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行業現在沒有了,在中國抗戰時期還有,我那個時候年歲很小,十幾歲,抗戰時期住在福建建瓯,這個城市裏面沒有自來水,就有那個挑水到城市裏賣的,在外面河邊上挑水,沒有瓦斯,也沒有電熱,沒有,有電燈,那時候有電燈;煮飯要燒竈,燒竈要用柴火,有賣柴的、賣水的。惠能大師是賣柴的,上山砍柴,挑到城市裏來賣,賣了柴,拿這個錢去買一點米回家去,這才有一天的生活,很苦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。偶然的,柴賣完了,拿到錢了,離開,好像是個小客棧,從窗戶邊上經過,聽到裏面有人在念經,他一聽就懂,聽得很有興趣。聽了一會,推門進去,問這個念經的人你在念什麼。裏面這個念經人看到,這也是個年輕人,二十幾歲,聽他講的聽得很有味道,很難得,很稀有,介紹他到黃梅去見五祖。在黃梅住八個月,五祖分配的工作,他是砍柴的,到廚房去,去砍柴、去舂米,幹了八個月,沒有進過講堂,沒有進過禅堂,去做義工,傳法的時候居然衣缽傳給他了。他聽經只聽一個晚上,十二點鍾進五祖忍和尚的方丈寮,在我們想象當中頂多講兩個小時。他不認識字,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他就開悟了,就見性了。這一見性,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,你拿經書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講得一點不錯。

  所以這東西要不要念?不要。我們到今天完全明了,佛告訴我們,你能夠把執著放下,你就成正覺,證阿羅漢果;你能把分別放下,你就能成正等正覺,你就做了菩薩;你能夠在一切法裏頭不起心不動念,你就成無上正等正覺,你就成佛了,這真的。所以你只要放下,你自己自性裏頭智慧無量,德能無量,相好,樣樣都無量,全現前了。所以佛法修學不在聽得多少,學得多少,是在你放下多少,這個重要。聽得再多,一樣放不下,博地凡夫,佛法真正的德用、好處你一點都沒嘗到,你依舊生活在六道,所謂煩惱跟痛苦的世間,你沒有得到法喜,法樂沒有得到。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,世法「爲學日益」,學的這個知識天天增加,爲道不一樣,「爲道日損」,天天放,天天放,統統都放下,沒有了,全部現前了。

  東方人求智能,西方人求知識,知識跟智能不一樣。像前年我在劍橋大學、在倫敦大學跟漢學系的這些研究生跟他們教授交流所說的,學佛跟佛學兩碼事。那些學生我很佩服,英國人,也有其它國家,歐洲人在那邊留學的,他們的普通話講得好,能夠讀文言文,我們不能不佩服。我問了幾個學生,有一個用《無量壽經》寫博士論文,我就問他,《無量壽經》九種版本,你用哪一個?他用夏蓮居的會集本,這是我們在學習的;另外有個寫論文用《孟子》,還有個用王維,難得。我贊歎他們,我說你們可以用中國這些典籍拿到博士學位,將來也可以做一個有名的漢學家,大學教授,可是我說你們一生不可能像我這樣快樂。他們問爲什麼?我說我學的跟你們恰恰相反。他聽了很奇怪。我說你們學儒學、道學、佛學,是不是這樣的?他點頭,是的。我說我相反,我是學儒、學佛、學道。你看還是兩個字,從兩邊念不一樣。學佛就要學得像釋迦牟尼,學儒那就要像孔子、像孟子,學道那你得像老莊,你才會真正得到學而時習之、不亦悅乎,你得到法喜。學佛的人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心地永遠保持清淨,一塵不染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用心,以清淨心對待。有人問自然就答出來,答得妙,妙不可言,自己都感覺得意外,怎麼會說得這麼好?從自性流露,不用思惟,不用思考。要問你一個問題,我想一想,想想就落在意識。

