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妄盡,我們對這個經本的題目「妄盡還源」,就像水在江河裏面,那是虛妄的,流到大海,妄盡還源,大海之德統統具足。先流入大海的,後流入大海的,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。所以,今佛如古佛之再來,那就是述而不作。古佛來的時候給大家講經說法,今天這個人成佛了,也給大家講經說法,他講的經跟古佛講的經是一不是二。縱然文字上不一樣,言語不一樣,裏頭的義理完全相同,就是述而不作。對古聖先賢相信,誠信,一點都不懷疑,這個人在佛法裏叫他有善根、有福德,信而好古。換句話說,夫子一生,其實他教學的時間並不長,周遊列國回去才正式開始教學,教了五年。周遊列國回去的時候,孔子六十八歲,他七十叁歲過世的,實際上孔子教學五年。他教得好,教得成功,叁千弟子,五年當中他收的學生叁千人,有成就的七十二個,所謂七十二賢。夫子教學成功,他爲什麼成功?他與性德相應。他教學以身作則,他沒有做到的,他不會教人,凡是他教人的,自己都做到。他教孝,他孝順父母,他真做到;他教敬,他尊敬師長。以身作則才能感化別人,不是只教別人做,自己不做,那是騙人,學生不服。
古聖先賢裏面,大概只有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時間最長,他教了四十九年,叁十歲開始講經教學,七十九歲過世,四十九年。孔子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,釋迦牟尼佛也是。我是在《華嚴經疏鈔》,清涼大師,《四十華嚴》經題裏面,清涼大師寫的,他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講,他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全是古佛所說的,他沒有在古佛經上多加一個字。這還得了!比孔子學習的態度還要嚴謹,是真的嗎?是真的,我相信,我一點都不懷疑。這個境界確實深廣無盡,佛家所說的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。諸佛菩薩沒有創造,沒有發明,無論講古的東西也好,講今的東西也好,全是古佛說過的,你不可能有創意,爲什麼?他達到究竟圓滿,你給他添一點,錯了,你給他減少一點也錯了。像父母生我們的身體,它就是圓滿,你不能加一個,你也不能少一個。兩個耳朵,一個就夠了,何必要兩個?你把它去掉一個,不行,你增加一個也不行,圓滿。所以只要你還源,你就圓滿,沒有還源的時候你不圓滿,還源之後就圓滿了。六道裏頭不圓滿,四聖法界就比六道圓滿;四聖要比諸佛實報莊嚴土,它不圓滿,實報莊嚴土比十法界圓滿;諸佛實報土比常寂光,它不圓滿,你證得常寂光那是究竟圓滿。你到哪裏創新?我們在此地學的,今天學的法身、虛空身都是究竟圓滿的,不是究竟圓滿不能叫法身,不能叫虛空身。法身裏面,可以包括實報莊嚴土,虛空身裏面不包括,虛空身是純粹見性,常寂光。它能現,它能現實報土,它能現十法界,所謂心現識變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法身裏面具足圓滿的性德,聖賢人教給我們五倫、五常、八德是性德,圓滿的性德。
父子有親,我們知道,所以做人,你看《十善業道經》裏面,世尊說得多清楚、多明白,這十善業是人天法、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大根大本,都是從這裏建立的。我們修行從哪裏學起?世尊教韋提希夫人,韋提希夫人是代表我們請法的,夫人見到極樂世界非常歡喜,想往生,問釋迦牟尼佛要怎樣修學才能夠生到極樂世界。世尊還沒有給她講方法,先跟她講基本條件,淨業叁福是基本條件,叁條十一句。這叁條十一句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乃至古今中外所有聖賢教人,都不離開這個原則,你看這個多重要。頭一句話「孝養父母」,第二句話「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你看看這是第一條四句。我們學佛,學佛先學做人,這四句是人天法,你想把人做好,來生還是人,不失人身,你要把這四句做到,你才是個真的人。做得特別好,那你就生天。怎麼做法?這就是五倫五常、四維八德,你得把這個做好。更具體的給你指出來,就是《弟子規》,我們五千年老祖宗的教誨,《感應篇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法的《十善業道經》,就在這四句裏頭。這四句是綱領,展開來是儒釋道的叁個根,我們從這裏建立。爲什麼?這是無漏法身的性德。因爲法身、虛空身非常抽象,我們怎麼學習?我們是個凡夫俗子,業障深重,初聞佛法,我們要很具體的東西才能下手。這個具體決定與法身、虛空身相應,虛空身就是常寂光土,總離不開倫常。
