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修心八頌》要義——2006年于上海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繼續努力,只要有一口氣,就不會停下來,這跟城市裏的人比起來,還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別。因此,大家應該把學佛擺在重要的位置,以後的生活需要調整,這樣才有解脫的希望。

  第一頌:

  願我以勝如意寶,饒益他衆之意樂,

  時時刻刻倍珍愛,輪回一切諸有情。

  願我以超勝如意寶的饒益他衆之意樂,時時刻刻珍愛輪回中的一切衆生。

  世間人認爲轎車、別墅、金錢非常難得,實際上,以利益衆生的菩提心對待整個世界、對待所有的衆生,這比如意寶更加珍貴。佛陀在《教王經》中說:“爲了身體,可以舍棄財産;爲了生命,可以舍棄財産和身體;爲了佛法,可以舍棄財産、身體與生命。”當然,以世間的價值觀來看,也許很多人不會理解,但從大乘的角度來講,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利他之心。《入菩薩行論》中也說:甯可失去利養名聞,乃至資身養命之緣,亦可失壞其余善根,但是決不毀損自己的菩提心 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幫助衆生,在這個世間上,財産、身體、生命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別人的菩提心。

  當然,菩提心的價值,有些人不一定知道。佛經中有個公案說:往昔有父子二人擁有一個如意寶,父親天天都保護如意寶,有一天他很困,想睡一會兒,臨睡前對兒子說:“你將如意寶收藏好,千萬不要給任何人。”父親很快就睡著了。這時來了幾個小偷,問這小孩要如意寶,孩子說:“父親交代了,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。”小偷于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,並說:“這個如意寶是一塊石頭,對你也沒有什麼用,糖果卻可以馬上吃,而且價值是很貴的。不如我們交換吧!”小孩就把如意寶交了出去,自己換得一點糖果。

  學佛亦是如此,若把最重要的東西舍棄了,雖然得到一些微利,也沒有多大意義。有些人的轎車被偷了、房屋被沒收了、身體受到一些威脅,他們就覺得好痛苦,心裏面相當著急,而自己的菩提心遭到損害卻無所謂,這是非常愚癡的,猶如剛才那個小孩一樣。

  我們熱愛一切衆生,乃至蚯蚓、螞蟻以上,從佛教的角度來講,這個叫菩提心;從世間的角度而言,則是獻上自己的愛心。這顆心是任何金錢和財物都無法與之相比的,但是很多人非常愚笨,有菩提心不覺得很珍惜,而看見一些老板有幾億,或者自己找到金銀財寶就認爲很難得。實際上最珍貴的是菩提心,我們遇到任何違緣也不能舍棄,這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。

  當然,今天到場的人當中,一部分人我從來沒見過,也許是剛剛皈依的,講大乘不共的利他心,你們不一定能接受。因爲學習佛法就像是上臺階,要一步一步上去,很多人先求人天福報,讓自己賺錢發財、健康平安、家庭和睦、長得漂亮、生活順利等等,但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講,利他心才是非常非常珍貴的,有了利他心,即使你生活不順、財産受損,也不值得特別傷心。

  比如意寶更珍貴的利他心,所緣的對境應該是一切衆生,而不僅僅是人類。現在有些宗教對人類很好,經常搞慈善機構幫助那些受災的人,但看到旁生被殺害時,他們根本不管。這種做法是不對的,叁界衆生都有苦樂的感受,大家一定要幫助所有的衆生。以前不管自己怎麼做的,從現在開始,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不離菩提心,這種願哪怕只生起一刹那,功德也是相當大。這是佛陀親口宣說的,並不是我在這裏胡言亂語,說一些沒有根據的話。今天來了這麼多人,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語言負責,你們都有一定的智慧,在世間很多方面廣聞博學,欺騙你們也沒有必要。

  在所有的佛法當中,最稀有難得的,就是利他的菩提心。大家應該時時刻刻觀察,首先看自己是不是佛教徒?如果是,那是大乘佛教徒,還是小乘佛教徒?假如整天所做的全部是爲了自己,這就是小乘佛教徒;倘若你不僅要自我解脫,還要盡心盡力地幫助一切衆生,幫助的方法雖然多種,最好的就是依靠佛法,有了這一顆心,就是大乘佛教徒。

  第二頌:

  願我交往何人時,視己較衆皆卑下,

  誠心誠意又真摯,尊重他人獻愛心。

  無論在何時何地,接觸什麼樣的人,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低賤,並且誠心誠意地想幫助別人,將愛心奉獻給整個世間。

  我們平時會接觸很多人,在這個過程中,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傲慢心,自己再怎麼了不起,也應當做衆生的奴仆。宗喀巴大師在《事師五十頌釋》贊歎文殊菩薩的頂禮句中說:“雖恒住于無上果位,然做衆生仆。”在叁界中,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,但是他還發願當衆生的奴仆。無垢光尊者在《心性休息》中講過,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識,盡管境界超勝于所有的人,但顯現上仍要隨順衆生 。

  現在的有些人,稍微有一點錢、一點地位、一點才華,就高高在上,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,四威儀也顯出一種傲慢相。這不是真正的佛教徒!印度、藏地、漢地無數的高僧大德,修得越好,就越尊重別人,而不是一開口就說大話,跟誰都不願意接觸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,有些問題需要注意,如果自己認爲修行不錯,就趾高氣揚,怎麼能真正利益衆生呢?

