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九集

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 (第二十九集)  2009/5/13  臺灣高雄  檔名:12-47-29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經文第五頁最後一行:

  【施戒忍進及禅定。智慧方便神通等。】

  十波羅蜜,這最後叁個字,『方便』之後用『神通等』,我們就曉得願、力、智都是屬于神通。這個名詞意思要很清楚,「神」這個字要用篆字寫,你就會看得很清楚,意思就很明顯。篆字,左面是「示」字,右面是個「申」,合起來的。示用篆字寫是兩畫,兩橫,上面一橫短一點,下面一橫長一點,這是古時候的上字,古時候的上字就是這樣寫法的。下,下就是上面一橫長,下面一橫短,這就是下,這是古字。所以它這是上字。上字下面有叁畫,垂下來的叁畫,這代表垂象,我們中國人講上天垂象,用現在的話就是大自然的現象,就這個意思,示就是大自然的現象。申用篆字來寫,你就很明顯感覺到它是通達,篆字寫的時候,等于叁個關口,當中這一豎通達。叁個關口統統突破,這個意思你就曉得,通達大自然的現象,這個人就叫做神。後面這個「通」就更清楚,就是宇宙萬法、過去現在未來,他都能夠通達沒有障礙,叫神通。所以,神不是我們一般講的神仙,這是一定要搞清楚,神是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諸法實相,能通達的人就是佛菩薩。所以,方便、願、力、智都是智慧的起用,和前面般若智慧,般若就是根本智,後面這四個就是方便智,都是屬于方便波羅蜜,或者是後得智。依根本起作用,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自度度他,完全落實,那就是這四種,這四種就是般若波羅蜜。在六度裏面只講到般若,般若就包含這四種,不另外說出來,統統在般若裏頭。所以十波羅蜜後面這四條就是從般若再展開,它起作用的時候有方便、有願、有力、有智。

  我們前面學到方便,方便也叫善巧方便,大用無方。今天我們看「願」,爲什麼會有方便?願力不可思議,願力在那裏推動,所以方便就無量無邊。我們看底下簡單的解釋,「八,願度,修上求菩提、下化衆生之大願也。」大乘法裏面,願也有叁種,第一個就是「求菩提願」,這個地方寫得很清楚,修上求菩提;第二個是「利樂他願」,利樂他願這裏有,下化衆生,它裏面還包著一個外化有情,「外化願」,這裏面也包含自利利他的大願。從願波羅蜜裏面來說,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願,第一願實在講就是菩提心。我們學佛決定不能疏忽,你爲什麼學佛?爲求菩提。菩提是什麼?這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。覺悟爲什麼這麼重要?覺悟是佛,不覺是凡夫,學佛就是學覺悟。覺悟什麼?對于宇宙、萬法、人生,人生是講自己,宗門裏面常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這不是講別人,講自己。自己是正報,除自己之外都叫做依報。我們在家裏面,父母,在家人有妻子兒女、親戚朋友,那是你依報裏的人事環境。你居住的房屋,你耕種的土地、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這是你依報裏物質的一類。乃至于整個宇宙,都是屬于依報,在佛法裏面講有情跟無情,有情是所有的動物,包括人,這是有情,一個是無情,全屬于依報。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,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正報要是覺悟了,依報也跟著轉,也都覺悟,這很不可思議,只有《華嚴經》上有這個說法。《華嚴經》上講情與無情,情是我們依報裏有情衆生,無情就是我們依報裏的植物、礦物、山河大地、整個宇宙,說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同時圓滿一切種智。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境界,這就是我們一般講,你修行證果成佛,你成佛了。你成佛了,換句話說,大地所有一切衆生全成佛了,那叫佛法界,不是說我成佛,他還沒有成佛,沒這個道理。

  這麼一說,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我們爲什麼沒成佛?這問題提出來了,我們也沒有看到山河大地成佛。其實佛講的話是正確的,我們所看到的、所想到的是錯誤的。佛成佛了,看到整個山河大地所有一切現象真的是成佛了,成佛是什麼?回歸本覺。你看妄盡還源,他還源了,真的還源,所有一切無情衆生也都還源。你要問爲什麼?法爾如是,法是一切法,爾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,而是我們迷了,把這現象看錯了、看扭曲了,沒有見到真相。真正覺悟之後你就看到真相,真相是什麼?自他不二。我們迷的時候,自他是二,千差萬別,我不是你,你不是我。覺悟了,覺悟自他是一,佛經上講生佛不二,生是衆生,這個衆生意思廣,包括有情無情都叫衆生,衆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衆生。一旦覺悟之後,所有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,這很難懂,這真叫歸源。

