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忍辱?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六波罗蜜多,全部依靠众生而成就。前段时间,各个小组分资料时,有些人说:“我跟这个人关系不好,不愿意呆在那个组里,把我换一下!”我听后觉得:“这种人还学什么大乘佛法?连道友都不愿意接触,在他面前呆五分钟的忍耐力也没有,平时见都不想见,还能说自己有菩提心吗?”有些人真的学得太差了,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你们:倘若没有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忍耐力,恐怕离大乘佛法比较遥远!
在文革期间,青海有一个老修行人,每当造反派批斗他时,他就事先发愿:“我今天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忍辱。”当造反派对他拳打脚踢时,他也不生一丝记恨,安住于无缘当中。批斗完毕,他便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以批斗他的人为主的一切众生。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?别人骂自己一句,一辈子都耿耿于怀,有机会非报仇不可,今生没有能力,来世也不放过他。这完全是大乘佛教所呵斥的。
我们不管学什么教派,对众生要有起码的尊重,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,可能连外道徒都不如。我在《旅途脚印》中写过一个修女,不论是世界的哪个角落,印度也好,印尼也好,只要有可怜的众生、性格不好的人、麻风病等传染病人,她就去那里帮助他们。有时候看到她的一些行为,真的非常感人,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乘佛教徒,但是跟道友关系不太好时,根本不愿意接触,想尽一切办法逃避,你们有什么化解不了的仇恨?
以前有些国家之间交战非常激烈,互相用炮弹来炸,现在的关系也特别融洽,经常友好访问,他们还没有学大乘佛法,通过世间的改变就可以睦邻友好,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?有些佛教徒拉帮结派、互不团结,这是那个上师的弟子,那是这个上师的弟子,如果是这边的放生,那边的人就不来参加……我听过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,有时候觉得非常可笑,有时候觉得很伤心,有时候觉得特别奇怪。
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,佛陀开了八万四千法门,肯定要由不同的上师、不同的传承传下来,哪个传承、哪个国家、哪个民族并不重要,不管是黄种人、白种人,只要有利他心,这个人就非常了不起;无论是南方人、北方人,只要是众生,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地帮助。
大乘佛法并不是讲得非常漂亮,而是要真正去实践。有了利他的菩提心,即便遇到品行恶劣的众生,极其粗暴地害你、恶口骂你,也是修安忍的好机会。以前阿底峡尊者出门时,经常带一个脾气最坏的弟子,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,他说:“我依靠他可以修安忍。”过去的大德把性格不好的人当作最难得的如意宝,可是我们呢,人格好一点的谁都抢,非要拉到自己组里来。
当然,人格不好的人也不要认为:“噢,我可能是真正的如意宝,给别人带来很多利益。”不要这么想,你并不是那么了不起的人!这些大乘的基本教义,大家应该搞清楚。
第五颂:
愿我于诸以嫉妒,非理诽谤本人者,
亏损失败自取受,利益胜利奉献他。
他人出于嫉妒心,无缘无故地非理毁谤我,而我没有做任何对不起他的事情,这时候应该怎么对待呢?作者告诉我们一个殊胜的窍诀:“亏损失败自取受,利益胜利奉献他。”
对一般人而言,如果自己有错,别人实事求是地指出来,这个稍微能接受。但若无中生有地非理诽谤,明明你没有偷东西,别人却说你是小偷;明明你没有害过人,别人却说你是凶手,这简直难以忍受,非要讨回公道不可。然而,发了菩提心的人,应将一切吃亏、失败由自身取受,所有的胜利、利益奉献给他人。
不管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有了这样的菩提心,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无比的安乐。当今社会,到处都是自私自利的人,如果我们能无私地奉献,那遇到任何一件事情,都不会特别计较了。很多人心胸太狭窄,《六祖坛经》中说“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”,但这些人的心量连芝麻许都没有,遇到一点点小事就痛苦得不得了,到处造谣毁谤别人。
无论遇到什么事、什么人,我们最好是观清净心,不要随便毁谤,否则业力的显现不可思议,来世的果报会非常可怕。佛经中说,恶口诽谤的人死后直堕地狱,因为业力现前,舌头变成广阔无垠的田地,许多农夫在其上驱牛耕犁,他们脚在踏下去再抬起来的每一步中,都有一种兵器会翻出来,把舌头割成一块块的碎肉……
所以,作为一个佛教徒,应像噶当派格西所说的那样,对佛教、对众生有意义的话,或者跟生活有关不得不说的话,那可以说;但无关紧要的无稽之谈,尤其是伤害众生的语言,一律不要说。
前段时间,一个居士在我面前发愿:“以前我脾气不好、性格不好,常说别人的过失,也常看别人的过失,自己的过失从来不检讨,从现在起我发誓:以后尽量不说任何人的过失,如果说了,立即忏悔。”我当时告诉他:“你真的了不起,真的很伟大!不管你做不做得到,有了这样的决心,确实非常可嘉。”
