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何處理?決定不能有絲毫驕慢之心,總要知道我們做得太少,做得不夠。別人贊歎我好,我不夠好,我差得很遠,跟佛不能比,跟菩薩不能比,跟這些祖師大德我們都比不上,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別人愈贊歎,我們愈害怕,愈要努力,愈要謹慎,天天反省,找自己的毛病。怎麼找法?不難,你每天拿著《弟子規》,拿著《感應篇》,拿著我們淨宗修行的五個科目,叁福,叁福我們才講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頭一條。這頭一條裏面包括了儒釋道的叁個根,你天天讀,天天反省。這叁個根文字不多,要把它訂在一起,不到十頁,很薄的一本小冊子,用這個做標准,這都是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教導我們,這叫經典。所謂經典,它超越了空間、超越時間,叁千年前一般人學習,正確的,叁千年後的今天,我們來學習還是正確的;中國人學習是正確的,外國人學習還是正確的,真理永恒不變。

  淨業叁福第二條,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。你想想看,我們學佛了,我們能對得起佛陀嗎?能對得起菩薩嗎?能對得起我們的祖師大德嗎?這叁條做到沒有?叁皈是什麼?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皈是回歸,依是依靠,我有沒有回頭?我有沒有真的依靠叁寶?佛法僧是什麼意思,總得清楚。佛是覺悟,法是正知正見,僧是清淨不染。我們想想,皈依佛就是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,要依自性覺。叁寶是性德,我要真的天天這樣幹,那就真的是皈依了。覺而不迷,這皈依了,依靠自性覺。沒有這樣做,還是迷惑顛倒?那我們就對不起佛,爲什麼?我們皈依是假的,有名無實,這就是造罪業。法是正知正見,我們現在是邪知邪見,心裏面充滿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癡慢,這哪裏是正知正見?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,依正知正見,這叫皈依法。我們在學經教,經教裏面所講的這些道理、現象、因果,我們統統清楚了,把我們從前錯誤的那個知見放下,我們依著佛在經教裏所講的認真學習,這叫皈依法。佛教我們孝養父母,你做到沒有?佛教我們奉事師長,做到沒有?佛教我們慈心不殺,起心動念是大慈大悲。「殺」,引申的意思,凡是傷害衆生的事情不可以做。不容易!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有沒有傷害別人?要是讓別人感到難受,我們就做錯了。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他是菩薩。這個衆生見到你就討厭,那我看到他,趕快我就躲開,不要讓他煩惱,這都是菩薩行。

  僧,不管他自己修行怎麼樣,這與我們不相幹,我見到這個樣子、這個形相,立刻就要想到「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」。這個僧的相功德很大,時時刻刻他在提醒我,我尊重他。他自己持戒不持戒、修行不修行,那是他的事情,與我毫不相關;我看到他那個相,我就想到我要皈依僧。皈依僧是我從一切染汙回歸,回過頭來,我要依清淨心,這叫皈依僧,這是叁皈依。我們叁皈依要是做到,我們對得起佛,是佛的好學生;叁皈依沒做,我們欺騙佛菩薩,爲什麼?冒充!冒充是佛的皈依弟子,叁皈完全沒做到,所做的統統是相反的,每天所幹的還是迷邪染,哪來的覺正淨?想到這個地方,你不痛哭流涕嗎?「具足衆戒」,五戒有沒有做到?不要說多了。十善有沒有做到?這是最低的限度,你必須要做到的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叫五戒。十戒裏面,也包含這幾件事,但說得多一點,詳細一點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這跟五戒是一樣;那個不妄語它就開了,不妄語、不兩舌,兩舌是挑撥是非,不绮語,绮語是花言巧語,不惡口,惡口是說粗話,人家聽起來很難受;再加上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這一入佛門,老師就告訴我們,我們是不是真做到?

  現在災難這麼多,在佛門裏面講,在宗教裏面講,它的認識跟一般凡夫不一樣。佛門跟宗教裏面講,災難是屬于業報,自作自受,它是果報,果報有因,因是什麼?我們自己做得不好,才遭遇的災難。爲什麼真正一忏悔,幾次痛哭流涕之後,身上病沒有了,好了。很多癌症,劉善人報告裏面講得很多,舉了很多例子,癌症,非常嚴重的癌症,醫生都講他大概頂多只能活到一、二個月,遇到他,他給他一說,他真的一想,想到什麼?對不起家庭,對不起父母,對不起妻子,對不起兒女。這一反悔、一痛心,幾次嘔吐,病就好了,再到醫院去檢查,沒有了。醫生問他,你吃的是什麼藥?誰給你治的?這是劉善人治得高明。我在之前還遇到一個大夫,他是祖傳秘方,也是這些疑難雜症像癌症這些,他治好很多人。他是祖傳的方子,自己在山上采藥,采回來之後把它泡,應該是泡在酒裏面,藥酒,治病的時候是把這個藥塗在身上。這個藥很厲害,把裏面的毒,這裏面的毒把它吸到皮膚的表層,用刮痧的方法來刮,刮出來的時候黏黏的,就把裏面那些病刮出來了。劉大夫是叫你自己吐出來,他那是把它吸著刮出來,一刮之後你就很輕松,裏面這些病毒全部吸出來了。我親自看他做過這個,這也非常高明。道理是一樣的,一個是用藥物吸出來刮掉,一個是你從口裏吐出來,是一個道理。但是吐出來的,我覺得比刮的還高明。所以你得真心認錯,你不認錯,你回不了頭,你要有勇氣,這叫大勇。大勇是什麼?大勇是肯對著大衆承認自己的過失,發露忏悔,改過自新。哪個人沒有過失?要沒有過失,你就成聖人,你不是凡夫。所謂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這就是你不是聖賢,哪有沒過失的!只是你自己不認真去檢討,不肯忏悔,不承認,處處還自以爲是,你的病怎麼能好?

