不變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;大涅槃不變,不生不滅;蘊藏無量不變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自性蘊藏無量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無論是在實報土、在十法界,乃至在叁途地獄,絲毫變化都沒有。自性本定,能生萬法,能生萬法是隨緣,前面四條是妙用,我們現在有隨緣,沒有妙用。我們隨什麼緣?我們隨業力的緣,所以它不妙。諸佛如來是隨自性的緣,自性本具的德用,他能做到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所以他能代衆生苦。第二德「威儀住持有則德」,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相,他有則,則就是規矩、秩序、原則,這什麼?這是自性,這是性德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隨順性德,這叫有則。我們現在?我們迷了自性,所以隨緣隨著變,苦不堪言!最明顯的,起心動念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,隨順自己的自私自利在變,那就苦海無邊,他不隨順自性,自以爲聰明,自以爲有智慧。
第叁個「柔和質直」,表現在外面,攝受衆生。質直是菩提心,直心是道場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告訴我們,什麼是菩提心?菩提心的體就是直心,質直,這裏頭沒有委曲相。什麼叫委曲?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委曲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叫直心。誰有直心?菩薩才有,阿羅漢還做不到。所以菩提心一發,無始劫的業障就消除,爲什麼?業障是妄心造的,菩提心一發出來,真心現前,妄心沒有了,妄心所造的一些業障全都不見了,這才叫真的還源。妄盡還源,不再用妄心,用真心。用妄心的人在十法界,十法界裏面的菩薩、十法界裏面的佛都還用的是妄心。不過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雖然用妄心,跟菩薩用真心很像,爲什麼?因爲他學菩薩學得很像。學得很像,他不是真心,在法相宗裏面講,他還用的是阿賴耶識,沒有轉識成智,阿賴耶是妄心。記住,無明不覺生叁細,這個叁細就是阿賴耶。阿賴耶,第一個叫「業相」,業相就是振動,就是一念不覺,一念不覺是業相,從業相立刻就發生第二個「轉相」,從轉相就生「境界相」。轉相是什麼?我們現在講的精神現象、心理現象,境界相是物質現象,我們可以說物質的世界出現了,精神的世界出現了。物質跟精神同時生起,有精神一定有物質,有物質一定有精神,這兩個永遠分不開的。
這樁事情要不是佛菩薩示現把真實相給我們說出來,十法界裏面的衆生永遠不會明了,迷在妄想裏頭,幾個人會回頭?一回頭就見到性了。所以佛法裏面常講,回頭是岸,見性成佛。見性是見到自己的真心,見到自己的本性。本性是什麼樣子?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說出見性的樣子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說得詳細。用了多少時間?我們這人間講,二七十四天。十四天能講得完嗎?能。爲什麼?見性的人時間沒有了,空間也沒有了,可以將無量劫濃縮成一念,也能夠將一念展開來就變成無量劫,時間是可以伸縮的,自在!空間沒有了;空間沒有,距離沒有了。這是事實真相,所以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。佛在叁千年前就講得很透徹,近代的科學家也發現了,發現時間、空間不是真的,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能超越時空。現在科學還做不到,佛做到了,其實佛沒有出世之前印度人早就做到了。古老的婆羅門他們修禅定,禅定能夠突破空間維次,定功愈深你突破的空間愈大。古印度的宗教、學派都非常重視禅定,四禅八定是他們修的,也就是說他們將禅定分八個階段,八個等級,最高的是第八定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得到這個禅定,人在四空天裏面最高的,非想非非想處天,六道裏面這是天頂,再上去那就突破六道,六道就沒有了,這是個關卡,突破,永遠脫離輪回。可是他們不行,他們到這個地方就不往上再提升,這是個錯覺,以爲就是世俗一般講的大般涅槃,宇宙的源頭,生命的起源,以爲就到這裏了,這是很大的一個誤會。阿羅漢比他們聰明,阿羅漢不舍棄,再深入更深的禅定,佛法叫第九定,超越了,超越才稱正覺,他證得位不退,不會再退到六道。
