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舂米破柴,這工作在哪裏做?在碓房,廚房那裏面。住了八個月,最後傳法傳給他,人都不服!爲什麼傳給他?他放下了。你看傳法,五祖出了個題目,你們跟他修行這麼多年,你們每個人做一首偈子來看看,老和尚要看看你們修行到什麼境界。神秀是老和尚的大弟子,也是老和尚的助教,一般人認爲老和尚傳法肯定傳給他,大家對他也很服氣。他做一首偈子,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。你們想想他這首偈子放下沒有?我們講二障,煩惱障有沒有放下?所知障有沒有放下?當時沒有人能體會到,可是惠能大師體會到了,他自己不認識字,他懂這個意思。他說我也有一首偈,你們哪一位幫我寫一寫,他把秀大師這首偈子改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」,你們想想這種口氣。忍和尚一聽就明白,怕人害他,所以跟大家宣布,也沒見性,把偈子擦掉了。他後頭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

  這樁事情確實跟學、無學沒關系。我當年第一次見章嘉大師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那年我二十六歲,章嘉大師是六十五歲,他大我叁十九歲,祖父輩的。我向他請教,我說:方老師把佛教介紹給我,我知道佛教無比的殊勝,我有緣接觸到非常歡喜,請教大師,有沒有方法能教我很快的契入?我這個問題提出來,大師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我們兩個這樣子互相看著大概看了半個多鍾點,一句話沒說。半個小時之後,他說了一個字「有」,他這個有,我們就很震動,耳朵都豎起來了,要好好的聽。我們這一個表現,他老人家又不說話了,這個大概時間沒有前面那麼長,大概差不多有六、七分鍾,給我講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你看與學跟不學真的沒有關系。我聽了章嘉大師這六個字似懂非懂,好像懂了,其實不懂,這個意思太深了。我們沒有定力,也沒有修養,接著向大師提問:從哪裏下手?他老人家停了一會兒,告訴我,從布施下手。布施是什麼?舍!放下!放下就是。

  我學佛到今年五十七年,講經教學五十年,深深體會到,老師當年我提個問題,爲什麼半個鍾點不講話看著我?這裏頭有道理。年輕人心浮氣躁,心沒有定下來,情緒沒有穩住,給他講沒用,所謂耳邊風,不得受用。所以看著我,一定看著我整個心裏面靜下來,注意力集中,再給我講。你看他當年說個有,他底下又不講了,那個有,我們心動了。必須在心平氣和,沒有躁動的時候,傳給你東西才真正得受用,這是古人。現在在學校教學用這個方法,學生全跑光了,誰跟你學?沒有一個人有定力。換句話說,沒有一個人對老師真正尊重,尊師重道,沒有了。佛法難在這個地方,不但佛法如是,世間法也不例外,這是我們深深體會到的。所以他這兩句話,前面這兩句,深廣沒有邊際,「滿教難思」。

  『一塵頓現』,在《還源觀》裏面會詳細講到,宇宙從哪裏來的?我從哪裏來的?給你講得清清楚楚。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不是你的境界,我們是聽佛介紹的、聽佛說的。佛法是科學,確實是高等科學,也是全世界科學的最高峰,不但是哲學最高峰,也是科學最高峰。科學對今天宇宙從哪裏來的還搞不清楚,生命從哪裏來的也沒有搞清楚,佛在這裏給我們講「一塵頓現」。這個問題我們也搞了幾十年,始終在這裏打問號,一直到最近幾年我們讀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問答,我們真的是恍然大悟,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。搞清楚,我們也知道解,清涼大師給我們講修證的四個次第,第一個要信;第二個是理解;第叁個是行,就是修行,修行就是修妄盡還源,就是真修行;最後是證果,證果你真正契入華嚴境界,跟釋迦、跟諸佛、跟六祖所證的同一個境界。這是科學,你不能證得不行。你真正看到一塵頓現,頓現就是現的宇宙,這是宇宙來源。這個我們講到下面六個科目裏面,再詳細的說明。

  第二句講『圓宗叵測』,「宗」就是題目講的奧旨。宗的意思,在中國它含有主要的意思、重要的意思,宗旨!崇高的意思,這是講的教學。如果是依照中文所講的宗教,完全用中文的解釋,那宗教就不是迷信。宗是重要的、主要的、崇高的,教是教育,宗教是什麼?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育、崇高的教育,宗教應該是這個解釋法,這個要在佛教裏面講那完全正確。所以,佛教是教育,不能把它看作一般宗教看待,因爲宗教裏面一定有個主宰神,佛教裏頭沒有。佛門的教學是圓滿的,佛教自己稱宗教,是宗門、教下,宗門就是單單指禅宗,禅宗以外還有九個宗派,都稱之爲教下。所以佛教本身稱宗教,與我們現在稱宗教這個意思毫不相關,這個都要知道。「圓宗」不能夠用我們的常識、我們的知見去測度,爲什麼?底下一句話跟上面意思相同,『睹纖毫以齊彰』,「齊彰」跟「頓現」是一個意思,你只看到「毫」是什麼?是我們正報最小的,汗毛,汗毛端,汗毛的尖端,這個叫「纖毫」。也就是說,你從一個汗毛尖端裏面你能夠看到遍法界虛空界,這從正報上說的。

