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驗,作夢,什麼時候作夢的,誰能記得?幾月、幾日、幾點鍾、幾分鍾、幾秒鍾,你能不能記得?沒有人記得,記得也是空的,叁世不可得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叁世不可得,所以你記它也是枉然,也是空的,不是真的。宇宙的出現就像作夢的出現是一樣的,夢裏有沒有自己?一定有自己。你有沒有一次作夢的時候覺得沒有自己?不可能。你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,宇宙的源起跟自己是同時的,沒有先後,精神的世界、物質的世界、我這個身同時發生的;宇宙沒有了,物質世界沒有了,精神世界也沒有了,問問我有沒有?有。爲什麼?精神世界、物質世界是我變現的,我怎麼會沒有?那我是什麼樣子?我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,在淨土裏面講常寂光是我,那是自性,自性的本體是常寂光。常是什麼?不滅,不生不滅,永遠沒有改它的樣子叫常,真常;寂是什麼?寂是不動,從來沒有動過;它是光明的,它不是黑暗的。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,詳細說明自性的體相作用,惠能大師見性了,簡單扼要的說明,說了二十個字,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跟能大師的二十個字不增不減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不多,能大師二十個字不少,不增不減。換句話說,惠能大師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,大方廣佛華嚴濃縮就是能大師的二十個字,妙絕了!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,體會什麼?幫助你看破。我們現在爲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,看破之後這才能放下。

  我們有個同學讀《了凡四訓》,有一點悟入,他明白了,原來一個人一生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像了凡先生被那個孔先生算命算得那麼准,二十年當中,每年他所遭遇的跟孔先生算的絲毫不差,于是了凡先生心定了,不再想了。跟雲谷禅師在禅堂裏面坐了叁天叁夜,不起一個念頭,這在一般講那是相當的定功,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。雲谷禅師很佩服他,問他:你是怎麼修成的?了凡先生很老實,我沒有功夫,我只是命被人家算得那麼准,二十年來一絲毫都沒有差錯,我相信了,起心動念沒有用,命裏有的丟都丟不掉,命裏沒有的,想什麼方法你也求不到,幹脆不求了,什麼念頭都沒有了。雲谷禅師聽了就哈哈大笑,我以爲你是聖人,原來你還是個凡夫。所以我稱了凡先生叫標准凡夫,做凡夫做到他那樣就合標准。命從哪來的?命不是天生的,命是迷失了自性,造作一切善惡才形成的。你造的善多惡少,果報是享福,你要做的是惡多善少,果報你是受苦受難,所以命是自己造的。雲谷禅師教他改,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可以改,別人不能幫你改。說算命看相給你改命運,那是假的,那是騙你的,他要是真正高明,他教你改的方法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命運就轉變了。了凡先生就試試看,真幹,第二年就不對了,第二年孔先生算他參加考試第叁名,結果他拿到第一名,就不對了,真的改過來了。命裏沒有功名,他去考,考中了,考中舉人,考中進士;命裏沒有兒子,他積善修德求兒子,真的生了一個好兒子;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他沒有求壽命,五十叁歲那一年平平安安度過,他活到七十四歲,多活了二十一年,命可以改。

  你要想了生死出叁界,要想去作佛,行不行?行。頭一個要發心,第二個要真修行,你就改了,准能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,下一次再到六道來,你是佛菩薩來度衆生的,不是來受報的,不一樣了。發菩提心重要,菩提心是什麼?菩提心就是真心。真心每個人都有,但是全迷失了,爲什麼?你起心動念就迷了;分別,迷上加迷;執著,那是最嚴重的迷惑,完全迷失了。菩提心純淨純善,中國古人常講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的善是什麼?是相對的,有相對的不善。所以它那個善是一個形容詞,是個贊美的詞,它不是對立的。我們要想發菩提心,實在講太難了,你看阿羅漢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,菩提心一發就是菩薩位。大乘教裏面祖師大德們常常用四弘誓願來解釋菩提心,是正確的,沒有錯誤。菩提心第一個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就是代衆生苦,你沒有這個心,你沒有辦法提升自己。可是這一句非常難,衆生沒有邊際,衆生太苦,你怎麼去幫助他?爲了要滿這一願,你必須修德,你要先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你煩惱不斷,你自己成就不了,你怎麼能度衆生?煩惱裏面,第一個身見,執著身是我,從這裏面生起自私自利,這是六道輪回的根。