学习佛法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,如果别人非理诽谤你,你应该把他观为自己的父母。博朵瓦格西曾说:“别人诽谤你,是对你最大的恩惠。”所以大乘佛教有种不共的精神,与普通行善是不相同的。很多人认为,学佛就是做好事,当一个善良的人,不害别人就可以了。其实在这个过程中,还有许许多多的真理,这个我们必须要学好。
世人常说“吃小亏占大便宜”,我们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,亏损和失败应该由自己取受。按照世间的观念,两个人打官司,败诉的一方会特别难过,甚至夫妻吵架时,双方也互不相让,非要对方低头认错。但如果发了菩提心,他就会说:“今天算我败了,你赢了,只要你快乐就好。”这样的话,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家庭问题,但也是修菩提心的一种标志。
我们平时在生活中,碰到任何争执时,都要想:“算了,今天算我败了,他快乐就可以。”尽管这样做很难,可是发了菩提心的人,必须要这样做。当串习久了以后,心的力量就会逐渐扩大、成熟,这对以后的修行也非常有帮助。
第六颂:
愿我于昔曾利益,深切寄以厚望者,
彼纵非理而陷害,亦视其为善知识。
往昔我尽心尽力地饶益某人,以人力、财力、物力帮助过他无数次,对他寄予深厚的期望。然而他却忘恩负义,反而对我非理加害,这时候我应该以牙还牙,还是就此放弃呢?应该就此放弃。
在释尊的传记中,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:他救了别人的命,那人却恩将仇报,后来他就修安忍,并没有跟那人讲理由。我看到有个公司的老板,她用很多钱财培养一个人,后来那人学到一些知识,能力各方面非常不错,可是他不但不报恩,反而用自己的势力来加害她。这个老板是发了菩提心的人,她说:“算了,从世间的角度来讲,我也有能力害他,但我已经发了大乘菩提心,不管他怎么害我、我对他怎么付出,我还是要安忍。”其实,真能做到这一点的话,这就是修心的标志。
可是,很多人缺少这种理念,遇到此种情况时,忍下来有一点困难,因为自己从小到现在所接受的教育,跟佛教的精神非常冲突。可是作为大乘修行人,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呢?就是要帮助别人,这一点永远都不能忘,生生世世也不能舍弃,这就是佛法的精华!
第七颂:
愿我直接与间接,利乐敬献诸慈母,
老母有情诸苦厄,自己默默而承受。
这一颂讲了大乘佛法最殊胜的精要。无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法,应将自己的名声、财富、恭敬、快乐等一切,奉献给所有的有缘众生,而自己默默代受他们的痛苦。
现在人帮助别人,往往是有条件的:别人对我好,我就帮助他、支持他;别人对我不好,我绝对不会那样做。可是在大乘佛法中,一切众生都当过自己的母亲,佛经中说,有次佛陀外出看见一个人,就对弟子说:“无始以来,他很多次当过我的儿子。”在漫长的轮回生涯中,每个众生确实当过自己的亲人,只不过我们没有天眼,看不到而已。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,其实若能通达佛法,知道整个轮回的流转状况,就会知道佛陀所说的都是真实语。
很多人愿意照顾今生的父母,但这个范围太小了,实际上无量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。在藏传佛教中,修行人要通过辩论、教证、理证等,花时间专门学习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,并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。既然众生都当过父母,当父母时对我们极为慈爱,我们决不能忘恩负义,应将所有的众生,包括蚂蚁、蟑螂,都当作真正的母亲来对待。如果你是孝顺的孩子,父母在遭受痛苦、危险时,你会置之不顾吗?当然不会,肯定想全力以赴去救他们。那无始以来所有众生都当过父母,我们需要怎么做,应该非常清楚。
为什么有些大德的菩提心修得那么好?因为他们把众生都看作父母,而不是口头上的。现在飞机上和宾馆里的服务员态度特别好,经常到你面前嘘寒问暖,亲切地问你要吃什么、要喝什么,表面上看来特别关心,但这只是她们的工作而已,或许内心对你并不是很尊重。如果见到素昧平生的众生时,真正发自内心地帮助他,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。
有些佛教徒帮助众生有几个条件:一是自己要认识的;二是在生意上或工作上有往来;三是今天帮助他,以后他有希望会帮我。若具备了其中之一,自己就愿意跟他打交道,否则就算是众生,他也会不闻不问。甚至陌生人多看他一眼,他都非常害怕:“这个人眼神有点不对,他到底要干什么?我可不能接近他。”其实,修了大乘菩提心的话,不管看你的眼神是什么样,态度是什么样,行为是什么样,你都要尽量地接触他,这样,才有可能今生中度化他。
利益众生有直接、间接两种方式,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:“若有能力直接利益众生,当然是最好不过的,如果实在没有能力,自己发愿生生世世中直接或间接帮助众生,也是非常有必要。”每个人应该在上师三宝面前经常发这个愿,发了愿以后,这种愿力不可思议,即便自己死了,来世也有帮助众生的机会。
修行好的高僧大…
《《修心八颂》要义——2006年于上海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