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所以他也是好人,他幹的也是好事。他從反面來教我,善人從正面來教我,都是好老師,所以什麼樣的境界你都能成就。如果你自己迷了、胡塗了,看到善的,你不願意跟他學,看到惡的你還討厭,還罵他幾句,或者你就跟他學壞了,那叫不善學、不會學。會學的時候,真的是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一點都不錯,一切衆生都是佛菩薩。誰能做到?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做到了,你看他去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,這五十叁位是什麼人?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我們從早起來到晚上睡覺你所接觸到的,那就叫五十叁參。你這一天所看到的,好人,你都學他的好處,壞人,你都反省,忏悔自己的業障,你不就成就了嗎?五十叁參不是善財童子的專利,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前,就是你會不會。會,那你就是善財童子,你這一生圓滿成佛;你要不會,當面錯過,你還是在造業,遇到善人生歡喜心也造業,遇到惡人生厭惡心還是在造業,這個道理不能不懂。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「供養一切諸如來」,你就曉得怎樣修供養,依教修行是真供養。

  『放大光明無有邊』,「光明」是智慧、是慈悲,是一切佛法的總綱領,普照一切衆生。觀世音菩薩現千手千眼,千眼就是放大光明,照見,千手就是大慈悲,伸手去援助,去幫助他。『度脫衆生亦無限』,這些都是說了一個原則,下面這兩句就講得很具體。『施戒忍進及禅定,智慧方便神通等』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波羅蜜,這就講得非常具體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、方便波羅蜜,「等」用「神通」兩個字代表,代表的是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智波羅蜜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菩薩十度。這是菩薩自行化他的十大綱領,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說的,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,它含容周遍。譬如布施,布施裏面就有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方便,其它的九個波羅蜜都在布施裏面;說持戒,布施、忍辱、精進也都在裏頭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它是圓滿的,它是不能夠分離的。以這種方法,爲一切衆生服務。服務是先修自己,感化別人,絕不是要求別人,自己不做,這是不能成就的,別人不會相信的。如果是好東西,你一定先做,你一定先成功,你自己沒有做,介紹給別人,別人不相信,搖頭,這個未必是好東西,好東西一定是你先自己成就。所以諸佛如來度化衆生,是先自己成佛,然後叫你看到,接觸到之後,你感受,你五體投地的、甘心情願的跟他學習。所以他們的教學成功了,原因是什麼?他做到,他然後再說到。我們後人教學,怎麼熱心去教都不成功,不是不熱心,真熱心,不成功,爲什麼?自己不是這個樣子,他懷疑。你熱心對他,他還在旁邊起懷疑:他到底是什麼用意?他是什麼企圖?是不是要害我?他愈想愈訛,愈想愈害怕,他怎麼肯跟你學?所以,世尊、諸佛菩薩給我們做的示範,給我們做的榜樣,用意非常的深,我們要細心體會。

  學習,決定要遵守古聖先賢的一個原則,那是真理,永恒不變,就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」。佛法跟世法不一樣,一門通了,一切都通,所以說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你只選你喜歡的,選你感覺得很容易成就的,那就對了,就契機,不一定要跟著別人學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哪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,都能成佛。我們對于所有法門都要尊敬、都要贊歎,自己學一樣,善財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。他選擇的法門就是念佛修淨土,對于其它法門他也涉獵,廣學多聞,雖涉獵他並不修,還是專修淨土,沒有被其它法門擾亂,這是了不起的功夫。爲什麼?死心塌地修一門是定,廣學多聞是慧,你問我什麼都知道,我沒有不知道的,可是我自己還是堅持我自己的一門,告訴我們這麼一個方法。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,由于交通便捷,信息發達,全世界已經變成真的是一個村,哪一家的事情,有事情我們全都曉得。現在講多元文化,我們在這個世間接觸的面愈來愈廣大,我們對于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信仰,你不能不涉獵,你要跟這些人往來就得要涉獵,除非你不跟他往來。不跟他往來就不需要懂得,要跟他們往來的話,那一定要懂得。一定要懂得,你如果沒有定力,你就會學亂了,就會學雜了,那對你是非常不利。所以你必須要有定力,堅定的定力,你修你自己的本門,然後同時可以學習其它的這些學術,廣學多聞,這樣是便利自行化他。再說得踏實一點,你能夠幫助這個世界化解沖突,促進社會安定和平,這個是必要的。所以,都得要戒定慧才能成就。

  此地說了十度,這個十度還是簡單扼要的提一提,我們總得要舉一反叁,每一條都得要介紹一下。我們先從一般大乘教裏面所講的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首先講布施,十度首先講布施。第一個是「檀那」,這是印度話,「梵語檀那,華言布施」,我們中國把它翻譯過來是布施。布施有兩種,也有大乘教裏說叁種,叁種是法布施裏面開出來的,又開兩種,兩種裏面,法布施也就包括在裏頭,法施、無畏施包括在一起。第一個「財施」,財布施。財布施裏面我們看看,「謂以飲食、衣服、田宅、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,悉能施之」。財物,人生活在世間,資助我們養身的必須具備的,都叫做資身之具,沒有一樣不能布施。這一條意思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。財可以說古今中外,只要是人,哪一個不愛財?可是愛財,我們能不能得到財富?見性的人不需要,爲什麼?自性裏頭有圓滿的財寶,他不需要,他稱性了。像極樂世界、華藏世界,都不需要,太多、太豐富了。可是在六道裏面的衆生就不行,六道衆生完全迷失了,迷失了自性,迷失了自性那就要靠修德你才能得到。所以現在中國人、外國人都講命運,這個不無道理,你命裏有多少財是命裏注定的,你不能不相信。