  業障,什麼叫業?起心動念就是業,分別執著那就是障。我們有沒有?六道凡夫個個都有,哪有不造業?念念想著別人,善業,好不好?好。能不能了生死出叁界?不能。爲什麼?因爲你還會執著。這是佛經上講得清楚,只要有執著,六道就出不去,但是你念念都是善業,你在六道裏頭叁善道受報,叁善道是人道、阿修羅道、天道。雖然生在叁善道,叁善道也很容易迷惑,迷惑之後就造業了,他又造惡業,那你福報享完之後,惡業現前,豈不是又要回到叁惡道去嗎?你什麼時候能脫離六道輪回?真想脫離六道輪回,要靠佛法,它真的能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,真能幫助你回歸自性,那就圓滿成佛了。首先你得要認識,認識在佛法裏叫解悟;把業障忏悔盡了,那叫證悟。由此可知,八萬四千行門,就是修行的方法,門是門徑,法是方法,叫法門,也就是忏悔的方法,修行就是忏悔、就是放下,把自己這些習性全部都放下,業障就忏除了,才能幫助自己提升。業障不但是這一生,我也曾經提到,因爲我們從國外得到很多心理醫生治療的信息,就用深度的催眠,我鼓勵一些學佛的同修,信心不足,還有懷疑,可以去找找這些外國心理醫生,接受他們的催眠,讓催眠當中講到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業障。如果你要有這麼多的信息,知道過去世,過去一世、過去二世、過去叁世,五、六世,這生生世世造的些什麼業你都曉得的話,能幫助你忏悔,能幫助你把五髒六腑裏的病毒全部給吐光。

  所以講到修行就離不開忏悔,佛法裏面無論是誦經、拜忏、禮佛,甚至念佛,念完都做一個回向,回向就是屬于忏悔,不能不認真。我們今天最具體的,用《感應篇》,雖然是道教的,在佛門裏面,祖師大德用它來幫助忏悔,很多。特別是明清兩代,讀書人之間盛行「功過格」,佛門也不例外。你看看,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禅師,雲谷禅師送他一本功過格,那個功過格不是佛經上的,就是《感應篇》,裏面的條目就是《感應篇》。用它來幫助你忏悔業障,很有效果。它不是從印度傳來的,是我們中國本土的,我們翻開來是特別親切,一條一條的,回過頭來問自己有沒有犯?這叫真修行。所以我們現前一定要記住,現前特別是什麼?身體不好,毛病很多,年紀輕輕的已經一身病了,唯有真正忏悔,你的病痛可以化解了。徹底忏悔,你的生死可以了了。

  佛法裏修行,可以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修什麼?忏悔而已,所有的法門都可以說之爲忏悔法門。特別要想到孝親尊師,淨業叁福,世尊特別提出這兩條,父母之恩報不盡,老師之恩亦如是,要曉得佛菩薩是老師。你看我們佛弟子,自稱爲弟子,弟子是學生,我們稱釋迦牟尼佛「本師」,本師是什麼?根本的老師,建立佛教在這個世間第一個老師,建立佛教的老師,我們稱本師。所以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,這個關系是屬于倫理,總得要搞清楚,跟一般宗教不一樣,我們跟佛、跟菩薩是師生關系。要是跟菩薩講的,實際上我們跟菩薩是同學的關系,因爲他是佛的學生,我也是佛的學生,他是前屆的學生,我是後來的學生,所以我們跟菩薩是前後同學。菩薩修得不錯,修得很好了,他可以教我,所以我們對菩薩,甚至于對祖師大德,都以老師之禮來奉事,關系搞清楚了。同一個本師,前後不同,關系非常親密。菩薩教我們的,祖師教我們的,就跟世尊教導我們的沒有兩樣,我們得依教奉行。佛在戒律裏面跟我們講到叁聚淨戒,前面跟諸位說過,這個意思就是說,佛雖然住世四十九年,講經說法還是有限,還是很多東西沒有提到,所以指導我們一個總的原則,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,佛沒有說到,要好好的學;對自己有害的,佛沒有說到,你也得要放下,不能說佛沒有說,我就可以放逸了,那錯了。譬如,這是我們一般常常講的,佛戒律裏沒有說抽煙是犯戒,那好了,你就去抽煙了,可是抽煙對身體怎麼?對身體決定有害處,沒有好處,這個就屬于攝善法戒裏面,這不善,你就應該要把它斷絕。第叁種是饒益有情戒,這個事情是對衆生有利益的,對大衆有利益,你一定要做。所以要通權達變,要有善巧。戒律不是死的,它有開遮持犯,在某一種狀況之下靈活的運用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下面第五「隨喜功德」,對治什麼?對治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煩惱,這個煩惱也是很多人都有,嫉妒。我們看別人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