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继续努力,只要有一口气,就不会停下来,这跟城市里的人比起来,还是有很大很大的差别。因此,大家应该把学佛摆在重要的位置,以后的生活需要调整,这样才有解脱的希望。
第一颂:
愿我以胜如意宝,饶益他众之意乐,
时时刻刻倍珍爱,轮回一切诸有情。
愿我以超胜如意宝的饶益他众之意乐,时时刻刻珍爱轮回中的一切众生。
世间人认为轿车、别墅、金钱非常难得,实际上,以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对待整个世界、对待所有的众生,这比如意宝更加珍贵。佛陀在《教王经》中说:“为了身体,可以舍弃财产;为了生命,可以舍弃财产和身体;为了佛法,可以舍弃财产、身体与生命。”当然,以世间的价值观来看,也许很多人不会理解,但从大乘的角度来讲,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利他之心。《入菩萨行论》中也说:宁可失去利养名闻,乃至资身养命之缘,亦可失坏其余善根,但是决不毁损自己的菩提心 。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众生,在这个世间上,财产、身体、生命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别人的菩提心。
当然,菩提心的价值,有些人不一定知道。佛经中有个公案说:往昔有父子二人拥有一个如意宝,父亲天天都保护如意宝,有一天他很困,想睡一会儿,临睡前对儿子说:“你将如意宝收藏好,千万不要给任何人。”父亲很快就睡着了。这时来了几个小偷,问这小孩要如意宝,孩子说:“父亲交代了,如意宝不能给任何人。”小偷于是拿了一些糖果给他,并说:“这个如意宝是一块石头,对你也没有什么用,糖果却可以马上吃,而且价值是很贵的。不如我们交换吧!”小孩就把如意宝交了出去,自己换得一点糖果。
学佛亦是如此,若把最重要的东西舍弃了,虽然得到一些微利,也没有多大意义。有些人的轿车被偷了、房屋被没收了、身体受到一些威胁,他们就觉得好痛苦,心里面相当着急,而自己的菩提心遭到损害却无所谓,这是非常愚痴的,犹如刚才那个小孩一样。
我们热爱一切众生,乃至蚯蚓、蚂蚁以上,从佛教的角度来讲,这个叫菩提心;从世间的角度而言,则是献上自己的爱心。这颗心是任何金钱和财物都无法与之相比的,但是很多人非常愚笨,有菩提心不觉得很珍惜,而看见一些老板有几亿,或者自己找到金银财宝就认为很难得。实际上最珍贵的是菩提心,我们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能舍弃,这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。
当然,今天到场的人当中,一部分人我从来没见过,也许是刚刚皈依的,讲大乘不共的利他心,你们不一定能接受。因为学习佛法就像是上台阶,要一步一步上去,很多人先求人天福报,让自己赚钱发财、健康平安、家庭和睦、长得漂亮、生活顺利等等,但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,利他心才是非常非常珍贵的,有了利他心,即使你生活不顺、财产受损,也不值得特别伤心。
比如意宝更珍贵的利他心,所缘的对境应该是一切众生,而不仅仅是人类。现在有些宗教对人类很好,经常搞慈善机构帮助那些受灾的人,但看到旁生被杀害时,他们根本不管。这种做法是不对的,三界众生都有苦乐的感受,大家一定要帮助所有的众生。以前不管自己怎么做的,从现在开始,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,这种愿哪怕只生起一刹那,功德也是相当大。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,并不是我在这里胡言乱语,说一些没有根据的话。今天来了这么多人,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语言负责,你们都有一定的智慧,在世间很多方面广闻博学,欺骗你们也没有必要。
在所有的佛法当中,最稀有难得的,就是利他的菩提心。大家应该时时刻刻观察,首先看自己是不是佛教徒?如果是,那是大乘佛教徒,还是小乘佛教徒?假如整天所做的全部是为了自己,这就是小乘佛教徒;倘若你不仅要自我解脱,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一切众生,帮助的方法虽然多种,最好的就是依靠佛法,有了这一颗心,就是大乘佛教徒。
第二颂:
愿我交往何人时,视己较众皆卑下,
诚心诚意又真挚,尊重他人献爱心。
无论在何时何地,接触什么样的人,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低贱,并且诚心诚意地想帮助别人,将爱心奉献给整个世间。
我们平时会接触很多人,在这个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不能有傲慢心,自己再怎么了不起,也应当做众生的奴仆。宗喀巴大师在《事师五十颂释》赞叹文殊菩萨的顶礼句中说:“虽恒住于无上果位,然做众生仆。”在三界中,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,但是他还发愿当众生的奴仆。无垢光尊者在《心性休息》中讲过,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,尽管境界超胜于所有的人,但显现上仍要随顺众生 。
现在的有些人,稍微有一点钱、一点地位、一点才华,就高高在上,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,四威仪也显出一种傲慢相。这不是真正的佛教徒!印度、藏地、汉地无数的高僧大德,修得越好,就越尊重别人,而不是一开口就说大话,跟谁都不愿意接触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有些问题需要注意,如果自己认为修行不错,就趾高气扬,怎么能真正利益众生呢?
