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國多普遍?無論是城市、是村莊,大的村莊你都能看到。文昌公、文昌廟也是教因果的。中國用這些方法,這是什麼?藝術的手段。在過去中國的藝術表演、文藝表演跟現在不一樣,現在文藝節目都是以娛樂爲目標,從前不是,從前所有文藝活動都是以教育爲目標。表演的內容是忠孝節義,把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,通過藝術表演的方法讓大家學習。你看古時候的戲劇,中國地方戲劇非常豐富,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戲劇,說唱藝術,你細細去聽聽,看看它的內容。所以它是寓教于樂,它在那裏教化衆生。傳統文化真正受到最嚴重的災害,是八年抗戰。跟日本人打仗之前,中國傳統文化還在,我小時候,十歲以前在農村裏面學的基礎,不是從念書上得來的。抗戰爆發之後,整個社會動亂,天天逃難。我逃難就走了叁年,年歲小,十四、五歲,居住一個地方最長不超過兩個月,就又要走了。叁年走了十個省,沒有交通工具,完全靠走路,走遍江南,也學到很多東西,那是學校課本裏頭學不到的。

  勝利之後,中國傳統的家沒有了,大家庭沒有了。我小時候還看到大家庭,我們自己這個家衰了、沒落了,但是親戚朋友那種大家庭還有的在。我們到親戚朋友那裏住個幾個月,了解大家庭的狀況,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個概念。現在人,年輕人,跟他講這個,他沒有概念,他很難理解。所以家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面,對于整個社會的安定和平做出很大的貢獻,那個家太好了。大家庭,人數少的也有上百人,普通一般家庭大概叁百人左右,家族人丁興旺的有七、八百人,這麼大的一個家庭,那是社會。所以他有家道、他有家規,像《弟子規》是家規,家規裏面的共同科目,他還有他自己家裏面特殊的,爲什麼?每個人家庭經營事業不相同,所以有些單獨的條規。這是共同的,無論是哪個家庭、無論是哪個人都必須遵守,一百一十叁樁事情,《弟子規》裏講的,這是家規。它有家學,家學是私塾;有家業,家庭經營的事業。從小,小孩一出生就要教,養成一個好的德行。人生下來,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,目標是什麼?傳承家道、榮宗耀祖,爲家庭,他不是爲自己。爲家庭,所以他的心量就比較大,爲這個大家庭;再擴大,爲家族,那就更大;再一擴展,爲社會、爲國家、爲人類,他慢慢擴張出去。從小教,人人都是好人,將來在社會上,事事都是好事,社會怎麼不安定?沒有壞人,沒有不好的事情。

  所以我常常感歎著說,在中國古代,社會上各行各業,哪個行業最輕松、最自在?給諸位說做官的,做官的人最輕松最自在,爲什麼?他沒有案子辦。社會上沒有壞人、沒有壞事,他沒有案子辦,一個月能夠遇到二、叁個案件就很多了。哪像現在,現在還得了!前幾天我跟我們司法院長又見面,他告訴我們,臺灣每天法院裏收到的狀紙、訴訟案件,平均一年叁百五十多萬件,平均每天有一萬件,辦不完的案子。這說明什麼?社會動亂,人心不安。在從前,從前沒有案件,從小小孩在家庭裏面就被管好,就教好了。我們中國古德教導我們,餓死不做賊,絕不去偷人的東西,屈死,受冤枉、委屈,不告狀,這是古時候一般祖宗教後人,受一點委屈算什麼?不告狀。我也是從小受過這個教育,所以出家,連道場有人他想要,要就給他,絕不告狀。你喜歡要我就給你,我命裏要是有,我離開這個道場,還會有道場有地方住;命裏沒有,我這道場住不成,沒法子住下去。所以別人要我就讓,還愈讓愈殊勝,不可思議。每次遇到這些事情,我自己心裏明白,就是一次的提升,境界提升,我們環境也提升,所以不要怕。我能夠做得這麼自在,老師教的,章嘉大師教的。初學佛的時候,那時候沒出家,他老人家告訴我,真正爲正法久住,爲弘法利生,你的一生佛菩薩給你安排,你自己不要操一點心。我聽了很舒服,自己不要操心,佛菩薩照顧。所以一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,沒有爲自己操過一點心,爲什麼?佛菩薩照顧;我自己要操心,佛菩薩就不照顧。老師教我,他勸我出家,教我要跟釋迦牟尼佛學,所以他教我讀《釋迦譜》、讀《釋迦方志》。那時候世面上沒這些書,去找《大藏經》裏面抄,我記得我還抄了十幾部經書。對釋迦牟尼佛認識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榜樣,向他學習,這就對了。我們從小就老實,對老師的話如同聖旨一樣,一定是依教奉行,所以老師也真教,我們也就真學。

