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忍辱?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六波羅蜜多,全部依靠衆生而成就。前段時間,各個小組分資料時,有些人說:“我跟這個人關系不好,不願意呆在那個組裏,把我換一下!”我聽後覺得:“這種人還學什麼大乘佛法?連道友都不願意接觸,在他面前呆五分鍾的忍耐力也沒有,平時見都不想見,還能說自己有菩提心嗎?”有些人真的學得太差了,我直言不諱地告訴你們:倘若沒有跟大家共同學習的忍耐力,恐怕離大乘佛法比較遙遠!
在文革期間,青海有一個老修行人,每當造反派批鬥他時,他就事先發願:“我今天要爲度化一切衆生而修忍辱。”當造反派對他拳打腳踢時,他也不生一絲記恨,安住于無緣當中。批鬥完畢,他便將一切功德回向給以批鬥他的人爲主的一切衆生。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做?別人罵自己一句,一輩子都耿耿于懷,有機會非報仇不可,今生沒有能力,來世也不放過他。這完全是大乘佛教所呵斥的。
我們不管學什麼教派,對衆生要有起碼的尊重,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,可能連外道徒都不如。我在《旅途腳印》中寫過一個修女,不論是世界的哪個角落,印度也好,印尼也好,只要有可憐的衆生、性格不好的人、麻風病等傳染病人,她就去那裏幫助他們。有時候看到她的一些行爲,真的非常感人,我們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大乘佛教徒,但是跟道友關系不太好時,根本不願意接觸,想盡一切辦法逃避,你們有什麼化解不了的仇恨?
以前有些國家之間交戰非常激烈,互相用炮彈來炸,現在的關系也特別融洽,經常友好訪問,他們還沒有學大乘佛法,通過世間的改變就可以睦鄰友好,我們爲什麼不可以呢?有些佛教徒拉幫結派、互不團結,這是那個上師的弟子,那是這個上師的弟子,如果是這邊的放生,那邊的人就不來參加……我聽過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,有時候覺得非常可笑,有時候覺得很傷心,有時候覺得特別奇怪。
由于衆生的根基不同,佛陀開了八萬四千法門,肯定要由不同的上師、不同的傳承傳下來,哪個傳承、哪個國家、哪個民族並不重要,不管是黃種人、白種人,只要有利他心,這個人就非常了不起;無論是南方人、北方人,只要是衆生,我們就要盡心盡力地幫助。
大乘佛法並不是講得非常漂亮,而是要真正去實踐。有了利他的菩提心,即便遇到品行惡劣的衆生,極其粗暴地害你、惡口罵你,也是修安忍的好機會。以前阿底峽尊者出門時,經常帶一個脾氣最壞的弟子,別人問他爲什麼這樣,他說:“我依靠他可以修安忍。”過去的大德把性格不好的人當作最難得的如意寶,可是我們呢,人格好一點的誰都搶,非要拉到自己組裏來。
當然,人格不好的人也不要認爲:“噢,我可能是真正的如意寶,給別人帶來很多利益。”不要這麼想,你並不是那麼了不起的人!這些大乘的基本教義,大家應該搞清楚。
第五頌:
願我于諸以嫉妒,非理誹謗本人者,
虧損失敗自取受,利益勝利奉獻他。
他人出于嫉妒心,無緣無故地非理毀謗我,而我沒有做任何對不起他的事情,這時候應該怎麼對待呢?作者告訴我們一個殊勝的竅訣:“虧損失敗自取受,利益勝利奉獻他。”
對一般人而言,如果自己有錯,別人實事求是地指出來,這個稍微能接受。但若無中生有地非理誹謗,明明你沒有偷東西,別人卻說你是小偷;明明你沒有害過人,別人卻說你是凶手,這簡直難以忍受,非要討回公道不可。然而,發了菩提心的人,應將一切吃虧、失敗由自身取受,所有的勝利、利益奉獻給他人。
不管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有了這樣的菩提心,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無比的安樂。當今社會,到處都是自私自利的人,如果我們能無私地奉獻,那遇到任何一件事情,都不會特別計較了。很多人心胸太狹窄,《六祖壇經》中說“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”,但這些人的心量連芝麻許都沒有,遇到一點點小事就痛苦得不得了,到處造謠毀謗別人。
無論遇到什麼事、什麼人,我們最好是觀清淨心,不要隨便毀謗,否則業力的顯現不可思議,來世的果報會非常可怕。佛經中說,惡口誹謗的人死後直墮地獄,因爲業力現前,舌頭變成廣闊無垠的田地,許多農夫在其上驅牛耕犁,他們腳在踏下去再擡起來的每一步中,都有一種兵器會翻出來,把舌頭割成一塊塊的碎肉……
所以,作爲一個佛教徒,應像噶當派格西所說的那樣,對佛教、對衆生有意義的話,或者跟生活有關不得不說的話,那可以說;但無關緊要的無稽之談,尤其是傷害衆生的語言,一律不要說。
前段時間,一個居士在我面前發願:“以前我脾氣不好、性格不好,常說別人的過失,也常看別人的過失,自己的過失從來不檢討,從現在起我發誓:以後盡量不說任何人的過失,如果說了,立即忏悔。”我當時告訴他:“你真的了不起,真的很偉大!不管你做不做得到,有了這樣的決心,確實非常可嘉。”