这里的有些人发心多年,为了佛法还是非常辛苦,平时发资料、打电话,或组织放生、印经书,但从来没有自我宣扬过,只是一心一意、默默无闻地利益众生。所谓的菩萨,不是表面上宣传得很成功,而是内心中非常愿意帮助别人,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切合人意。
人学佛之后还是会有所不同,一旦佛法融入了内心,跟以前相比,自己会判若两人。以前没有学佛时很傲慢,跟任何人交往,整天都看别人的过失,但是学了大乘佛法以后,自己的嘴巴会扣一把锁,有必要时打开一下,没有必要就把它锁着,不会乱说。
有些人特别爱说别人过失,一开口就是这个不好、那个不好,出家人不好、在家人不好,间接说明只有他一个人好,除自己以外,其余的都是坏人。这样不太好!虽然在末法时代,个别出家人的行为不太如法,但你在依止他时,首先应该观察清楚,这样才不会后悔,即使他某些行为不如法,也不需要你专门宣传,这既有损佛教的形象,也有损佛法的形象。
我们是一个佛教徒,在社会或家庭中应该起表率作用,不然,别人对你的印象和评价都不好。所谓的印象,指内心的一种看法;所谓的评价,则是显露于语言上的表示。有些佛教徒在社会上的评价相当不错,在家人当中有,出家人当中也有。有些人觉得自己很不错,但与他交往还是很麻烦。
作为修行人,相续应该像棉花一样柔软,即使别人说自己的过失,自己也会宽宏大量,不斤斤计较。仲敦巴尊者曾问阿底峡尊者:“如果有人打我、骂我,我该怎么办?”尊者回答:“很好啊!这是偿还宿债的难得机会,理应借此精进修持安忍度。”而我们很多人并不是这样,特别喜欢听别人赞叹,不愿听到丝毫指责。
阿底峡尊者的一生,有三大殊胜窍决:第一是时时刻刻观自心;第二是用正知正念来对治烦恼;第三是长期修持菩提心。所以,在修行过程中,应该恒时观察自心。我们已经皈依了佛门,趋入了大乘佛法,在今后的生活中,千万不要跟不学佛的人同流合污,若慢慢跟他们融入一体,这就太可惜了!
第三颂:
愿我恒常观自心,烦恼妄念初生时,
毁坏自己他众故,立即强行而断除。
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,应当恒常观察自心,无论是坐车、睡觉、吃饭,都要省察自己有没有远离正念,而不是观察别人的过失。一旦生起了贪心、嗔心、傲慢、嫉妒,就要及时觉察,意识到它们的危害性,用无我空性等方法来加以断除。
比如看到别人的行为不如法,很想发脾气,当下就要提醒自己:“我是大乘修行人,不能生嗔恨心,稍微缓一下,明天再说吧。”遇到引生贪心的对境时,立刻告诉自己:“我所贪的这些犹如夏天的彩虹,虽然显得特别美好,然而没有任何实义。”
贪心和嗔心不但会害自己,而且会害整个社会。如嗔心特别强的希特勒,发动“二战”而毁坏了整个世界;贪心特别大的某些领导,因贪污国家的财产而给无数人带来痛苦。所以相续中最可怕的,就是贪心和嗔心,当这些烦恼刚萌生时,一定要想方设法立即断根。
立即断根的方法,按照无上大圆满的窍诀,则是认识烦恼的本性。如果生起了熊熊烈火般强烈的嗔心,那要观察嗔心从哪里来?现在住于什么地方?最后去往何处?是在身体里面,还是在外面?它的来源、颜色、形状,分别是什么……这样一观察,嗔心的的确确找不到。当然,有了上师的教言后,刚开始只会说,不能真正行持,但久而久之就会熟练的。
任何知识都有一个熟练的过程,我们刚开始看到电脑程序,简直复杂得不得了,但学一段时间后,就会熟能生巧,对其全部了如指掌。对治烦恼也是如此,以前有一位格西,他当在家人时,腰间别着两三把刀子,可是敌人却多如牛毛,天天降伏敌人也忙不过来。后来他放下武器出家,结果连一个敌人也不存在了。所以,心清净的话,外面的怨敌自然消失。
现在世间充满种种诱惑,外境琳琅满目,好看的、好听的,什么都会展现在你面前,我们凡夫人没有主见,很容易被外境诱惑。故而在这个过程中,要有提醒自己的主动意识,如果没有这样,过段时间你可能就堕落了。所以我一直要求大家集中学习,倘若没有集中学习,很容易在这个群体中掉下去,脱线后再上线,可能有点困难,大家在一起有种互动力,这样应该会好一点!
第四颂:
愿我目睹恶劣众,造罪遭受剧苦时,
犹如值遇珍宝藏,以难得心爱惜之。
世间上众多野蛮的众生,恒时为猛烈的烦恼所逼,不断造作恶业损害他人,从而使自己遭受剧烈的痛苦。有些人生贪心、嗔心、嫉妒心时,没办法克制,极其痛苦;有些人前世以烦恼损害众生,即生感得多病、贫穷等果报,相当痛苦。在这个时候,我们应如同遇到如意宝那样,以难得之心珍惜眼前的机会,来帮助这些可怜众生。
寂天菩萨也讲过,假如没有敌人的存在,那么对谁修…
《《修心八颂》要义——2006年于上海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