  所以無我,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好,「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」,這一定要做!四相破了,入門了,須陀洹,《華嚴經》上初信位的菩薩四相就破了。《般若經》上也講得好,四相,一相破了其它叁個都破了,無論你從哪一個破,真破了,一破一切都破了。所以初入門的這些小菩薩無我相,無邊見,邊見破了,對立破了,沒有對立,沒有成見;見取見、戒取見都是屬于成見,一個是因上的成見,一個是果上的成見,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,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,這都沒有了。我們今天人成見很深,我想的,我以爲的,這成見。真正修道人有沒有?沒有,沒有成見。沒有成見才能隨緣,才能得快樂,沒有一樣不好。你會看到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你才能看到一切法的真相,真相就在眼前,這是我們要認真學習的。要發心代衆生苦,衆生太苦了,我們要做出好樣子來給他看,他們現在是以苦爲樂,他不知道,他在造業。起心動念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五樁事情必須要放下、要舍棄的,第一個五欲,財色名食睡要放下。經教裏面常講這是地獄五條根,你有一個你就很容易被它推到地獄去,要五個都有還得了!所以生活要隨緣,隨緣就自在,沒有得失。第二個地位,經上講的王位實際上就是講地位,或者講權位,權力、地位,不求。第叁個是富饒,財富,這不是好東西,增長貪心。第四個是自樂,自樂是什麼?小乘,衆生有難有苦不肯幫助他。第五個是榮譽,佛經是大名稱,現在講的知名度。《華嚴經》教修行的菩薩這五樣東西要舍棄,我們今天講名聞利養,中國人說得簡單,沾都沾不得,修行人沾到這個東西,與道完全相違背了,道是叫你放下這些東西,你怎麼還沾染它?

  所以自己對佛法,最難的是信心,太難了。你真相信它你才敢幹,你不相信不敢。我統統都舍盡了,總還留一點,我明天過日子,他還得留一點。那個真幹的人他不留,明天還沒到,管明天幹什麼?我們凡夫他會想我明天、我明年,他想得很長遠,他雖然舍,舍得不幹不淨,達不到佛所講的這個標准,所以他果報不能現前。不能現前他就懷疑,佛都是勸善的,哪裏會有真的?殊不知,佛菩薩從來沒有一句話是妄語。我學舍是老師教的,老師做了個保證,你一切爲佛菩薩,爲正法久住,爲苦難衆生,你的一生一切佛菩薩照顧你。我就相信這句話,所以能舍得幹幹淨淨,佛菩薩照顧。我所需要的,想用的,它就現前,不用操心,不用去求人,自然它就來,不可思議。五十多年了,我相信,深信不疑。如果處處要去求人,求人很辛苦,看人臉色,那個日子怎麼好過?所以老師教我,有所願求要求佛菩薩,別求人。連我出家受戒,老師都講出家不求人。我要不求老師給我剃度,那我到哪裏出家?章嘉大師就笑著告訴我,你去找這個法師跟他出家,他要不接受,拒絕你,你會不會感覺很難過?我說那當然的。他說那何必?我說那到哪裏去剃度?他就告訴我,求佛菩薩。好,我們就有這個願望,求佛菩薩。果然機緣到了,這個出家師父來找我,請我到他廟裏面去出家,不到兩個月來請了九次,我看他的心很誠,我就答應了。真有這麼回事情。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

  受戒也是的,那時候受戒要繳費用的,費用錢不少,我一文錢都沒有。八堵海會寺傳戒,我的俗家老師周邦道先生通知我,八堵那個地方開戒,你出了家,應該去受戒。我說我還沒有這個想法。他說爲什麼?我說那邊要繳費,繳很多,沒錢。周老師告訴我,沒有問題,我們同學大家幫助你。全都是被動的,一生沒有做過主動的事情。被動就是隨緣,主動是攀緣,沒有幹過攀緣的事情,隨緣就自在,攀緣,自己想做些什麼,那就很辛苦。所以相信佛菩薩,相信護法神,相信感應道交,相信因果報應,做出來給人看。辛苦一點,辛苦一點是值得的、是應該的。衆生苦,比我苦多了,我們要教他怎樣離苦得樂,不能從外面,外面不能解決問題,從內心。苦從哪裏來?從迷來的。迷了,他有妄想,他想錯了、說錯了、做錯了,那叫造業。罪業所感到的,哪裏會有福報?哪有這種道理!

