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,關心什麼?希望我能發財、我能升官、我能夠聰明、我能健康長壽,不就學這個嗎?了凡先生那本書就管用,《安士全書》幫上忙了,《太上感應篇》完全講因果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回過頭來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一點都不假。我們要想脫離貧困、脫離愚癡、脫離疾病,只要你真正懂得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,就能改變,而且改變得很快。

  我把這個道理想通了,我從香港回來之後,我也學印光法師,我就把這叁種書一樣帶一本回來,在臺灣印了十幾萬冊,一樣印五萬冊,就印到十五萬冊,在臺灣流通。我記得我還講過幾遍,確實是改造命運。如果大家都是好好的學的話,那臺灣不是今天這個樣子,臺灣肯定是古人所講的和諧家邦,禮義之邦。真的是我們想象當中的安和樂利,平安的世界、和睦的世界,真正是幸福快樂的人生,這個東西能做到。所以他就是講的斷惡修善,老和尚把標准降得這麼低,降到最低,斷惡修善就能夠離苦得樂。這是我們天天希求的,不是求不到,你不懂道理、不懂方法,你求不到。如果是想一些不正當的方法,怎麼樣去欺騙別人,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,以爲這樣可以發財,那就錯了,這是違背因果定律的。損人要知道決定不利己,怎樣才是利己?利人才真正利自己,處處想到幫助別人,所以佛教我們施舍,施舍是愈施愈多。臺灣這些年來,在整個世界上來看很難得,臺灣人學佛的多、念佛的多,臺灣人修布施的人多,歡喜布施。所以我常講臺灣沒有大災難,縱然有些不如法的事情,畢竟好人不少,這些好人都在做善事,都在修德,能彌補一些過失。佛法教學,教人離苦得樂這是初步,這不是目標,這是第一個階段,非常有必要,也不能夠疏忽,從這個地方再向上提升,那就是破迷開悟。印光大師這叁本書,包括我們最近提倡的《弟子規》,是人天法,你認真修學不失人身,而且在人天裏面是得樂的,不是來受苦的,因爲是善法成就的。

  這是說明印祖的教誨,我們發現了,我們想通了,極力在社會上提倡,收到的效果非常殊勝。學習了凡先生、學習俞淨意先生,所收到的果報不亞于他們兩個人,我在臺灣見到不少,這就說明它真有效,它不是迷信,業因果報是真的。佛法講到最高的是明心見性,這是根性很利,眼光遠大,沒有把眼前看在心裏,他看得很遠,我要得究竟的果報。譬如像學袁了凡、學俞淨意,能不能脫離六道輪回?這是不能,出不了六道。出不了六道,那不是我要的,我們要的是永遠脫離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叫苦海,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,我們不要跟苦海裏頭這些人去競爭,不要參與他的隊伍,我們回頭。現在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六道怎麼形成的?執著形成的,也就是大乘教裏常常講的見思煩惱所造成的。真如在煩惱中,真如就是自性、就是本性,我們中國古人有說,但是說得不太清楚,模模糊糊的。譬如《叁字經》一開頭就講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個善就是真如。但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學者他不是這樣講法,很多人把這個善看作善惡的善,我相信看作善惡的善不是聖賢人的本意,他的層次一定比這個更高。那個善是什麼善?善叫圓滿,沒有絲毫欠缺,這叫真善。善惡是相對的,相對的就不善,佛家講善惡的善,善跟惡,六道裏頭才有善惡,四聖法界裏面就沒有善惡。爲什麼?對立沒有了,就是相對的沒有了,不但善惡沒有了,真妄也沒有了,生死涅槃也沒有了,凡是相對的都沒有了。爲什麼?他沒有分別,有分別才有相對,分別沒有哪來的相對?所以我覺得《叁字經》上頭一句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不是相對的,它是代表圓滿。至于孟子講性善,荀子講性惡,那是善惡的善。所以孟夫子、荀夫子是賢人,孔子是聖人,聖人跟賢人的見解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,這個道理我們要曉得。

  《叁字經》上這個本性本善,這個善可以說,我們用大乘佛法去體驗它,就是清淨圓明體,這是真善。煩惱迷了,清淨、圓、明這叁樁事情就變形,就變成煩惱。清淨變成染汙;圓變成欠缺,不圓了,不圓滿;明,明變成無明。清淨圓明是本性本善,一迷之後就變成不善,你就煩惱了。染汙是煩惱,染汙是佛家講著相,我們能不著嗎?什麼叫著相?看到之後你就記在心上,就著相了。眼見、耳聞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落相,落在阿賴耶識裏頭。就好像我們照相一樣,一照,底片上就落相,這叫著相,那叫煩惱。覺悟的人,覺悟的人他也照,他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的,他不著相。所以大乘教裏佛教導我們用心如鏡,我們用心像鏡子一樣,多快樂!無論什麼境界相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,心地一塵不染,不落印象,這就是佛,這就是菩薩,這就是佛教導我們的,永遠不會變。我們凡夫很糟糕,什麼相都落在裏頭,所以像照相機的底版,一塌糊塗。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不是教我們不看,不是教我們不聽,可以看、可以聽,不要著相;就是你不要起分別心,不要起執著心,離開分別執著就是不著相。不著相,真如就現前,真實的智慧現前。

