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也就是不健康的果報,他多病,身體弱,他得這種果報。
所以,因果教育重要!因果不是迷信,它是事實。了解這個事實,我過去財布施也少、法布施也少、無畏布施也少,這一生當中貧賤,而且還短命,身體又不好,這是注定的。這個注定不是天神注定的,不是閻王注定的,也不是佛菩薩注定的,什麼注定的?過去生中你的行業注定的,是這麼回事情。這一生當中能不能補救?能。在臺灣這麼多年來,《了凡四訓》流通得很廣,這個小冊子專門講這個道理,而且教人如何補救。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離開臺灣到香港講經,那一次我在香港住了四個月,有兩個月的時間住在九龍界限街「中華佛教圖書館」。這個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創辦的,我到那裏去講經,老法師已經往生了。在這個圖書館裏面,看到很多弘化社出版的經論善書,我們一看就很有緣分,這緣分從哪裏來的?從李老師那裏來的。諸位曉得我在臺灣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,李老師淨土是跟印光大師學的,而弘化社是印光大師創辦的,所以我們看到弘化社就想到祖師爺。翻翻印光大師倡印的這些經論善書,無意當中看到《了凡四訓》、《安士全書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,我特別提出這叁種,因爲我有一個驚奇的發現,他這叁樣書數量印得最多,讓我們感到很訝異。印祖是出家人,是佛門裏面的高僧大德,印送的經論是多,不少,但是每一種的分量並不多,我們在版權頁上去看,一千冊、二千冊、叁千冊,五千冊就很少,所以數量不多,種類是不少。這叁本書我們在版權頁一翻,真的是讓人很難理解,每一版至少也是五千冊,一萬冊、二萬冊、五萬冊,他是這樣印法的。印了多少版?我一看,總是十幾二十版。我把這叁種書概略的統計一下,可能超過叁百萬冊。我心裏就想,印祖他爲什麼對這叁種書印的數量這麼多?想不通。這個疑問老是放在腦子裏。二、叁個星期之後我想明白了,大概是這個社會普遍缺乏這種教育。這什麼教育?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。所以我把這個書就很仔細的看了一遍。在香港講經結束之後,回到臺灣,我就把這幾本書帶回來。帶回來之後我也學印祖,每一種印五萬冊,而且我還講過好幾遍。它真有效!這個效果是從我身上出。
記得初學佛的時候,章嘉大師教我看破、教我放下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從哪裏下手?他告訴我從布施,教我要學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什麼原因?大師知道,看我的面相很薄,也就是說,命裏面沒有財,貧窮,命裏面沒有壽。實在講那個時候我自己也清楚,早年,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,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,我相信。我的相信是憑著直覺,因爲我家裏面叁代都是短命,我的祖父四十五歲過世的,我的伯父(我父親的哥哥)四十五歲過世的,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。那個時候我想,可能有遺傳的關系,所以我學佛就把自己的壽命定在四十五歲,四十五歲以後沒有了。所以要好好用功,遇到淨土法門要念佛求生淨土,不再搞輪回了。章嘉大師知道,所以就教我認真努力的去修。讀了《了凡四訓》,道理明白了,雲谷禅師講得很清楚。所以在物質生活這方面,真的一年比一年好,那是懂得修財布施,財是愈施愈多,才相信這不假,不騙人。法布施,跟李老師學經教,歡喜講給別人聽,給大衆做學習心得報告,一個人我也講,兩個人也講。早年是到老同修家裏面,他家裏叁個人也行,五個人也行,十個、八個、二十個人都行,不間斷的講。愈講對于佛法的理論愈明了、愈透徹,所謂是智慧增長。四十五歲那一年,的確是生了一場病,很嚴重,我自己心裏有數,壽命到了,所以也不看醫生。別人問我爲什麼不看醫生?我說醫生只能醫病,不能醫命,你壽命到了找醫生沒用。所以我也不找醫生,也不吃藥,念佛求生淨土。念了一個月,身體慢慢就複原了。確實這個壽命是念佛轉過來的,當然與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有關系。我在那個時候無畏布施就是用放生,吃素、放生、布施醫藥。自己每個月有多余的錢送給醫院,幫助一些貧困的病人,幫助他們買醫藥。所以你知道修因,果報會轉過來。
六道裏面沒有別的,就是因果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勤修十善業,果報在人天;造作十惡業,果報在叁途,餓鬼、地獄、畜生。這樁事情佛講得清楚、講得透徹。但是六道輪回並不是佛教首創的,不是的,六道輪回是古代婆羅門教所說的。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,婆羅門教就是現在的印度教,起源比佛教,他們自己說至少要早一萬年。佛教到今天,我們中國典籍裏面記載是叁千叁十多年,世界上一般說法是二千五百五十叁年,今年。印度教有一萬多年的曆史,在所有宗教裏頭它排名第一。可是今天世界上公認(大家承認的)它有八千五百年,還是比佛教早五千年。所以六道輪回的說法是婆羅門教說的。它也不是隨便說的,我們知道,古婆羅門教重視修禅定,佛家所講基本的、基礎的禅定是四禅八定,四禅八定是婆羅門他們主修的,佛教也修。四禅八定修成功了,生色界天、生無色界天。可是這個定功修成功了,六道裏面的空間維次全突破了;換句話說,在他們的境界,他只要一入定,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,下面到阿鼻地獄,他就看得很清楚。它叫現量境界,他不是作夢,他不是在那裏研究推測出來的,不是,定中親見的境界。我們佛門講現量境界,我們眼前六根接觸到的這是現量境界,定中所接觸的也是現量境界,它不是比量,比量是推測,是現量境界。所以六道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六道真的是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