  前面一句從一塵,微塵,這個微塵現在科學發現了,佛經裏面講的微塵是物質裏面最小的,它統統用塵來做比喻。從什麼地方說起?從牛毛塵說起,牛毛很粗,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塵土,在那裏它不會掉下去,一粒塵土,以這個爲單位。把牛毛塵分作七分,七分之一那就小了,七分之一叫羊毛塵,羊毛比牛毛細,這一粒微塵在羊毛尖端上它能穩住,它不會掉下去。羊毛塵的七分之一叫兔毛塵,兔毛就更細。兔毛塵的七分之一叫水塵,也就是說,這一粒塵土在水裏面,水有空隙,它在裏面遊動沒有障礙,叫水塵。水塵的七分之一叫金塵,就是金屬,我們知道金屬密度比水密度大,但是還是有空隙,它能夠在空隙當中去走。金塵的七分之一才叫微塵,這種微塵誰能看得見?阿羅漢能看得見。這很像我們現在科學裏面分析的分子、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現在人講的誇克,是不是到這種程度我們還不知道。但是微塵還不是最小的,微塵還可以分,分成七分之一叫做色聚極微,這菩薩能看見。色聚極微還可以分,再分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,這就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也叫鄰虛塵,它跟虛空做鄰居。鄰虛塵,佛經上講八地菩薩能看見,能夠見到。所以要你親證,不要用儀器,用什麼?清淨心,心愈清淨你就愈能夠覺察到極其微細的東西。所以,此地講的「一塵」是極微之微。

  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問他,我們凡夫一念,這一個念頭,這個念頭很粗,心浮氣躁,粗念。這一念裏面有多少個細念,微細的念頭?彌勒菩薩說一彈指,一彈指時間很短,一彈指是一個粗念,細念多少?細念有「叁十二億百千念」。百千是個單位,也就是叁十二億乘百千,百千是十萬,一百個千,叁十二億乘十萬是叁百二十兆,你看多微細。一彈指叁百二十兆的細念,組成一念。彌勒菩薩說「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」,形是什麼?物質,就是此地講的頓現,物質的世界頓現了,是一塵頓現,一念頓現。塵皆有識,識是什麼?識是靈性。所以我們了解,物質的世界跟精神的世界是同時出現的。你看看,念它就有形,形它就有識,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現象它都有見聞覺知、它都有受想行識。

  最近這十年來,日本江本博士做實驗,他的實驗成功了,告訴我們,他用水做實驗,水我們知道是礦物,水有見聞覺知,它能看,能看字。譬如寫個「愛」字,無論用哪個國家的文字,寫成愛字,貼在實驗的玻璃瓶上,它都認識。我們認識中國字,不認識外國字,水認識,它的結晶都非常之美。如果你寫一個「討厭」,寫個「我不喜歡你」,它反應的結晶就很醜陋,這是說明水有見聞覺知,水它有感受。不但水有,有精神,所有一切物質在佛法裏面講統統都有,只要是物質,它裏面就有精神,有見聞覺知、有受想行識。有見聞覺知、受想行識,它必定有色法,就是有物質。物質有我們肉眼能見的,有不能見的,這些近代科學也都證實了。

  所以佛在經裏面講,一微塵、一毛端裏面,你能夠看到整個宇宙的訊息,這是科學沒有說過的,科學今天只說到佛經上講的類似的微塵,但是微塵裏面有遍法界的信息,科學沒講到。所以《華嚴》的科學就超過現代,它不需要用儀器,它教你修清淨心。佛教導我們,只要我們把執著放下,你就證阿羅漢果,你就成正覺;再能把分別放下,你就證正等正覺,菩薩果位。最後再把妄想放下,妄想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,外面的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,接觸的時候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你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就稱之爲佛陀。要有人問你這世界是怎麼來的,你把它詳詳細細說一遍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真的不可思議!你看,兩句話就說完、就說盡了。古人的教學,首先把所要教你的和盤托出,一絲毫隱瞞都沒有。我們再看下面:

  【然用就體分。非無差別之勢。事依理顯。自有一際之形。】

  前面是跟我們講宇宙本體,現在給我們講宇宙的現象,講它的作用。『用就體分』,當然有許許多多的差別,像佛法裏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從用上說的,是本體裏面的一分,不能夠離開體,體是一個,作用那就無量無邊。『事依理顯』,事裏頭有理,我們現在看到事,沒有看到理。事是相,理是什麼?理就是性,理就是體,哲學裏面講的宇宙的本體,理就是體。理事是一不是二,但是六道凡夫只知道事不知道理,理怎麼?迷了。『一際』是什麼意思?「一際」是沒有分別,只要你放下分別執著,你在事上就能見到理,你在相上就能見到性。你如果不能夠放下分別執著,相上見不到性,事上見不到理,那是什麼人?六道凡夫,不能跟阿羅漢相比,阿羅漢雖然跟佛相差還有很大距離,但是阿羅漢畢竟證得少分。爲什麼?叁大類的煩惱他斷一條,他不執著了,所以在事上見少分之理,在相上他還沒能見性,他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就不是六道裏面任何人跟他相比的。大師怕我們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