  這就說明真如在煩惱中,我們還是拿電視屏幕跟色相來做比喻。我們今天看電視,真妄融合在一起,屏幕是真如,裏面的色相就是煩惱,這就叫如來藏。因爲我們只看到色相,把屏幕疏忽了,忘掉屏幕。如果你要是覺悟了,迷了的時候你不知道,你看電視你就是看裏面的色相。覺悟的人他很清楚,屏幕是屏幕,色相是色相,色相是無常的,剎那剎那在變,屏幕是如如不動的。屏幕是什麼?屏幕是真如,色相是煩惱,煩惱跟真如是兩樁事,不是一樁事情。這是覺悟的人他明了,他不受煩惱的幹擾。可是不覺的人他受色相的幹擾,把這些色相完全落到心裏,我們講落了印象。跟著電視裏面去學,他是個好樣子,你學好,他是個壞樣子,你也就學壞了。佛菩薩呢?佛菩薩永遠盯著屏幕,裏面再大的變化,他心是如如不動的,這就很了不起。守住自性,不被外面境界動搖,那叫什麼?那叫法身。

  你看「真如出煩惱」,就是不受煩惱的幹擾,這就是法身。法身是什麼?法身就是色相,這個意思深,諸位要細心體會。覺悟了,森羅萬象是法身,迷了,這個東西叫煩惱。迷的時候叫六塵,塵是什麼?染汙,取這個意思,染汙不就是煩惱了嗎?清淨心沒有了;覺悟的時候他不染,染而不染,確實不染。說染是假的,說不染是真的,但是真的我們現在不知道,我們以爲染了。這個道理在最近幾年《華嚴經》上常常講到,講個十遍、二十遍,甚至于一百遍、二百遍,不多,爲什麼?你沒有入境界,你在這個世間見色聞聲還是被染汙。佛慈悲,佛可以給你講一千遍,可以給你講一萬遍,一直到你哪一天真的省悟過來,佛不講了。所以佛的教學我們不能不佩服,孔老夫子教學不行,孔老夫子教學不會超過叁遍,叁遍你還不懂,算了,你太笨,不教你了。可是佛不是如此,佛可以教你叁千遍,可以教你叁萬遍,永遠不怕麻煩,這是佛的慈悲。不是像《論語》上講的,「舉一隅而不以叁隅反」,夫子就不教了,你這個人沒有悟性。佛菩薩不是這樣的,真的是大慈大悲,無盡的慈悲。

  我們從前面開端這幾句話就明了,如來藏實際上就是現實的境界。大,講宇宙,小,講自己個人,這是佛法裏面講依正莊嚴。依正莊嚴一定要搞得清楚,依是環境,環境裏面,人也是環境,我們講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都叫依報。正報,正報只有自己一個,自己是正報,別的人是我的依報。如果是他,他是正報,我跟他,他看我也是依報。這就是末後的「主伴圓融」,重重無盡,是這麼一個現象現前,完全在覺與迷。覺悟了,你就知道整個宇宙是自己的法身,你說這關系多密切,我們在這裏面起分別,你我他,錯了。佛菩薩不分別,迷的人有分別,覺悟的人沒分別,覺悟的人他有「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」。你看同體,一體,同一個清淨圓明體。

  釋迦牟尼佛開悟了,把這樁事情說清楚、說明白,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他開悟,說出明心見性的樣子。這部經太大,我們今天看到的經本是略本,不是全本,全本,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的藏書裏面看到了,多大分量?他告訴我們,「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。這是用我們的話來說,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,是這個意思。是真的嗎?真的。怎麼知道是真的?那就是整個宇宙,我們佛法術語裏面講遍法界虛空界,哪有邊際,哪有數量!廣說是大方廣佛華嚴,實在講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。我們不知道這個真相,真相,這個環境是一體,跟自己永遠不能夠分開的。在中國,六祖惠能大師也開悟了,他開悟的時候也把開悟的現象說出來,他說了二十個字,釋迦牟尼佛說的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兩個人說的是一樁事情;換句話說,能大師是把一部《華嚴經》濃縮成二十個字,釋迦牟尼佛是把這二十個字展開來說就是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》,不增不減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從理上講,惠能大師前面的四句十六個字是講的體,後面一句四個字是講的用。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他說「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」,這是說自性的體。後頭一句講它作用,「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,就是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象是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。

  賢首國師給我們說的比惠能大師清楚,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要互相對照起來看,你就更容易明白。賢首國師用了一句,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提出這一句。能生萬法怎麼生的?起二用,示叁遍,能生萬法,他這裏就講得詳細。起二用就是依正二報,依報、正報出現了。「示叁遍」是講二報的性質,這個很重要,無論是依報,無論是正報,他舉的例子,依報微塵,那是物質現象,正報毛孔,我們身上的汗毛孔,微塵也好,毛孔也好,它有叁個現象。第一個是「普周法界」,這個我們不好懂,它跟遍法界虛空界起波動的作用。要知道這個現象,無論是心理現象、是物質現象,都是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