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,关心什么?希望我能发财、我能升官、我能够聪明、我能健康长寿,不就学这个吗?了凡先生那本书就管用,《安士全书》帮上忙了,《太上感应篇》完全讲因果,善因善果,恶因恶报,回过头来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一点都不假。我们要想脱离贫困、脱离愚痴、脱离疾病,只要你真正懂得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,就能改变,而且改变得很快。

  我把这个道理想通了,我从香港回来之后,我也学印光法师,我就把这三种书一样带一本回来,在台湾印了十几万册,一样印五万册,就印到十五万册,在台湾流通。我记得我还讲过几遍,确实是改造命运。如果大家都是好好的学的话,那台湾不是今天这个样子,台湾肯定是古人所讲的和谐家邦,礼义之邦。真的是我们想象当中的安和乐利,平安的世界、和睦的世界,真正是幸福快乐的人生,这个东西能做到。所以他就是讲的断恶修善,老和尚把标准降得这么低,降到最低,断恶修善就能够离苦得乐。这是我们天天希求的,不是求不到,你不懂道理、不懂方法,你求不到。如果是想一些不正当的方法,怎么样去欺骗别人,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,以为这样可以发财,那就错了,这是违背因果定律的。损人要知道决定不利己,怎样才是利己?利人才真正利自己,处处想到帮助别人,所以佛教我们施舍,施舍是愈施愈多。台湾这些年来,在整个世界上来看很难得,台湾人学佛的多、念佛的多,台湾人修布施的人多,欢喜布施。所以我常讲台湾没有大灾难,纵然有些不如法的事情,毕竟好人不少,这些好人都在做善事,都在修德,能弥补一些过失。佛法教学,教人离苦得乐这是初步,这不是目标,这是第一个阶段,非常有必要,也不能够疏忽,从这个地方再向上提升,那就是破迷开悟。印光大师这三本书,包括我们最近提倡的《弟子规》,是人天法,你认真修学不失人身,而且在人天里面是得乐的,不是来受苦的,因为是善法成就的。

  这是说明印祖的教诲,我们发现了,我们想通了,极力在社会上提倡,收到的效果非常殊胜。学习了凡先生、学习俞净意先生,所收到的果报不亚于他们两个人,我在台湾见到不少,这就说明它真有效,它不是迷信,业因果报是真的。佛法讲到最高的是明心见性,这是根性很利,眼光远大,没有把眼前看在心里,他看得很远,我要得究竟的果报。譬如像学袁了凡、学俞净意,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?这是不能,出不了六道。出不了六道,那不是我要的,我们要的是永远脱离六道轮回。六道轮回叫苦海,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,我们不要跟苦海里头这些人去竞争,不要参与他的队伍,我们回头。现在我们很清楚、很明白,六道怎么形成的?执着形成的,也就是大乘教里常常讲的见思烦恼所造成的。真如在烦恼中,真如就是自性、就是本性,我们中国古人有说,但是说得不太清楚,模模糊糊的。譬如《三字经》一开头就讲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个善就是真如。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者他不是这样讲法,很多人把这个善看作善恶的善,我相信看作善恶的善不是圣贤人的本意,他的层次一定比这个更高。那个善是什么善?善叫圆满,没有丝毫欠缺,这叫真善。善恶是相对的,相对的就不善,佛家讲善恶的善,善跟恶,六道里头才有善恶,四圣法界里面就没有善恶。为什么?对立没有了,就是相对的没有了,不但善恶没有了,真妄也没有了,生死涅槃也没有了,凡是相对的都没有了。为什么?他没有分别,有分别才有相对,分别没有哪来的相对?所以我觉得《三字经》上头一句的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不是相对的,它是代表圆满。至于孟子讲性善,荀子讲性恶,那是善恶的善。所以孟夫子、荀夫子是贤人,孔子是圣人,圣人跟贤人的见解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别,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。

  《三字经》上这个本性本善,这个善可以说,我们用大乘佛法去体验它,就是清净圆明体,这是真善。烦恼迷了,清净、圆、明这三桩事情就变形,就变成烦恼。清净变成染污;圆变成欠缺,不圆了,不圆满;明,明变成无明。清净圆明是本性本善,一迷之后就变成不善,你就烦恼了。染污是烦恼,染污是佛家讲着相,我们能不着吗?什么叫着相?看到之后你就记在心上,就着相了。眼见、耳闻,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落相,落在阿赖耶识里头。就好像我们照相一样,一照,底片上就落相,这叫着相,那叫烦恼。觉悟的人,觉悟的人他也照,他像一面镜子一样,照得清清楚楚的,他不着相。所以大乘教里佛教导我们用心如镜,我们用心像镜子一样,多快乐!无论什么境界相,顺境逆境、善缘恶缘,心地一尘不染,不落印象,这就是佛,这就是菩萨,这就是佛教导我们的,永远不会变。我们凡夫很糟糕,什么相都落在里头,所以像照相机的底版,一塌糊涂。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,不是教我们不看,不是教我们不听,可以看、可以听,不要着相;就是你不要起分别心,不要起执着心,离开分别执着就是不着相。不着相,真如就现前,真实的智慧现前。