  這裏的有些人發心多年,爲了佛法還是非常辛苦,平時發資料、打電話,或組織放生、印經書,但從來沒有自我宣揚過,只是一心一意、默默無聞地利益衆生。所謂的菩薩,不是表面上宣傳得很成功,而是內心中非常願意幫助別人,在交往的過程中很切合人意。

  人學佛之後還是會有所不同,一旦佛法融入了內心,跟以前相比,自己會判若兩人。以前沒有學佛時很傲慢,跟任何人交往,整天都看別人的過失,但是學了大乘佛法以後,自己的嘴巴會扣一把鎖,有必要時打開一下,沒有必要就把它鎖著,不會亂說。

  有些人特別愛說別人過失,一開口就是這個不好、那個不好,出家人不好、在家人不好,間接說明只有他一個人好,除自己以外,其余的都是壞人。這樣不太好!雖然在末法時代,個別出家人的行爲不太如法,但你在依止他時,首先應該觀察清楚,這樣才不會後悔,即使他某些行爲不如法,也不需要你專門宣傳,這既有損佛教的形象,也有損佛法的形象。

  我們是一個佛教徒,在社會或家庭中應該起表率作用,不然,別人對你的印象和評價都不好。所謂的印象,指內心的一種看法;所謂的評價,則是顯露于語言上的表示。有些佛教徒在社會上的評價相當不錯,在家人當中有,出家人當中也有。有些人覺得自己很不錯,但與他交往還是很麻煩。

  作爲修行人,相續應該像棉花一樣柔軟,即使別人說自己的過失,自己也會寬宏大量,不斤斤計較。仲敦巴尊者曾問阿底峽尊者:“如果有人打我、罵我,我該怎麼辦?”尊者回答:“很好啊!這是償還宿債的難得機會,理應借此精進修持安忍度。”而我們很多人並不是這樣,特別喜歡聽別人贊歎,不願聽到絲毫指責。

  阿底峽尊者的一生,有叁大殊勝竅決:第一是時時刻刻觀自心;第二是用正知正念來對治煩惱;第叁是長期修持菩提心。所以,在修行過程中,應該恒時觀察自心。我們已經皈依了佛門,趨入了大乘佛法,在今後的生活中,千萬不要跟不學佛的人同流合汙,若慢慢跟他們融入一體,這就太可惜了!

  第叁頌:

  願我恒常觀自心,煩惱妄念初生時,

  毀壞自己他衆故,立即強行而斷除。

  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,應當恒常觀察自心,無論是坐車、睡覺、吃飯,都要省察自己有沒有遠離正念,而不是觀察別人的過失。一旦生起了貪心、嗔心、傲慢、嫉妒,就要及時覺察,意識到它們的危害性,用無我空性等方法來加以斷除。

  比如看到別人的行爲不如法,很想發脾氣,當下就要提醒自己:“我是大乘修行人,不能生嗔恨心,稍微緩一下,明天再說吧。”遇到引生貪心的對境時,立刻告訴自己:“我所貪的這些猶如夏天的彩虹,雖然顯得特別美好,然而沒有任何實義。”

  貪心和嗔心不但會害自己,而且會害整個社會。如嗔心特別強的希特勒,發動“二戰”而毀壞了整個世界;貪心特別大的某些領導,因貪汙國家的財産而給無數人帶來痛苦。所以相續中最可怕的,就是貪心和嗔心,當這些煩惱剛萌生時,一定要想方設法立即斷根。

  立即斷根的方法,按照無上大圓滿的竅訣,則是認識煩惱的本性。如果生起了熊熊烈火般強烈的嗔心,那要觀察嗔心從哪裏來?現在住于什麼地方?最後去往何處?是在身體裏面,還是在外面?它的來源、顔色、形狀,分別是什麼……這樣一觀察,嗔心的的確確找不到。當然,有了上師的教言後,剛開始只會說,不能真正行持,但久而久之就會熟練的。

  任何知識都有一個熟練的過程,我們剛開始看到電腦程序,簡直複雜得不得了,但學一段時間後,就會熟能生巧,對其全部了如指掌。對治煩惱也是如此,以前有一位格西,他當在家人時,腰間別著兩叁把刀子,可是敵人卻多如牛毛,天天降伏敵人也忙不過來。後來他放下武器出家,結果連一個敵人也不存在了。所以,心清淨的話,外面的怨敵自然消失。

  現在世間充滿種種誘惑,外境琳琅滿目,好看的、好聽的,什麼都會展現在你面前,我們凡夫人沒有主見,很容易被外境誘惑。故而在這個過程中,要有提醒自己的主動意識,如果沒有這樣,過段時間你可能就墮落了。所以我一直要求大家集中學習,倘若沒有集中學習,很容易在這個群體中掉下去,脫線後再上線,可能有點困難,大家在一起有種互動力,這樣應該會好一點!

  第四頌:

  願我目睹惡劣衆,造罪遭受劇苦時,

  猶如值遇珍寶藏,以難得心愛惜之。

  世間上衆多野蠻的衆生,恒時爲猛烈的煩惱所逼,不斷造作惡業損害他人,從而使自己遭受劇烈的痛苦。有些人生貪心、嗔心、嫉妒心時,沒辦法克製,極其痛苦;有些人前世以煩惱損害衆生,即生感得多病、貧窮等果報,相當痛苦。在這個時候,我們應如同遇到如意寶那樣,以難得之心珍惜眼前的機會,來幫助這些可憐衆生。

  寂天菩薩也講過,假如沒有敵人的存在,那麼對誰修…

《《修心八頌》要義——2006年于上海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