  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的有叁本書,這叁本書說實在的話都不是佛教的,也可以說它都是佛教,它不是佛經。第一本是《了凡四訓》,你要能把《了凡四訓》念通,你就曉得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一點都不假。了凡先生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,非常高明,孔先生,給他算命算得很准確,他的媽媽就邀請孔先生給了凡算流年,終身的命運。他命裏的壽命,壽是有一定的、有數的,他只有五十叁歲;每一年他財物能收入多少?談收入;他是個讀書人,去考功名,他考到第幾名,他能夠做到什麼樣的一個職位,在流年上給他排得清清楚楚。每年,確實跟那個流年一對,完全相吻合,他的念頭就死掉了,什麼都不想,爲什麼?他想也沒有用。他去拜訪雲谷禅師,雲谷禅師跟他在禅堂裏面,他們坐了叁天叁夜,禅師是有功夫、有定功,了凡先生也坐了叁天叁夜,也不起一個念頭。雲谷禅師佩服得不得了,問他:你修的是什麼功夫?他說一個凡人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念頭是不可能的。了凡先生跟他講老實話:我什麼功夫都沒有,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,想也是妄想,也沒用,不如不想。雲谷禅師哈哈大笑,他說我以爲你是聖賢,原來你還是個凡夫。所以,我稱了凡先生叫標准凡夫,我們都不合標准,標准凡夫他什麼都不想,命裏算定了。你命裏面是誰給你的?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。譬如財富,財富從哪裏來的?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,你修得多,你這一生財庫就很充實,你過去生中財布施修得少,你命中財庫就不多,就這麼回事情。

  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,朱鏡宙老居士第一本送給我的書就是《了凡四訓》。我接觸之後,看了一遍很喜歡,我就連續看了叁十遍,大概是兩個多星期的時間看了叁十多遍,非常感動,痛哭流涕,遍遍都流眼淚。感到怎麼樣?了凡先生的毛病我全具足,他有的我統統都有;了凡先生還有很多長處,想想我自己比不上,我自己還沒有,跟他一比差遠了。這一下知道什麼?知道命運可以改造的,他能改,我也能改。我要學他改造命運,因爲我的命不如他,他的壽命五十叁,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,比他短。他還能做一個小縣的縣令,我命運裏頭沒有官印,也就是再小的主管,一個村長、一個裏長都沒有分,沒有官印,沒有分,只能做人家的下手、幕僚。財庫呢?財庫空空,就是既貧又賤,說個不好聽的話,是什麼命?是個乞丐的命,要飯的命,我相信。過去生中沒修!不能怪人。讀了《了凡四訓》,以後接觸佛法,學佛了,很難得我遇到章嘉大師。章嘉大師告訴我:要修!修布施,我沒有錢,拿什麼布施?老師告訴我,他說:你一毛錢有沒有?我說一毛錢可以,有。一塊錢?一塊錢也還行,再多就沒有法子。他說:你就從一毛、一塊去布施起,你去做,真幹。所以我們就看到寺廟,早年,這都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了,寺廟有人印經,拿個小本子來湊錢,大家來湊點錢去印經書,我就出個一毛兩毛,他都收,多少他都收。放生,我知道我殺業很重,造的罪業很重,一聞佛法之後就吃長素,希望多做放生的事情去贖罪。所以就放生,我也盡心盡力的出個一塊、出個幾毛,確實誠心誠意去做。以後收入慢慢就多了,多了就多做,全心全力去做。再以後,李老師勸導我學講經教,講經教叫什麼?叫法布施,他說這個轉命運就轉得很快。我們在臺中,李老師看到學生面相很薄的,短命的相,沒有福報的相,都勸他們來學講經,說這個修福很快。爲什麼?學講經是法布施,得要用我們的精神,用我們的體力,用精神、用體力這叫內財,內財布施,所以財布施、法布施就都有了。這是老師憐憫這些同學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以後出家,大概也講了不少年,命運慢慢就轉過來。

  四十五歲那年,好像我講經已經講了十幾年,我是叁十叁歲出來講經的,講了十二、叁年,得了一場病。那年在基隆大覺寺講《楞嚴經》,結夏安居,靈源老和尚叫我去講《楞嚴》,講了一個多月,生病了,我自己心裏很明白,壽命到了。我沒有求壽命,壽命到了怎麼樣?准備往生。所以我也不找醫生,我也不吃藥,醫生只能醫病,不能醫命,壽命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