  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告訴我們,心善、念善、行善,這是菩薩遠離一切世間苦的秘訣,善惡的標准就是十善業道。決定不能有傷害衆生的念頭,爲什麼?傷害衆生的念頭是殺業,雖然你沒有做,你那個心裏的殺沒有斷掉。要學到什麼?心裏不起這個念頭,無論在什麼境界裏,都不會有傷害衆生的念頭,這才能做到。不偷盜,必須要做到一切境界裏決定沒有占人便宜的念頭,爲什麼?占別人一點點便宜那是盜心,你雖然沒有偷盜,念頭沒有斷,念頭上斷才行。不淫欲也是這樣的,從念頭上沒有才是真的。凡夫,業力來的,有自私自利的念頭,有傲慢的態度,自以爲是,輕慢別人,輕慢衆生,蚊蟲螞蟻沒有看在眼裏。那也是菩薩,那也是未來佛,怎麼可以不恭敬?我們對牠恭敬,牠對我們恭敬。現在確實,跟這些動物、植物相處比跟人相處容易。我們在澳洲院子大,種菜,我們用原始的方法來種植,沒有農藥,沒有化肥。小蟲會吃菜,我們跟牠商量,劃一個小區,那個小區專門供養小蟲,牠就到那邊去吃,隔壁一個蟲也找不到。我們有很多果木樹,也指定幾棵供養鳥的,鳥就在那邊吃,不是指定的,牠都能夠遵守,牠不傷害,留給我們。這動物懂人情,守法,牠能持戒。我們做了這麼多年,連很多鄉下這些農夫到我們菜園去參觀都生歡喜心,都向我們請教,你們是怎麼種植的,養得這麼好?我們給樹木花草聽佛號、聽經文,我們拿這些供養,它回報的好。實在說我們做得還不夠,我們沒有做宣傳,應當要做,讓許多這些農夫看到之後,不要用化肥,不要用農藥,那什麼?傷害小蟲。你傷害牠,牠回過頭來傷害我們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我們用善意待牠,與牠共存,共存共榮,我們照顧牠,牠也會照顧我們,牠也懂得報恩。應該要普遍去介紹、去推廣。

  大師這裏的一句話講得好,『衆生妄執』,執著不是真的,是一個錯誤的概念,『不了業體從妄而生』。大乘經裏面講得很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這些經文老同學聽得耳熟,也都能念得出,就是沒做到,不能把它用在日常生活裏面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六根對待六塵境界,他常常忘掉,所以它不起作用。我們六根對待六塵境界,順著心的就起貪戀,不順心的就起瞋恚,殊不知,這些經文就在這時候起作用。心才起貪戀,想到經上講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那個貪戀的心就降溫;逆境惡緣,瞋恚的念頭才起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瞋恚就壓下去了,這叫真修行,這叫功夫。用久了,在一切境界裏就變成自然,用清淨心、平等心對待,質直柔和就現前。

  常常想到,我在這個世間,我來幹什麼?我這一生來是提升自己的境界,希望在這一生當中,我們是人身,能夠提升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菩薩身,這就太高明、太殊勝。能不能做到?能,不是不能,問題是肯不肯。肯不肯什麼?肯不肯把世緣放下,不再跟人爭,你們所要的全給你,我都不要,我只要西方極樂世界。西方極樂世界在現前是什麼?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除了六字洪名之外什麼都不要,決定得生。我們自己做,做出來給別人看,別人看到了跟著學。誰能跟著學誰就有緣,佛度有緣人,他看到了他感動。我們無論住在什麼地方,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,不要忘記了,真幹!別人要爭的,名聞利養,我們不要了,那是什麼?那都是六道的事情,搞那個東西脫離不了六道輪回。

  今天實在說,無量法門,除淨土之外,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很難成就。爲什麼?你自己細心去觀察,煩惱你能斷得幹淨嗎?你有本事真的能把它斷掉?上上根人那沒有問題,如果沒有這個能力,念佛好。念佛能不能成就,關鍵就是你能不能把這個世緣放下,把五欲六塵放下。對自己來講,財色名食睡這裏頭決定沒有貪瞋癡慢疑,就放下了;外面境界,色聲香味觸法,要知道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人生在這個世間非常短暫,我來到臺灣是民國叁十八年,我二十叁歲,今年民國九十八年,我八十叁歲,六十年。想到什麼?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,一彈指。當初來的一些朋友,叁分之二都不在了。人生苦短,時間過得這麼快,這最後還有幾年?徹底放下,一個方向,一個目標,求生淨土,親近彌陀,現在的話說,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。什麼人能去?徹底放下的人就能去,有一絲毫貪戀就去不了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理事都非常清楚。由此可知,能不能如願以償就在我們肯不肯幹,肯幹,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漏。

  所以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,『心無暫替』,暫替是什麼?暫時夾雜都不可以,一心一意。『因』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,這是十法界的因,『果』是十法界、是六道、是叁途。只要我們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十法界六道叁途的果報我們就永遠脫離,不但我們不會墮叁途,我們真的會生到極樂世界,一生圓滿菩提。那時候像諸佛如來一樣,應化在十法界,衆生有感,就有能力來應,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七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