所以,「父子有親」,你的一家人親愛和睦。「夫婦有別」,這個別是不同的任務,夫婦建立一個家庭,家庭裏面有兩樁大事,一個是生活,物質生活,我們一般講賺錢養家,這個事情很現實。在古時候男子負這個責任,所以男主外,外出謀生,養家;女主內,內裏面第一樁大事情,把下一代教好。你說這兩樁事情,哪樁事情重要?把下一代教好重要。所以女子負的責任比男子重,你家下一代、後代能不能出人才完全靠婦女。婦女,你看在中國稱爲太太。太太什麼意思?太太是聖人,太太教出來的兒女都是聖人。這個名詞是從周朝來的,周朝開國叁位夫人,周文王的祖母太姜,教出來的小孩,聖人,泰伯、王季,王季是周文王的父親;周文王的母親太任,王季的夫人太任,周文王自己的妻子太姒,因爲叁代都有個太字,所以以後稱太太。你看他們家的聖人出了多少個?五個聖人。太姜叁個兒子,王季是最小的;太任她生文王,文王的夫人是太姒,生的是武王、周公,中國孔老夫子對于文武周公仰慕到極處,是大聖人。所以後世希望婦女都要學叁太,學太姜,學太任,學太姒,把自己的兒女教育成大聖大賢。這個人家有沒有後代,後代有沒有聖賢出現,完全看他們家的女子。這是夫婦有別,你說婦女的責任多大。出一個聖賢,不僅是你家裏面的榮耀,那還是小事,一個聖賢出來之後,利國利民,對國家民族建大功立大業。由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,古代婦女的地位不是像一般人亂說的重男輕女,我不贊成這個說法;我認爲中國婦女在古時候地位很高,這個家庭有沒有好的後代完全靠你。
「長幼有序」,這是兄弟和睦,兄弟手足。古時候的家庭是大家庭,不是小家庭,五代同堂,六代同堂,不分家的。一個家族,人少的也有二百多人,一般普通家庭大概叁百人左右,人丁興旺的有七、八百人,所以它那個家庭是社會。家庭裏有家道,家道是什麼?倫常是家道。有家規,依照家道的原理原則立規矩,人人都要遵守。我們今天看到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家規,是家規裏面共同遵守的一部分,還有個別的,個別那就不說。我們看中國過去每個族姓有祠堂、有家譜,你的家規都在家譜裏面。有家學,有家業,業是事業,屬于生産的事業,事業擺在最後。道擺在第一,規擺在第二,學擺在第叁,最後是事業,這就是重道德仁義,輕利。這個財跟利是放在最後,家業放在最後。所以世世代代興旺,社會長治久安。家庭之外,那就有領導、被領導,「君臣有義」,君仁臣忠。「朋友有信」,一般人往來最重要的是信實,實實在在、老老實實。這是教我們怎樣去證得法身,要從這裏做起。
五常,常是常道,也就是說,像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喝水吃飯,一天不能少,一餐不能少,這有五個字,「仁義禮智信」,這五個字跟佛法五戒完全相同。仁,不殺生,仁愛;義,不盜,守本分;禮,不淫;智,不飲酒;信,不妄語。跟佛法的五戒完全相同。四維,管仲說的,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」。八德,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。唯有愛好傳統文化,奉行倫常道德,才有幸福美滿的人生;唯有愛好和平,才能給社會、給世界帶來和平。這是我們要想證得究竟果位,要想真的妄盡還源,得從這個地方下手,從這個地方起步。
這些年來,我們提倡《弟子規》,因爲現在社會一般人有誤會,認爲佛法是宗教,道家也是宗教,只要是宗教就必須要排斥。這個觀念值得研究。宗教這兩個字要是用中國字來解釋,它沒有什麼不好。什麼是宗?諸位查查中國的字典,宗什麼意思?宗有叁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,主要的;第二個意思,重要的;第叁個意思,尊崇的。現在我們寫報告,頭一個寫宗旨,宗有什麼不好!教,教是教育、是教學,有什麼不好?宗教兩個字連起來,那就是重要的教育,主要的教學,尊崇的教化,那怎麼不好?這個東西要丟掉那還得了,問題不都出來了嗎?宗教要用中國兩個字來解釋,好!你不能不學,不可不學。我們願意用中國這個解釋來給全世界宗教做個定義。在中國傳統,我們講傳統,傳統就離不開儒釋道,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。這個看法在一千叁、四百年前,唐肅宗的時代,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,諸位說到唐明皇你就想到楊貴妃,就是那個時代的人。肅宗那個時代,我們就看到一塊碑叫「混元叁教九流圖贊」,這塊碑現在還在,在中國大陸少林寺。當中畫了一個圖,畫了一個人像,這個人像從正面看是釋迦牟尼佛,從左面看是孔子,從右面看是老子,把叁個人合成一個。手上拿著一張紙,紙上畫的是什麼?九流,九流是學派。也就是說,這叁家是教育,所以儒釋道叫叁教,它不是宗教,是教育,叁個教學的學派,跟社會上的九流,我們今天講專家學者,是一體,建立起中國傳統文化。
有這種認知的人、明白人,我們今天紮根,叫紮根教育,要紮叁個根。最近這麼多年來,我常常講,儒的根是《弟子規》,道的根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的根是《十善業道》。這叁樣東西文字都不長,《感應篇》跟《弟子規》合起來不超過叁千字;《十善業道經》長一點,我做了個節本,取它重要的經義,我節成的好像只有六百多個字,文字也不多。這叁樣東西我們如果能夠認真的學習,普遍的推廣,那就是家家幸福美滿,社會安定,世界和睦,真能做得到。爲什麼?在佛法裏面講,我們是人天法,人天法這樣的小教就能教我們人天得到滿足。向上提升,那不是每個人的事情,那是少數人。天,天很複雜,不是簡單的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四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