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真的。所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自性本具的德相也是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所以叫「圓明」。有沒有來去?沒有來去,只有隱顯,沒有來去,有緣它就現相,沒有緣它不現相。不現相,它存在,不能說它沒有;現相,不能說它有。我們從《華嚴經》上學習,漸漸能體會到,現象我們稱爲法相,所現的現象,能現的是法性,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,分不開。法性,它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,但是它能生法相;法相是物質也是精神,物質跟精神的現象是從法性裏頭變現出來的。怎麼變現的?我們到第二段再來詳細說明。一定要曉得,所謂是性相同源,性相是一體,這叫圓明。大師很慈悲、很難得,又告訴我們:

  【又隨流加染而不垢。】

  『流』是什麼?「流」就是講十法界、六道叁途,我們隨染緣、隨不善的緣,這就好像什麼?增加染汙,愈陷愈深。我們現在的環境裏頭沒有聖賢的教誨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無不是惡,無不是罪,真的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。將來的果報?果報在叁途,得人身可不是那麼容易事情。這種情形對我們自性來講有沒有幹涉?沒有,自性沒有幹涉,自性永遠是不垢不淨。譬如我們這個電視屏幕,屏幕是自性,裏面它現色相,現清淨的畫面、染汙的畫面,很肮髒龌龊的畫面,屏幕有沒有染汙到?沒有染,「隨流加染而不垢」,它沒有染汙上。我們今天這個畫面,現佛菩薩的畫面,現聲聞、緣覺的畫面,這是淨,它有沒有清淨?沒有,也沒有幫助它清淨;我們把它播映出來,畫面播映出來是餓鬼道的畫面、地獄道的畫面,它有沒有染?沒有染,它永遠是清淨的。

  十法界、六道是怎麼回事情?這個我們要知道,我在前面講經也搞了一個道具,這是叁種不同顔色的透明膠紙,我們將黃色的代表妄想,藍色的代表分別,紅色的代表執著,這就是染汙,我們把我們的眼睛代表自性清淨圓明體,外面境界就是能生萬法。現在我們是個什麼狀況?我們很不幸的産生一個錯覺,就是我們有起心動念,有起心動念就是有黃色的;有分別,有藍色的;有執著,有紅色的,像戴上這個眼鏡一樣。對外面東西全都看不見,完全看錯了,這就是什麼?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種情形叫六道凡夫。佛教給我們先把執著放下,執著是紅色的,執著放下,還有什麼?還有妄想、還有分別,這樣就清楚多了,好像我們戴著太陽眼鏡一樣,看外面東西,但是也變了顔色,看不到真相,變了。這是什麼人?這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在這個境界當中,他比我們清楚多了。佛教的是還得把分別放下,藍色是分別,分別放下了。分別放下,這是什麼?這是菩薩,我們就看得很清楚,比阿羅漢、辟支佛高明多了,這是菩薩。佛告訴我們,菩薩還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是妄想,這個再放下,再放下這就成佛了。所以成佛就恢複你本來面目,還源了,叁個放下這叫妄盡,還源了,真正的明心見性,你見到自性清淨圓明體了。

  所以妄想分別是假的。諸佛如來他們的本事,就是在所有現象裏面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是起心動念,他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自性清淨圓明體完全現出來。隨流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在,你隨順它,它染汙,它看不清楚,但是我們的眼睛沒有被染汙,只是隔了這麼一層。對裏面來講,沒有染汙本性;對外面來講,它也沒有染汙法相。所以要曉得,我們的麻煩就是當中隔的這一層,與自性不相幹,與萬法也不相幹,萬法是法相,這要搞清楚。不妨礙自性,也不妨礙法相,換句話說,它完全是虛妄的。我們這個比喻還有個形相,你能看得見,現在這個東西在我們面前,我們看不見,我們也聽不到,我們手也摸不著,它真存在。所以它什麼都不是,它是虛妄的,你要搞清楚,只要你肯放下,效果就出來了。所以你放下執著,紅色放下就是阿羅漢,正覺;再把藍色放下,就是分別放下,你就是正等正覺;最後把黃色,起心動念放下,那你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叁個名詞是佛法修學的叁個階段,我常常把它比喻作像我們學校讀書的叁個學位,阿羅漢是學士學位,菩薩是碩士學位佛,佛陀是博士學位,這都是我們統統具足的,我們本來有的。現在真叫是無緣無故發生這麼一樁事情,很不幸,隨流加染,就是你不覺,與法性、法相毫無幹涉,我們自己可以放心。

  【返流除染而不淨。】

  那是講修行人,現在學佛的,『返』是回頭,我們不隨著流,我們要把染除去,像我們現在這叁個都放下了,我們眼有沒有清淨?沒有,爲什麼?它不能染汙我,它也不能清淨我,對法性如此,對法相亦如此。這樁事情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它産生的障礙,體會得之後,我們對于在染汙的人會不會輕視?不敢輕視,那就是諸佛如來不會輕慢衆生。不但對我們不輕慢,他對于餓鬼、地獄、畜生都非常尊重,爲什麼?他本來是佛,現在雖然是染,他自性沒有染。他那個染是什麼?他染是誤會,以爲是有染,其實沒有,是一種誤會。佛講的話句句是真話,只要你把誤會放下,沒事,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更進一步告訴我們:

