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二十八集) 2009/5/12 臺灣高雄 檔名:12-47-2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經文第五頁最後一行:
【施戒忍進及禅定。智慧方便神通等。】
前面我們學到『智慧』,這是菩薩自行化他十波羅蜜,也叫十度。前面六條大乘經上常講所謂六度,這個大家很熟悉的,現在六度後面加上方便、願、力、智,合成十波羅蜜,這是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教導諸菩薩修行的綱領。在《般若經》裏面,世尊常常跟我們講,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,學習的科目就是這十種,或者說六度。十度跟六度的意思實際上沒有差別,講六度,後面方便、願、力、智都屬于般若波羅蜜,它就包括在裏面。講十度是把智慧展開,般若智慧是體,般若是體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是般若的德用,有體有用。大乘法裏面佛又常說,智慧有兩種,一種是實智,真實智慧;一種叫權智,權智就是善巧方便。在十波羅蜜裏面,般若波羅蜜是實智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是權智。另外一個名詞,經上有講的根本智、後得智,根本智就是般若波羅蜜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是屬于後得智。我們再用一個淺顯的話來講,大家就懂,根本智是離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完全沒有了,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,這是根本智,真實智慧。後得智是什麼?後得智就有一點像我們現在所說的知識,這裏面有妄想分別執著。
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教化衆生,豈不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嗎?對的,是沒有兩樣。雖沒有兩樣也確實有兩樣,這兩樣是什麼?覺、迷。凡夫不覺,真有分別執著;菩薩、阿羅漢他們覺悟了,雖然表演的有分別執著,實際上他心裏沒有,這就不一樣。表面上有,像什麼?像舞臺表演一樣,舞臺表演根據什麼?根據劇本。劇本這裏寫讓你笑,到時候你就得笑,讓你哭,到時候就得哭,那不是真的是假的,裝樣子的,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是在舞臺表演。咱們凡夫,凡夫就把表演當真,真有分別、真有執著,不同地方在此地。這一點真正覺悟的人他看得出來,他很清楚;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龍蛇混雜。佛菩薩跟凡夫和光同塵,我們沒有這個智慧看不出來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開悟之後爲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。在中國,諸佛菩薩示現爲祖師大德、爲比丘、爲比丘尼、爲長者居士,做出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。他的身分不暴露,我們不知道!身分一暴露他就走了,他絕不留在世間。在曆朝曆代修行人當中,我們在典籍裏面所看到的,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天臺山國清寺豐幹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的化身,身分暴露他就走了。宋朝,跟嶽飛同時代,宋高宗的時代,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,他是自己宣布,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,說完他就走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如果自己說他是什麼佛、什麼菩薩再來的,說了又不走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
無論是自己宣布,或是別人替他宣布,說了就走。永明延壽菩薩是定光佛說出來,這個故事很長,說出來耽誤時間。當時國王是虔誠的佛教徒,他做了一個無遮大會,就是修供養求福,無遮就是沒有任何條件,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來應供,皇上設宴供養法師。這宴會上首席誰都不願意坐,諸山長老都推辭,都互相推讓,大家都不願意坐。從外面來了一個和尚,看到大家都不願意坐,他就往首席上一坐,這一坐大家就坐定,大家都不認識他,從外面來的。既然是出家人,就是沒有任何條件,所以也就不說話。國王心裏面也不太舒服,因爲他心目當中的長老都沒坐上首席,被外頭來的一個人,來了一個和尚。宴會完了之後,散會了,他就向延壽大師請教,他說我今天設這個無遮大會,有沒有聖賢來應供?永明大師告訴他,有!他說什麼人?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。他說誰?就是那個大耳朵坐在上位的,坐在首席的。這一聽可不得了,定光古佛來應供,趕緊派人去追,這就追到,他在一個山上石洞裏面打坐。身分暴露,知道這是定光古佛化身來,國王就要禮請他。他說了一句話「彌陀饒舌」,就是阿彌陀佛多嘴多事,怎麼把我身分暴露,他就走了,就往生。這些追到的人回去趕緊報告,定光佛走了,他說了一句話「彌陀饒舌」,永明延壽不就是阿彌陀佛嗎?回去報消息去。報消息的時候國王聽到歡喜,原來都不知道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,這是定光佛口裏說出來,那還有錯嗎?趕緊帶著人去拜永明延壽大師。還沒有出門,外頭就有人來報信,報信的人匆匆忙忙,幾乎跟國王碰在一起,國王說:慌慌張張什麼事?永明大師圓寂了。身分一暴露就走了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;暴露身分而不走的,這是假的,絕對不是真的,可不能相信。
