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間性的,兩萬大劫。兩萬大劫之後,阿羅漢會回小向大,經過兩萬大劫時間的培養,心量慢慢拓開,要向大乘菩薩學習。辟支佛是一萬大劫,回小向大。我們在修學的時候,佛的確是以善巧方便幫助我們,我們現在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斷,可不可以學?可以,模仿!不是真學,學著玩玩也可以,當作遊戲,像小朋友一樣,雖然是遊戲,但是也很逼真。所以大乘教裏,佛教初學通常是教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第一願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一願是發菩提心,首先要把心量拓開,你要對所有衆生一視同仁,你不能有分別、不能有執著,普度衆生。這個度,用現在話就是幫助他、協助他。協助什麼?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,爲什麼?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,這個利益是沒有邊際的利益,幫他覺悟。衆生沒飯吃,你送一點食物給他,沒衣服穿,你送幾件衣服,那是小事,雞毛蒜皮的小事,那不是真實利益。爲什麼?解決不了問題,只能解決眼前饑寒的問題,不能解決生死問題。這個生死講得也不是太大,六道輪回的生死問題,解決不了。

  所以佛有種種善巧方便,佛教給我們修叁福、修六和敬、修戒定慧叁學、學菩薩六波羅蜜、修普賢十願,這是略舉簡單的例子。這五個科目是早年我們淨宗學會成立,我們在行門裏面拈出來最重要的五個科目。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願,這是在無量行門裏面拈出五個科目,淨宗同學只要依這五個科目修行,就成就了。可是五個科目提出來有二、叁十年了,真正成就的人還是不多,這原因到底在哪裏?出在什麼地方?爲什麼從前的人幾乎這五個科目人人都具足,不但是淨宗,所有大乘宗派裏面幾乎都具足,沒有聽說困難,所以世世代代各宗各派都有祖師大德出現,唯獨我們這一代沒有,毛病到底出在哪裏?我們不能疏忽。毛病出在紮根教育,基礎教育疏忽了。中國世代有這些賢能出現,沒有別的,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紮根教育,重視胎教,重視學前教育。這個學前教育還不能用現在概念,現在沒法子想象。中國人接受的教育什麼時候開始?最晚最晚是他出生,他生下來,眼睛張開了,他就會看,他就會聽,他什麼都懂,他就在學習,大人在他面前的言行舉止,他已經在模仿,開始在學習。這樁事情在近代,被外國一些心理醫生,他們用催眠術,研究一個人的心理狀況,把他催眠。催眠後問他,你現在回到十歲,十歲那個時候什麼樣子?提出幾個問題問他,他回答。再回去,再回去到五歲、到叁歲、到一歲,再回去,回去你還在胎胞裏面,你還在母親肚子裏面,那時候什麼樣子?他統統能說出來。這就說明,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胎教有道理!他坐胎的狀況,他能講得出來。母親喝一杯冰水,就好像在寒冰地獄,喝一杯熱水,就在八熱地獄,苦不堪言,他說得出來。母親快樂,他也快樂,母親憂愁,他也難過,隨著母親情緒變化,他什麼苦樂都在裏頭受。這是我們從外國心理醫生報告裏面看到的,想到中國講求胎教,大有道理在。

  出生之後,我們現在提倡的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不是給小朋友念的?不是!小朋友哪念《弟子規》?小朋友上學,從哪裏念起?從《叁字經》念起,從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字文》念起,在從前四書,哪有念《弟子規》的?沒聽說這門課程。《弟子規》在哪裏?《弟子規》還在上學之前,《弟子規》是父母、家裏大人把這一百一十叁樁事情統統做到,做給嬰兒看。你讓這個小嬰兒,他出生,一出生眼睛睜開他就在看,大人一舉一動完全合乎《弟子規》的規矩。所以到叁歲這一千天,他不是念,他全做到了,這叫紮根教育,那個根紮得多深。這一上學,老師講倫理,倫理講什麼?講人跟人的關系,孝順父母、尊重師長、友愛兄弟,跟你講人跟人的關系,這關系怎麼相處。好教,非常好教,爲什麼?因爲《弟子規》他已經實踐,他做到了。事上他做到了,他不知道爲什麼這麼做法,所以在這個時候告訴他,爲什麼要孝順父母?爲什麼要尊重師長?讓他慢慢明白。

  我們這一代的人,我們上一代的人,我們再上一代的人,生活在民國戰亂時期,把這個教育疏忽了。小時候我們天天逃難,跟日本人打仗,中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十一歲,好在我前面十年生長在農村,還受一點中國傳統的紮根教育;換句話說,小我五歲的就不行,我弟弟小我六歲,就差很遠,你問他這個,他完全不懂。所以現在學佛爲什麼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,那怎麼辦?只有求補習,以前沒有學,現在補修,可以的。如果發現這個錯誤,我們紮根教育疏忽了,現在回過頭來真正再努力學習紮根教育。這個紮根教育,沒別的,真幹!不難,你真幹的時候,法喜充滿,快樂無比。你就會真正體會到《論語》頭一句孔子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那個悅是快樂,你把你所學的全部落實在生活,那真快樂。佛家講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這一點不假。