  所以學佛的人頭一個要破身見,要舍身。身不是我,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衣服一樣,衣服不是我,衣服是我所有的,別人要有需要,我衣服可以給他。我們能不能做到別人要我們這個身體,我們能不能給他?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表演割肉喂鷹,鷹沒東西吃,找不到東西吃,牠餓,佛能夠把身上肉割一片喂牠;舍身飼虎,老虎找不到東西吃,菩薩能夠把身體送給老虎,讓老虎吃個飽。我們能不能做到?做不到。爲什麼?執著身是我,菩薩爲什麼能夠舍?知道身體不是我,我不會死,身有生滅,我不生不滅。世間人認爲什麼是我?靈魂是我,現在外國人也認爲靈魂是我,很多宗教都承認這個,但是我執還是放不下,所以他入不了門。佛門裏面講證果,小乘初果須陀洹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你看《華嚴經》講菩薩的階級五十一個,十信是佛教的小學,十住是中學,十回向是大學,十地是研究所,有階級的。小學一年級,初信位菩薩,什麼條件?身見破了,不再執著身是我,小學一年級,他是真的入門。我們現在沒入門,做不到。所以他要做到五條,破身見是第一,第二個破邊見,邊見是對立,就是我們講相對的,這個不存在了。我們今天是處處跟人對立,跟事對立,跟一切萬物都對立,沒有辦法跟一切衆生融成一體。你看看佛法入門,門坎就是這麼高,有對立不行。今天這個世界動亂,你看看是不是每個人執著自己,自私自利,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跟人事物對立。對立才發生矛盾,有矛盾才會變成沖突,有沖突才變成鬥爭,有鬥爭才變成戰爭,這一步一步發展到最後,毀滅!根從哪裏來?根就從有我、對立,從這來的。佛教給我們化解問題真叫從根本解決,沒有對立,沒有我。再跟你說,真有我,什麼是我?整個宇宙是我,遍法界虛空界是我。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回事情?唯心淨土;阿彌陀佛?自性彌陀,是我自性性德裏頭變現的,離開自性一法不立。大乘教裏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講,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,你要真正得受用,你得把釋迦佛的話聽懂。真的明白了,回光返照,照照自己哪些地方迷失了自性,哪些地方違背了性德,趕緊改過來,趕緊回頭,問題全解決了。

 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段文,就要效法、學習菩薩代衆生受苦。怎麼代?衆生現在迷了自性,我們要做出回頭的樣子來給他看;衆生現在不知不覺,以爲造作一切罪業是自然的、是正常的,我們今天要反其道而行之,去啓發他,去感動他,幫助他回頭。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他過的是苦行僧的生活。他早就成佛了,《梵網經》上他老人家說得很好,這一次,就是叁千年前在印度出現這一次,是在這個世間示現作佛第八千次。所以他說他是來表演的,表演給我們看的,真的放下了,真的舍棄了。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本來具足,要不要學?不需要,學不來的,你所學來的是知識,不是智能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示現,他示現什麼?知識分子,好學。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,這一出去十二年。你看身分,王子的身分,聰明好學,你說這個世間哪個做老師的不喜歡這樣的學生?真正把尊師重道做出來了。你對于老師不尊重老師不教你的,這是儒佛,道也不例外,他們傳人,傳法傳給誰?傳給尊重自己的人,他對自己不尊重他就什麼東西都學不會。所以尊重別人是真正尊重自己,看你怎麼尊重自己,尊重別人是尊重自己,孝順父母是你真有孝心,你有孝德,他從這裏看。老師絕不是說你尊重我,你對我還不錯,我就傳你道,他不是這樣的,他是看到你自己的德行、你自己的誠意。印光大師講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老師能傳給你多少東西,看你有多少誠敬的心,你能接受多少他傳你多少,你有十分恭敬、誠敬,傳你九分,老師對不起你。爲什麼?像你是個容器一樣,你還能盛,沒有給你盛滿。如果你心量很小,器量很小,你只能盛得叁分,就給你叁分,不會給你四分,爲什麼?四分漫出來了,你裝不進去,道理在此地。

  所以世尊給我們示現,這個示現太重要了,十二年,當時印度無論出家在家這些高僧大德他都參訪過,這是表現什麼?好學多聞。學了之後怎麼樣?再沒有地方學了,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,爲什麼?我們現在學佛明白了,如果不放下,變成所知障,知識,知識會變成所知障,你就不能見性。把十二年所學的徹底放下,到恒河邊上大樹底下去入定,這才能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超越了。見性之後就從事于教學,見性那一年叁十歲,一直教到老死,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圓寂的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自己。生活簡單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叁衣一缽,一生不改變,做樣子給我們看。我們看他這個生活太苦,釋迦牟尼佛每天無量的歡喜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法樂,那是自性裏面的樂,常樂我淨。這個樂別人得不到,孔顔有一點接近,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。喜樂從哪裏來的?從學習得來的,你學了之後馬上能兌現,真正做到,這裏頭有樂趣,這是真樂。我們學東西,學了之後沒有做到,這個樂你享受不到。這種樂是從自性裏頭往外流的,像泉水一樣,它不是外面的刺激,世間人享受的樂,樂爲壞苦,它是從外來的,不是從內發的。內發的是無盡的,外面來的是有生有滅的,那怎麼會一樣!

  所以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那個樣子,我們有很大的啓示。再回頭看看中國唐朝時代禅宗六祖惠能大師,他給我們示現的跟釋迦牟尼佛恰好相反,農夫,不認識字,他是樵夫,砍柴的。這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