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決定不會有惡念,決定不會有惡言,也不會有造惡的行爲。爲什麼?知道那個果報不好。縱然遇到冤親債主,這是免不了的,六道裏面生生世世冤冤相報,報恩報怨、討債還債,這個事情任何一個人都避免不了。別人欺騙我、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能把六道真相搞清楚的人,你看他怎樣來處理這些事情?他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,我們一般人一定生怨恨心,一定報複,這就錯了!他找你的麻煩,他爲什麼不找別人的麻煩?那你就曉得,過去生中你欺負他,你毀謗他,你侮辱他、陷害他,這一生遇到了,他來報複。搞清楚這樁事情,那我們遇到了,完全接受,歡歡喜喜的接受,沒有怨恨、沒有報複,這個帳到這裏就結了,來生是好朋友。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,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。冤是過去生中結的怨,這一生遇到你要知道化解,你不能夠再結怨;再結怨,來生報複得更嚴重,到哪一輩子才能化解?哪一輩子覺悟了,你就知道化解,不再結怨了。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屈辱,自自然然是心平氣和。這個好,爲什麼?這個不但是化解冤業,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了,這講德行。難忍能忍,這叫功夫!難信能信、難學能學、難成能成,這是我們這一生到人間來最重要的一個目標,所謂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來學習的,學什麼?學斷惡修善,學離染,修清淨心,遠離一切染汙,修清淨心,把自己的靈性不斷向上提升。
佛菩薩、我們的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方向目標,那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這樁事情善導大師說得好,善導是唐朝初年的人,他說這個法門「萬修萬人去」,只要你肯學,沒有一個不成功的。而且經論不多,在唐朝那個時候所依據的就是叁經一論,後來祖師大德加了兩樣,分量也不多,所以現在淨土宗主要的經典是五經一論。五經一論都學,好,如果嫌太多,學一種也行。這就是念佛法門,你必須要知道念佛法門的宗旨在哪裏、方向目標在哪裏。它的宗旨就是心淨則佛土淨,我們是用念佛號的方法,持名念佛修清淨心。怎麼修法?特別是境界現前,境界有兩種,一種是物質環境,順境、逆境;一種是人事環境,善緣、惡緣。順境、善緣,好!在這裏頭練什麼?練不起貪戀,不生貪戀,保持著心平氣和。如果是逆境、惡緣,那修什麼?修不起瞋恚,不怨天、不尤人。貪瞋癡從哪裏斷?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所遇到的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把我們貪瞋癡慢疑都斷掉了,好!稍稍能夠斷一點,還不是太多,念佛就能生淨土,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,很容易去。這就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。如果你在這個世間還有壽命,你不斷向上提升,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就愈來愈高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常常講,這個世間帶不去的不要去想它,應當放下;帶得去的,要認真努力去修學。帶得去的是什麼?你的業會帶得去,那我不帶惡業,我帶善業;你的功德能帶得去,福德也能帶得去,我應當斷惡修善,應當累積功德。我們應當是年年往上升,在這裏往上升,將來在極樂世界就是品位步步向上提升。這是帶得走的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那個帶不走。所以要向釋迦牟尼佛看齊,你看佛陀當年在世,帶不走的統統放下,一生過著苦行僧的生活。爲什麼要這麼做法?那是大慈大悲做樣子給我們看,難舍能舍,難行能行,他做了樣子給我們看。我們有這個緣多做好事,多幫助別人,特別是現前的社會,現前社會是個動亂的社會,如果我們能夠幫助這個社會化解沖突,幫助這個社會回複到安定和平,這個功德太大了,這個帶得走的,要認真努力去做。絕對不能貪圖名位,貪圖名位就錯了,你做的這些好事馬上就報掉。你做了好事,人家請你做個什麼主席、做個什麼會長,報掉了,現世報掉了;我們舍棄,不報,那你的這個功德就保全了。
釋迦牟尼佛一生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他出家了,雖然沒有外財,他是內財布施,你看每天不辭辛苦,天天教學,叁十歲開悟,七十九歲圓寂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不辭辛勞,那是內財布施;啓發大衆的智慧,是法布施;他所教導別人的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能夠舍去惡報,都能夠得到好的果報,是屬于無畏布施。這個應當學,愈學愈快樂!我能夠體會到孔夫子《論語》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