  这就说明真如在烦恼中,我们还是拿电视屏幕跟色相来做比喻。我们今天看电视,真妄融合在一起,屏幕是真如,里面的色相就是烦恼,这就叫如来藏。因为我们只看到色相,把屏幕疏忽了,忘掉屏幕。如果你要是觉悟了,迷了的时候你不知道,你看电视你就是看里面的色相。觉悟的人他很清楚,屏幕是屏幕,色相是色相,色相是无常的,剎那剎那在变,屏幕是如如不动的。屏幕是什么?屏幕是真如,色相是烦恼,烦恼跟真如是两桩事,不是一桩事情。这是觉悟的人他明了,他不受烦恼的干扰。可是不觉的人他受色相的干扰,把这些色相完全落到心里,我们讲落了印象。跟着电视里面去学,他是个好样子,你学好,他是个坏样子,你也就学坏了。佛菩萨呢?佛菩萨永远盯着屏幕,里面再大的变化,他心是如如不动的,这就很了不起。守住自性,不被外面境界动摇,那叫什么?那叫法身。

  你看「真如出烦恼」,就是不受烦恼的干扰,这就是法身。法身是什么?法身就是色相,这个意思深,诸位要细心体会。觉悟了,森罗万象是法身,迷了,这个东西叫烦恼。迷的时候叫六尘,尘是什么?染污,取这个意思,染污不就是烦恼了吗?清净心没有了;觉悟的时候他不染,染而不染,确实不染。说染是假的,说不染是真的,但是真的我们现在不知道,我们以为染了。这个道理在最近几年《华严经》上常常讲到,讲个十遍、二十遍,甚至于一百遍、二百遍,不多,为什么?你没有入境界,你在这个世间见色闻声还是被染污。佛慈悲,佛可以给你讲一千遍,可以给你讲一万遍,一直到你哪一天真的省悟过来,佛不讲了。所以佛的教学我们不能不佩服,孔老夫子教学不行,孔老夫子教学不会超过三遍,三遍你还不懂,算了,你太笨,不教你了。可是佛不是如此,佛可以教你三千遍,可以教你三万遍,永远不怕麻烦,这是佛的慈悲。不是像《论语》上讲的,「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」,夫子就不教了,你这个人没有悟性。佛菩萨不是这样的,真的是大慈大悲,无尽的慈悲。

  我们从前面开端这几句话就明了,如来藏实际上就是现实的境界。大,讲宇宙,小,讲自己个人,这是佛法里面讲依正庄严。依正庄严一定要搞得清楚,依是环境,环境里面,人也是环境,我们讲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,都叫依报。正报,正报只有自己一个,自己是正报,别的人是我的依报。如果是他,他是正报,我跟他,他看我也是依报。这就是末后的「主伴圆融」,重重无尽,是这么一个现象现前,完全在觉与迷。觉悟了,你就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的法身,你说这关系多密切,我们在这里面起分别,你我他,错了。佛菩萨不分别,迷的人有分别,觉悟的人没分别,觉悟的人他有「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」。你看同体,一体,同一个清净圆明体。

  释迦牟尼佛开悟了,把这桩事情说清楚、说明白,就是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他开悟,说出明心见性的样子。这部经太大,我们今天看到的经本是略本,不是全本,全本,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藏书里面看到了,多大分量?他告诉我们,「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」。这是用我们的话来说,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、无尽无数,是这个意思。是真的吗?真的。怎么知道是真的?那就是整个宇宙,我们佛法术语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,哪有边际,哪有数量!广说是大方广佛华严,实在讲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。我们不知道这个真相,真相,这个环境是一体,跟自己永远不能够分开的。在中国,六祖惠能大师也开悟了,他开悟的时候也把开悟的现象说出来,他说了二十个字,释迦牟尼佛说的是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两个人说的是一桩事情;换句话说,能大师是把一部《华严经》浓缩成二十个字,释迦牟尼佛是把这二十个字展开来说就是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》,不增不减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从理上讲,惠能大师前面的四句十六个字是讲的体,后面一句四个字是讲的用。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,他说「本自清净、本不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」,这是说自性的体。后头一句讲它作用,「能生万法」,能生万法,就是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现象是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。

  贤首国师给我们说的比惠能大师清楚,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互相对照起来看,你就更容易明白。贤首国师用了一句,「自性清净圆明体」,提出这一句。能生万法怎么生的?起二用,示三遍,能生万法,他这里就讲得详细。起二用就是依正二报,依报、正报出现了。「示三遍」是讲二报的性质,这个很重要,无论是依报,无论是正报,他举的例子,依报微尘,那是物质现象,正报毛孔,我们身上的汗毛孔,微尘也好,毛孔也好,它有三个现象。第一个是「普周法界」,这个我们不好懂,它跟遍法界虚空界起波动的作用。要知道这个现象,无论是心理现象、是物质现象,都是…
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