所以權智、後得智,就是智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如果智慧要不能落實在日常生活,這智慧有什麼用?那何必要求智慧?所以,文殊菩薩善巧方便,將般若波羅蜜落實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,分別爲方便波羅蜜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便利我們學習。什麼是方便?大乘教裏面說得很好,「善巧方便,自積功德」,這個七是十波羅蜜裏頭第七,第七個是「方便度,善巧方便,自積功德,又濟度一切有情也」。這幾句話是總說什麼叫方便,說得很清楚。大乘教裏面也常常講叁種方便,不離這個宗旨。叁種方便第一個,「進趣果向方便,修諸功德,回向佛果」。這一條很重要,我們學佛,這是修因,爲什麼要修因?總希望得一個果報。每個人志願並不相同,你看看絕大多數的人求什麼?人天福報。能不能求到?肯定能求到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你求成佛都能得到,何況其它的!成佛要跟人天福報相比,沒得比,人天福報那是雞毛蒜皮的小事,無比殊勝的佛果你都能得到,何況人間這小福、小報!可是老師又告訴我,有很多人求,沒有感應,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自己有業障。換句話說,不是沒有感應,你這個感應它當中有障礙,障礙消除掉,感應就現前。什麼是障礙?叫業障,業障就是你造作的一切不善業,這個不善業障礙人天福報。
所以老師教我要忏悔業障,你的障礙沒有了,善因、善行決定感善果。我們看《了凡四訓》,你看了凡先生命裏沒有功名,功名就好比現在講的學位。在古時候舉人、進士這是功名,要去考這個學位,他命裏沒有,他命裏只有秀才。他命裏沒有福報,福報是有一點,很少,做官最高也只能做到一個很小縣分的縣長,而且在很偏僻的地方,孔先生跟他講,在四川一個小縣。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那個時候在做縣長的時候,到五十叁歲趕緊辭職回到家鄉,不要客死在旅途,讓他回家來壽終正寢。雲谷禅師跟他說明願求的道理,他明白了;原來他什麼都沒有求,真的是于人無爭、于世無求。二十多年,每年的生活狀況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同,所以他相信命運,死心塌地。雲谷禅師告訴他,命運從哪來的?是你前生所修的。怎麼修法?十波羅蜜第一個講布施,你前生喜歡用財物幫助苦難的衆生,歡歡喜喜修財布施,你這一生命裏財庫就豐足;你前生沒有,你這一生財庫空空。所謂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前定就是你過去生中修的,這一生是你的果報。
佛家有兩句話說得好,「欲知前世因」,我們要想知道前世我修的是什麼因,「今生受者是」,這一生你所享受的就是,果報!因果是決定相應的。「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」,我們這一生所作所爲、起心動念,這是在因,果報在來生。如果我們的因殊勝,力量很強,這一生也就轉變,善因往好的方面轉,惡的因那就往壞的方面轉,統統在轉。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真正忏悔,斷惡修善。所以他發個願求功名,功名得到了,他考中舉人;過了幾年之後,又考中進士。考中進士之後,官就做大了,還是知縣,但是是大縣分,直接歸皇上管的,寶坻的知縣,那就不一樣了。每年俸祿的收入多了,跟孔先生算的不一樣了。壽命是五十叁歲,五十叁歲那年他也平平安安度過,也沒什麼事情,他活到七十四歲,延壽二十一年。這就是說命運是有,不是沒有,但是不是定數,不是宿命論,是可以改變的。如果我們的心善、行爲善、言語善,你的壽命延長,不求也延長。了凡先生沒求,沒求長壽,他命裏沒有兒女他求兒女,有個好兒子。這個兒子娶了媳婦,好像給他生了七個孫子,所以了凡先生的後代,在老家的後代還是很興旺的。他的後人跟我有過聯系,我很想去看看他們,這真正是善知識的後裔,他依教奉行。
如果我們現前思想、行爲是不善的,我們過去生中修的那點善因,善果也虧損了,打折扣!所以人要真正懂得因緣果報,貪瞋癡慢就沒有了。爲什麼?那是冤枉,我想發財用貪瞋癡的手段,能不能得到?得不到。得到了,是你命裏有的,命裏有的,肯定虧折,你命裏有一個億的財富,用的心行不正當,手段不正當,頂多你得五千萬,覺得很了不起。其實你命裏是一個億,已經虧了一半,你說冤不冤枉?如果你要用善心,再能幫助社會一些苦難衆生,那可能你這一個億會變成兩個億,它提升、增長了。所以我在前一段時期在臺北,我們立法院王院長來看我,就談到如何讓現在人的貪瞋癡能夠收斂一點,能把它化解掉。我聽了之後,我只回答一句話,佛告訴我們「勤修戒定慧」,就息滅貪瞋癡了。這話說得好,真的。可是現在人不肯修戒定慧,那怎麼辦?因果教育。如果他真正把因果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他自然就肯真修。所以我們想起,印光大師一生當中他就提倡因果教育。在我們現前這個環境裏,愈想老和尚真有智慧,真了不起!我們今天整個世界動亂,問題出在哪裏?出在不相信因果、不懂因果,起心動念、造作行爲全都錯了,把自己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報統統虧折,你說多可惜。這一生死了之後,因爲造作種種不善,來生哪裏去?叁途地獄去了,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