學習佛法就是要改變自己的心,如果別人非理誹謗你,你應該把他觀爲自己的父母。博朵瓦格西曾說:“別人誹謗你,是對你最大的恩惠。”所以大乘佛教有種不共的精神,與普通行善是不相同的。很多人認爲,學佛就是做好事,當一個善良的人,不害別人就可以了。其實在這個過程中,還有許許多多的真理,這個我們必須要學好。
世人常說“吃小虧占大便宜”,我們在和別人發生沖突時,虧損和失敗應該由自己取受。按照世間的觀念,兩個人打官司,敗訴的一方會特別難過,甚至夫妻吵架時,雙方也互不相讓,非要對方低頭認錯。但如果發了菩提心,他就會說:“今天算我敗了,你贏了,只要你快樂就好。”這樣的話,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家庭問題,但也是修菩提心的一種標志。
我們平時在生活中,碰到任何爭執時,都要想:“算了,今天算我敗了,他快樂就可以。”盡管這樣做很難,可是發了菩提心的人,必須要這樣做。當串習久了以後,心的力量就會逐漸擴大、成熟,這對以後的修行也非常有幫助。
第六頌:
願我于昔曾利益,深切寄以厚望者,
彼縱非理而陷害,亦視其爲善知識。
往昔我盡心盡力地饒益某人,以人力、財力、物力幫助過他無數次,對他寄予深厚的期望。然而他卻忘恩負義,反而對我非理加害,這時候我應該以牙還牙,還是就此放棄呢?應該就此放棄。
在釋尊的傳記中,也有很多這樣的公案:他救了別人的命,那人卻恩將仇報,後來他就修安忍,並沒有跟那人講理由。我看到有個公司的老板,她用很多錢財培養一個人,後來那人學到一些知識,能力各方面非常不錯,可是他不但不報恩,反而用自己的勢力來加害她。這個老板是發了菩提心的人,她說:“算了,從世間的角度來講,我也有能力害他,但我已經發了大乘菩提心,不管他怎麼害我、我對他怎麼付出,我還是要安忍。”其實,真能做到這一點的話,這就是修心的標志。
可是,很多人缺少這種理念,遇到此種情況時,忍下來有一點困難,因爲自己從小到現在所接受的教育,跟佛教的精神非常沖突。可是作爲大乘修行人,我們應該選擇什麼呢?就是要幫助別人,這一點永遠都不能忘,生生世世也不能舍棄,這就是佛法的精華!
第七頌:
願我直接與間接,利樂敬獻諸慈母,
老母有情諸苦厄,自己默默而承受。
這一頌講了大乘佛法最殊勝的精要。無論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法,應將自己的名聲、財富、恭敬、快樂等一切,奉獻給所有的有緣衆生,而自己默默代受他們的痛苦。
現在人幫助別人,往往是有條件的:別人對我好,我就幫助他、支持他;別人對我不好,我絕對不會那樣做。可是在大乘佛法中,一切衆生都當過自己的母親,佛經中說,有次佛陀外出看見一個人,就對弟子說:“無始以來,他很多次當過我的兒子。”在漫長的輪回生涯中,每個衆生確實當過自己的親人,只不過我們沒有天眼,看不到而已。有些人認爲這是不可能的,其實若能通達佛法,知道整個輪回的流轉狀況,就會知道佛陀所說的都是真實語。
很多人願意照顧今生的父母,但這個範圍太小了,實際上無量衆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。在藏傳佛教中,修行人要通過辯論、教證、理證等,花時間專門學習衆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,並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。既然衆生都當過父母,當父母時對我們極爲慈愛,我們決不能忘恩負義,應將所有的衆生,包括螞蟻、蟑螂,都當作真正的母親來對待。如果你是孝順的孩子,父母在遭受痛苦、危險時,你會置之不顧嗎?當然不會,肯定想全力以赴去救他們。那無始以來所有衆生都當過父母,我們需要怎麼做,應該非常清楚。
爲什麼有些大德的菩提心修得那麼好?因爲他們把衆生都看作父母,而不是口頭上的。現在飛機上和賓館裏的服務員態度特別好,經常到你面前噓寒問暖,親切地問你要吃什麼、要喝什麼,表面上看來特別關心,但這只是她們的工作而已,或許內心對你並不是很尊重。如果見到素昧平生的衆生時,真正發自內心地幫助他,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。
有些佛教徒幫助衆生有幾個條件:一是自己要認識的;二是在生意上或工作上有往來;叁是今天幫助他,以後他有希望會幫我。若具備了其中之一,自己就願意跟他打交道,否則就算是衆生,他也會不聞不問。甚至陌生人多看他一眼,他都非常害怕:“這個人眼神有點不對,他到底要幹什麼?我可不能接近他。”其實,修了大乘菩提心的話,不管看你的眼神是什麼樣,態度是什麼樣,行爲是什麼樣,你都要盡量地接觸他,這樣,才有可能今生中度化他。
利益衆生有直接、間接兩種方式,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:“若有能力直接利益衆生,當然是最好不過的,如果實在沒有能力,自己發願生生世世中直接或間接幫助衆生,也是非常有必要。”每個人應該在上師叁寶面前經常發這個願,發了願以後,這種願力不可思議,即便自己死了,來世也有幫助衆生的機會。
修行好的高僧大…
《《修心八頌》要義——2006年于上海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