大師在此地也給我們寫出來,『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』,止觀就是禅定,不修這個不行,出不去。科學可以探索,用機械的方式來幫忙,但是它的成就有限度,它能夠幫助我們探索物質的世界,沒有辦法探索心靈的世界。科學技術跟我們解釋物質的世界解釋個彷佛,相似,不真實,如果能夠解釋心靈的世界,那對于物質世界解釋就更透徹了。解釋心靈要靠智慧,西方人科技用的是知識,知識是有範圍的、有界限的,智慧沒有。這些道理大乘經教裏面講得多,講得透徹。科學家確實肯定宇宙之間有很多不同維次的空間。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(他是學科學的,在大學裏面教科學的):近代科學家以科學的方法證實,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同時存在。從理論上講是無量的,沒有數字的。這種現象從哪裏來的他們不知道,佛法知道,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,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邊際,所以空間維次就沒有數量。于是修禅定的人,沒有別的,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這個東西一放下,空間維次沒有了。所以空間維次不是真的,真的是什麼?叫一真法界,那是真的,那個世界裏頭沒有時空維次。起一個念頭,再細的念頭,時間再短的念頭,這個念頭一動,遍法界虛空界,周遍世界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爲什麼?因爲它沒有距離,它沒有速度。前面給我們講的叁種周遍,就是說這個事實真相。我們現在起心動念是不是周遍法界?給諸位說,是真的,真的周遍法界,我們不知道。如果不是周遍法界,你怎麼能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?沒有速度,現在我們科學裏知道速度最快的是光速、電磁波,太陽的光照到地球上來,光的速度還要八分多鍾,八分多鍾很長的時間!銀河系從這一邊到那一邊直徑,用光的速度要走幾萬年才能走到,我們求阿彌陀佛,我們求觀世音菩薩,念頭才一動,佛菩薩就現前了,不可思議。爲什麼?心的波、念頭的波是沒有限量的,只要一動念就遍法界虛空界。這是事實真相,這是佛經裏面講的科學,不是世俗科學能相比的。
所以菩提心一發,真心,真心沒有邊際,真心沒有內外,真心裏頭沒有自他,也就是說真心裏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它是真的。迷失了真心,就出現實報莊嚴土;迷失了實報莊嚴土,就變現出十法界裏面的佛法界;迷失了佛法界,菩薩法界就現前;菩薩要迷了,就變成阿羅漢;阿羅漢要是迷了,就變成天人;天人迷了,就變成我們凡夫;凡夫迷了,就變成畜生;畜生迷了,就變成餓鬼;餓鬼迷了,就變成地獄。就這麼回事情,這是真相。什麼時候破迷開悟你就還源了,迷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迷下來的,悟可以一悟一切悟。佛菩薩的教學沒有別的,迷悟而已。怎樣轉迷爲悟?我們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,經典裏面方法太多了,八萬四千法門,每個法門都能夠幫助你回頭,都能幫助你大徹大悟。爲什麼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還是不能開悟?說實在的話,沒有真學,我們學佛是學著玩的,沒把它當真,當真你就成佛了,你沒把它當真,所以你不得受用。爲什麼沒有當真?沒放下,只要有一絲毫放不下就成障礙,就回不去。
「止觀」,止就是放下,觀就是看破。初學的人先放下後看破,到有一定的程度,先看破後放下。這個程度的界限從哪裏分?從執著分別,特別是執著,先放下執著你才能看破。到你要放下妄想的時候,那得要先看破後放下,妄想、起心動念這個太難了!佛把事實真相講給你聽,你明白了,明白了你才真正學習不起心不動念。無論在什麼環境裏面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、自然環境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都不會起心動念,十法界就沒有了,恢複到一真法界。這是誰學的?法身菩薩。「學貴自知之明」,古大德這句話說得好,自己要知道自己的根性,要知道自己病根之所在。十法界裏都像生病的,都是病人,所以佛法裏面把佛陀比作大夫,大醫王。大醫王不是指藥師如來,每尊佛都是藥師如來,他給你治病的時候他就是藥師如來。每尊佛都是釋迦如來,他教導你的時候就是釋迦如來,每尊佛都是彌陀如來,佛的德號無量無邊。爲什麼那麼多德號?這是性德,性德無量無邊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我們可不能分別,分別就錯了。《華嚴》講到萬法歸一,一就是自性。你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,宇宙現前了,剎那之間,太快了。宇宙的起源是自性,一時頓現,沒有先後。所以佛在經上舉比喻舉得好,夢幻泡影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