  所以無論在家、出家,一定要重視守規矩,從哪裏學起?從《弟子規》學起,從《感應篇》學起。《弟子規》是做人基本的規矩,但是如果沒有深信因果,這些規矩可能會流于形式。表面上做出個樣子,真正名利現前、利害現前,人心就變了,你就把持不住,深信因果才能把持。深信因果,再大的名聞利養現前不動心,爲什麼?知道我命裏沒有,這個福報現前就不是好事。命裏沒有這個福報你要得到,得到之後,不是生病就是災難來了,不是好事;命裏沒有這個地位,今天這個地位你得到了,也是不是災難現前就是你得病。所以我們自己要相信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對于世間名聞利養沒有一絲毫的貪心。縱然是命裏有的,我們還保持清廉的生活、節儉的生活,有福報,福報讓大家共享,這個好,福報不要自己享。世間有許多苦難衆生,他們吃不飽、穿不暖,沒有房子住,我們有沒有想到?我們有一點福報的時候,我們把它省下來,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,這是好事情。所以世尊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,一生沒有道場,住在哪裏?樹下一宿,吃飯到外面托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走的時候是在樹林裏面,不是在房子裏面,這是給我們做榜樣,做樣子。他是王子出身,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,名聞利養、榮華富貴舍得幹幹淨淨,得大自在,得大福報。那個大福報是什麼?是身心健康,這多麼快樂!年輕人不知道,中年以上就曉得,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。你有財富、你有地位,不見得身心快樂,健康才是真正幸福。所以真學佛,起心動念老師教我,就這兩樁事情,正法久住,弘法利生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爲這兩樁事情。對自己來說,不斷提升自己,提升自己的靈性,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,絕不是提升自己的名聞利養,你搞那個就錯了,完全錯了。

  五戒十善要做得好,一定要有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、《了凡四訓》的基礎。我們想想,近代佛門裏面的大德,大家推崇的印光大師,他老人家教導我們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這是他對廣大群衆的四句教誨。敦倫是什麼意思?首先把你家庭關系處好,家和萬事興。所以佛法第一句教你孝養父母,那就是敦倫盡分,把你自己本分事情做好。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本分事情,而且本分事情很多,不是單純。譬如在家裏,你對于你的父母,我是兒女,兒女的本分是孝順;你長大了、結婚了,生兒育女,你的身分是父母,做父母有做父母的本分,父慈子孝;你在兄弟姐妹當中,你是老大,兄長的身分,兄友弟恭,大的友愛小的,小的要尊重大的。先把自己的家庭本分搞好,叫敦倫。在學校念書,你是學生,有學生的本分。學業完成,到社會上工作,你上頭有領導,領導是君,你是臣;你要是做一個小單位的主管,你也是君,底下接受你領導的是臣。君怎麼樣?君要仁,你要能夠愛護你的部屬,你要做君、做親、做師。你做別人的下屬你要盡忠,要很認真負責,把領導交代你的工作要做好。由此可知,本分在哪個崗位,你要遵守這個崗位的本分。

  我們出家,出家的本分是什麼?釋迦牟尼佛爲我們示現的,我們修養道德,爲社會大衆做好樣子。講經教學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業,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所示現的,用現在的話來說,他是什麼身分?職業老師。你看叁十歲他大徹大悟,就開始教學,七十九歲圓寂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一天沒有休息。一個人也教,兩個人也教,幾百、幾千人也教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學生來自四面八方,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,他老人家有教無類,只要來學,拜他做老師跟他學習,他都歡歡喜喜,熱心教導,不收學費。所以他是個義務老師,用現在的話說,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,這是現代的名詞。他本人的身分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,不收學費。我們得認清世尊的身分,也就是認清楚世尊的本分,一生從事于教學,言教、身教;言是說明,身是做出來樣子給大家看,不是光說,真做到了。所教導的,總而言之一句話,就是十善業,開頭教你這十條,到成佛,是十善業圓滿。

  我們看佛像,特別是彩畫的,佛像有圓光,背有圓光,圓光上面寫了叁個字,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到?這叁個字多半是用梵文寫的,也有用中文寫的,用藏文寫我都看到過,這叁個字的發音叫「唵阿吽」。早年,章嘉大師把這叁個字,大概好像寫有這麼大張的紙,送給我。年代久遠了,我那時記得我把它鑲了個鏡框,放在景美圖書館,不知道現在在不在。我向大師請教,唵阿吽是什麼意思?他跟我講,身口意,就是十善業,唵是身業,阿是口業,吽是意業,十善業道的圓滿就成佛了。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得好,這個十條,是人天法、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根本。所以小乘叁千威儀,大乘菩薩八萬細行,從哪來的?十善業展開來的。在大乘菩薩,十善業一展開,八萬四千細行,應當學。而十善業是在家、出家的根本法,出家是以這個爲根本,在家還是根本,這個東西做好了,所有一切戒律都圓滿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【夫叁歸五戒者。蓋是出苦海之津梁。趣涅槃之根本。作毘尼之漸次。爲七衆之崇基。萬善藉此而生。寔佛法之平地。】

  到這裏是一段。『叁歸五戒』,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,我們爲佛弟子必須要重視。所以叁皈列入早晚課誦,最簡單的早課就是打叁皈依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跟忏雲法師住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