  我學佛這麼多年,講經有五十一年,看到一個,非常明顯的一個,有人有,沒有他那麼明顯,胡小林居士,你們有人認識他。他學佛才兩年半,他那種法喜、那種歡喜,一般人沒有享受到。他爲什麼會有成就?聽話。我遇到他也是很偶然的,告訴他一句話,世出世間聖人教誨秘訣就是八個字,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。他問我,學哪個經論?我介紹他《無量壽經》,我說你先把《無量壽經》念叁千遍,落實《弟子規》,他就一門深入。《無量壽經》現在念到一千多遍,他已經法喜充滿,我說你這是剛剛嘗到法味,還需要多少時間?像他這種進度,我說還要叁年。他這一千多部念下來,他心定了,其它的一切經不看也不聽,天天就聽《無量壽經》,我有《無量壽經》的光盤,他每天重複的聽,一遍一遍的聽。《無量壽經》還有很好的批注,黃念祖老居士有《大經解》,還有《無量壽經白話解》,我都介紹給他,他手邊都有,不看,還是看我的光盤,看我的批注,他說他一門深入,絕對不夾雜,我介紹他的他都不看,這個真難得!

  這一部經上,你看其它的經都沒有接觸,但其它一切所有,佛法裏頭、世法裏頭,他都通了,好像什麼問題有人問他,他答得真妙。他問我,這是怎麼回事?我有沒有犯錯誤?我說沒有錯,爲什麼?智慧開了,你心清淨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智慧不是學來的,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。你現在放下一分,自性智慧透一分,你能放下兩分,你就能透兩分,不要以爲這少,這一、二分一生用不盡,你是真正生活在幸福美滿的世界,真正生活在佛法裏面;再換句話說,你生在佛國土,怎麼會一樣?所以願要堅定,不能夠改變。現在在佛法裏面已經嘗到法味,嘗到法味他就不會改變,爲什麼?世出世法裏再沒有找到比這個更快樂的,找不到。可是我們自己要警覺到,決定求生淨土,爲什麼?我們不求生淨土,輪回一關很難過。縱然輪回你能夠超越,十法界也不容易超越,學得很辛苦,時間太長。到極樂世界好,穩當快速,一生決定成就無上道,比一般菩薩在時間上縮短太多了。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,把執著、分別、起心動念統統舍掉,需要多少時間?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,十二劫。我們看十二劫很長,在極樂世界的人看十二劫很短,爲什麼?個個都是無量壽,無量的壽命,那十二劫算什麼。在我們這個世界上,十二劫的時間,這叁大類的煩惱,一種都舍不幹淨。你細細算這個帳,極樂世界能不去嗎?你才曉得這個地方非去不可。什麼時候去?這一生決定要搞成功,要發這個大願,決定要求生淨土。

  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很認真的把這五個課程學好,這五個課程都是建立在儒釋道叁個根的基礎上,沒有這叁個根,你學不到。人家學到的人是什麼?那個根紮得牢。這個根學到之後,他能融會貫通,在日常生活當中,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都能解決,用什麼解決?就用《弟子規》來解決。《弟子規》字字句句無量義,雖然是一百一十叁樁事,你要記住,佛在經上講「十善業道」,十樁事,《弟子規》比起十善業多一百樁事,它一百一十叁樁事,這只有十樁事。但是那個十樁事一展開,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,小乘展開叁千威儀,你看這十條一放大,叁千條;在大乘更不得了,八萬四千條,菩薩八萬四千細行,根本就是十善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一展開,也是八萬四千細行,什麼問題不能解決!這要真智慧,你才能體會到,真智慧才能夠善巧方便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他怎麼不快樂!所以,佛法修學,要不要學很多東西?不要。

  記住,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一部經沒學過,不認識字,沒有聽過經,也沒有學過教,一生當中聽講經大概就是五祖忍和尚半夜叁更在方丈室裏面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我們估計不會超過兩個小時,他就大徹大悟。怎麼悟的?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,他就開悟,這一悟,世出世間一切法他就通了,爲什麼通?本自具足。你看他開悟的時候,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,見性,性是什麼樣子?性是清淨的,性是不生不滅,性是本自具足,性是本無動搖,性能生萬法。他這五句二十個字報告提出來,五祖說好了,衣缽就給他,送他離開道場,他的緣不在這個道場,緣在南方,送他回去。他一生聽經就那麼一次。在回到南方路上,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這個比丘尼也是很有善根的。受持《涅槃經》,《涅槃經》的分量可大了,我們現在在《大藏經》裏面看到兩種版本,一種叁十六卷,一種四十卷。經很長,她每天讀誦受持,但是念得很熟,經的意思並不懂。她在那裏念經,能大師在旁邊聽,聽完之後就跟她講,你念的這個經的意思很好,跟她講意思。這一講,無盡藏比丘尼愈聽愈歡喜,就拿著經本向他請教。他說我不認識字,你不要拿經本給我看。你不認識字,怎麼能講得這麼好?這個與識字不識字、與學無學沒有關系。與什麼有關系?與放下有關系。爲什麼?是你自性裏頭本來有的,是因爲你現在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