  【亦可在聖體而不增。】

  『聖』是什麼?「聖」是諸佛如來,我們自性清淨圓明體有沒有增加幾分光彩?沒有;我們現在,我們的身分墮落在六道輪回裏面,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有沒有減幾分光彩?也沒有。換句話說,六道、叁途、十法界,跟法性與法相沒有幹涉,確實它在境界裏面不增不減,這是真的,這個可不是假的。

  【處凡身而不減。雖有隱顯之殊。而無差別之異。】

  這是講十法界裏面的有情衆生,跟一真法界裏面的諸佛如來,只可以說有『隱顯』的不同,『殊』是不一樣。「隱顯」是講什麼?隱顯是講法性,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我們不知道有這個東西,不曉得,諸佛如來親證性體,這叫明心見性。我們現在這個明沒有了,我們是迷,人家是明,我現在在迷,我迷了心,所以不見性,人家是明心見性,這就是「隱顯之殊」。六道衆生在隱,諸佛菩薩在顯,有沒有差別?沒差別。也就是六祖大師五句話裏面,六道凡夫在哪裏?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是隱;而諸佛如來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他顯。前面說過,在隱不能說沒有,在顯不能說有,沒有差別。下面兩句說得好:

  【煩惱覆之則隱。智慧了之則顯。】

  『智慧』跟『煩惱』是一樁事情,我們的智慧現在變成煩惱,所以隱了,自性清淨圓明體見不到,不能覺察。我們看看諸佛如來,他煩惱盡了,妄盡,煩惱是虛妄的,妄盡,他還源了,他就顯了。所以煩惱要記住,起心是煩惱,動念是煩惱,分別是煩惱,執著是煩惱。智慧是什麼?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「看破、放下」,那是智慧,所以放下是智慧,看破是明了。放下什麼要知道,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起心、放下動念,與我們日常生活不相幹。我們日常生活可以說是一絲毫沒有改變,一樣的享受,一樣的工作,一樣的歡喜,真的歡喜,佛法裏面常講的「菩薩常生歡喜心」、「法喜充滿」,爲什麼?他覺悟了,煩惱放掉,智慧現前,他怎麼不快樂!我們在《論語》第一句話看到孔夫子所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這個話的意思跟大乘教裏面佛所講的是異曲同工。

  我們知道,真正的快樂從哪裏來的?不是有錢,不是有權力,不是有地位,毫不相幹。現在我們細心觀察社會,億萬富翁,現在不是一個億,百億、千億,貴爲帝王,貴爲將相,他快不快樂?不快樂,是富而不樂,貴而不樂。孔夫子在世,晚年他官也丟掉了,他官不大,小官,也沒有錢財,生活是勉強可以能維持,顔回是他學生當中物質條件最差的,箪食瓢飲,你看看孔子、顔回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快樂無比,古人形容爲孔顔之樂。他樂什麼?他樂在煩惱輕、智慧長,他能放得下,他快樂,原來快樂是從放下得來的。我們知道佛最快樂,爲什麼?佛徹底放下,所以佛的快樂就沒有人能夠比。這一段是講宇宙生命的源頭,能生、能現、能變的本體。契入這個境界,世尊用法喜充滿來形容;菩薩在修學過程當中,還沒有契入這個境界,用常生歡喜心。換句話說,你學佛如果不能夠常生歡喜心,你沒得佛法的受用,換句話說,你學習的功夫差很遠。真正契入,他怎麼不快樂!哪有這種道理!

  夫子的兩句話給我們啓示很大,人生快樂從哪裏來的?剛才講,不是權力、不是發財,是從哪來?是從學來的。你看,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,你把你所學的都能夠落實在生活,習就是生活,把它變成習慣,所學的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習慣,那就喜悅,不亦悅乎,悅是喜悅。所以我們曉得,快樂是從學習當中來的,真的快樂,與貧富貴賤不相幹。這種快樂就是現在我們常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,幸福美滿的人生是從學習裏頭得來的。學什麼?在我們這個課程裏面講,學明心見性;在孔子說的,他沒有說得這麼高,他學聖賢之道。聖賢之道是什麼?講得很具體,講得很實在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是聖賢之道。再跟諸位說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從哪來的?我們到第二段裏面就學到了,下一段就學到了,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裏面爆發出來的。這個爆發出現了宇宙,出現了生命,這個生命不是別人,是自己,佛法講依報跟正報,同時出現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物質與精神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出來了。這一出來之後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同時出來。

  這個事情你搞清楚、搞明白,真歡喜!你知道怎樣過幸福美滿的一生,你知道在境界裏頭如何提升自己。現在這一生,像顔回過的是貧窮的一生,他快樂,他雖然貧窮,沒有地位,也沒有財富,他快樂,爲什麼?他知道因果,那個人爲什麼做官,那個人爲什麼發財,我爲什麼沒有,這有前因後果,知道就很自在,不怨天不尤人。這樁事情,儒沒有講得那麼清楚,但是佛講清楚了。你在六道裏頭,你這一生能夠親近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