  這個現象是什麼現象?回歸到宇宙的源起、生命的源起。整個宇宙、生命從哪裏來的?一念不覺,這是一念,都歸在那一念。這一念極其微細的振動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這個振動的微細、時間的短促,我們沒有辦法想象。我們根據他說的,一彈指頃,叁十二億百千念,我們現在人習慣時間用秒做單位,那是幾秒?幾分之一秒,它比秒的時間還短。短到什麼程度?用彌勒菩薩的話,我們把它推算出來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兆,萬萬億叫一個兆,億、十億、百億、千億、萬億、百萬億、千萬億,萬萬億那叫兆。多少兆?一千二百八十兆,這樣快的速度,整個宇宙就在這個速度裏頭出現,同時出現。《楞嚴經》上佛說了兩句話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一出生馬上就滅盡,就在一念裏頭。一念裏面又有生住異滅,又有四個現象,一千二百八十兆再要乘四,成住壞空,所以這個念頭太微細了,彌勒菩薩說「不可執持」,你沒辦法執著。實在講這種速度,我們眼睛見不到,耳朵也聽不到,手也摸不到,心裏也想不到,你心裏才動一個想就不知道多少念頭了。佛知道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就知道,八地叫不動地,那個心清淨到極處,所以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感受得到,現在講感應,他都能感應到。這是自性,一個自性,全是自性變現的,同體,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,同一個體,同一個源起,真正覺悟了。真正覺悟的人,他絕對沒有分別,絕對沒有執著,絕對沒有起心動念。

  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爲我們示現,這是以八相成道,也講經說法,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分別?有!有沒有執著?有!經論裏面講的這些東西,講染淨、講十法界、講善惡、講果報,這不都是在分別執著嗎?所以佛在最後講經一口否定,四十九年一句話沒說,誰要說佛講經,這個人叫謗佛,這講真話。八相成道、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那叫什麼?叫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怎麼恒順法?衆生起心動念,佛菩薩也起心動念,衆生有分別,佛菩薩也有分別,衆生有執著,佛菩薩也有執著,這叫恒順衆生,這叫隨緣。相上完全隨緣,這就是講方便願力智統統隨緣,隨緣裏頭有妙用,妙用是什麼?他如如不動,他覺、他清楚,他知道這全是假的。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實在講他沒有起心動念,他沒有分別執著。他那個分別執著是隨順衆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順衆生的執著而執著,他自己永遠住在大覺裏頭,這個不一樣。這好比什麼?他是在舞臺上表演,逢場作戲,我們是當真,真的有分別執著,所以就苦不堪言。這個執著在佛法有另外一個名詞叫情執,情是迷了,迷了的時候,般若智慧就變成情,情就是識、八識,就變成情識;凡夫覺悟,情識就回歸到般若智慧。情執是煩惱,般若智慧是菩提,所以煩惱即菩提,是一不是二,就是迷悟不相同。佛對芸芸衆生興起教化,目的是叫衆生回頭,妄盡不就還源了嗎?還源就回頭,回歸到自性。這是願裏面第一個目標。

  我們在六道裏面時間長,煩惱習氣太重,今天聽到佛法,用現在人說,佛法爲我們解密,宇宙人生秘密他把它揭穿了,真難得!我們聽到這個微妙法,聽到事實真相,想不想回頭?想,每個人都想。想,行!很簡單,放下就是。大乘教裏面佛常常提醒我們,放下執著,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,恭喜你,你證果了,不大,證個小果,小果是什麼?阿羅漢,辟支佛。這個果報雖然不大,你超越六道輪回,只要你證這個小果,六道輪回就不見了、變了,六道輪回就變成四聖法界,聲聞法界、緣覺法界、菩薩法界、佛法界,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。你看多容易,真的是一念之間。如果你能把分別也放下,我再不分別,不但不執著連分別都沒有,你就生到菩薩法界。菩薩沒有分別,還有分別的習氣,菩薩把分別習氣也放下,他就成佛,十法界裏面的佛。十法界裏面的佛,把分別執著現行習氣統統放下、舍掉了,他還有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叫無明,叫無始無明,他如果能放下,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,他成佛了。這不是十法界的佛,一真法界,《華嚴經》裏面稱爲法身大士,《金剛般若經》裏面講的諸佛如來,法身菩薩、法身佛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還源了,回歸到自性。求菩提可以說圓滿了,雖然圓滿,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幹淨,住在哪裏?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我們也稱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,十法界沒有了,十法界變成一真法界。所以,我們學佛求什麼?求菩提,不是求世間的榮華富貴、名聞利養,不是求這個。求這些東西,找世間一般的學術可以求得到,用不著找佛。佛法裏面求的,了生死出叁界,這是小果阿羅漢,向上提升是求大菩提,這個重要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第二,下化衆生,「他」是一切有情衆生,雖說有情衆生,裏面一定包含無情的衆生,因爲第叁它有個外化。外化可以這麼說法,有情之外,無情,無情是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遍法界虛空界,全包了。在這裏面都起自利利他的大願,你的願大,你成就大,你的願小,成就小。爲什麼有人證阿羅漢,有人證菩薩,有人證佛?願不一樣。小乘根性,證得阿羅漢他就自以爲滿足,不想再向上提升,佛告訴我們,他不想提升是有時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