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二集) 2008/11/15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:12-47-0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,昨天我們學到「妄生智立,病亡則藥亡,舉空拳以止啼」。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:
【心通則法通。引虛空而示遍。既覺既悟。何滯何通。百非息其攀緣。四句絕其增減。故得藥病雙泯。靜亂俱融。】
我們看這段,開頭這句非常重要,『心通則法通』,「法」是萬法,也就是說宇宙人生,在佛法裏面講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通達。這句話在一些場合裏面確實引起許多的爭議,說釋迦牟尼佛善于誇大,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無限,怎麼可能通達?不可能的,所以很難叫人相信。實際上我們在大乘教裏面,學習這麼多年,我們對這句話雖然沒有證得,可是從事上、從理上我們能接受,決定不會反對。爲什麼?我們曉得一切法從哪裏來的,這個我們知道。大乘教裏面佛常講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離開心想無一法可得,這是諸法實相。一切法既然是從心想生,心通,法哪裏不通!哪有這種道理?所以心通,法就完全通,就明白了。我們今天的問題在哪裏?我們的問題,今天心不通,所以法就不通,道理在此地。心爲什麼不通?心裏面産生了障礙。佛是無數次的告訴我們,真是慈悲到了極處,我們有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這是很微細的波動。這種波動,說實在的話,沒有一個人能夠覺察到,爲什麼?心太粗。所以極其微細的波動你沒有法子覺察,不但我們覺察不到,佛告訴我們阿羅漢也不行,甚至于菩薩也不行。到什麼時候你才能夠覺察到微細的波動?經上常講八地菩薩。八地距究竟圓滿的佛果非常接近,你看八地上面去,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五個位次,法身菩薩總共有四十一個位次,就是四十一個階級,他已經達到最高峰,最高峰的五個階級,這樣的定功他才能覺察到。
現在我們從彌勒菩薩那個地方得到信息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種微細我們現在在物理學上都沒有辦法測到,它那個時間之短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彈指「叁十二億百千念」,這一彈指。百千是單位,百千是十萬,也就是說叁十二億乘十萬。現在這個時間我們通常計算的單位用秒,一秒我們至少可以彈四次,彈四次就再乘四,那你就曉得,這個速度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這樣微細的念頭在相續不斷,前念生、後念滅,生滅不斷,這就是這個波它不停止。這個波動起來,宇宙就現前,也就是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裏面所說的,「能生萬法」。怎麼能生?就是波動,只要這樣極其微細的心動了一下,宇宙就出現。所以這宇宙不是大爆炸。森羅萬象都現前,這講依報,同時我也出現,我是正報,佛家常講的「依正莊嚴」,依是我們生活環境。諸位要知道,正報只講我個人一個人,我之外所有一切人,是我們生活環境裏面的人事環境。所以這個依正,正一定要清楚,正不是很多很多人,不是這個意思,正是我從哪來的。所以我們生活環境裏面有人事環境、有物質環境、有自然環境,可以分爲這叁大類,這叁大類都是萬法,能生萬法這一句裏面包括了。
極其微細的動是誰動的?確實是我動。我在自性,佛家也把它比喻作性海,在性海裏面它就出現法界,佛家講的是遍法界虛空界就出現,這是物質現象。法相唯識裏面說得非常清楚,現象是什麼?阿賴耶的叁細相,愈說愈細。剛才我們講這個波動,這個波動諸位要記住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。那要從叁細相再乘叁,再乘叁這就是講這個波動裏頭把它分成叁個階段。第一個它動,這一動它立刻就變,叁細相裏面的「轉相」,也叫做見分,它一轉變就變成能見相;有能見立刻就有所見,所見就出現。能見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,就是見聞覺知、受想行識,這個現象出來之後,立刻就有物質現相出來。所以物質是個幻相,你想它就現相,物質現相就是宇宙。諸位要知道,我們前面念的「窺一塵而頓現」,所以宇宙的現前是頓現,不是進化的,進化是講不通的。世界是頓現,時間極其短暫,你沒有辦法想象,因爲你一想,我們通常凡夫想這是一個念頭,這一個念頭就是彌勒菩薩講的,叁十二億百千個細念,叁十二億百千念,就是叁百二十兆分之一,這樣微細!
所以「心通則法通」,這個心到什麼時候通?一般佛把這個標准放寬,也就是說接近通,還不是真的通達。接近通是什麼地位?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的地位,所謂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心就通。因爲你無明煩惱,無明就是起心動念,你已經可以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心就通。這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通,是真的嗎?一點都不假。我們看到過去這兩個人,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放下了,他在叁十歲的時候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這一放下就成佛。怎麼知道他對法通了?他成佛就給大家講了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法通了,一點障礙都沒有了。清涼大師判這部經叫四無礙法界,四種,第一個是事沒有障礙,第二個是體,理沒有障礙,第叁個是理事無礙,第四個是事事無礙,這法通了,通達無礙。世尊爲我們示現的,確實是以我們知識分子做例子,知識分子有求學的欲望。所以他十九歲離家到外面去求學,學了十二年。我們能想象得到,這是個非常好學的年輕人,身分特殊,他是王子的身分,聰明絕頂。我們就想到,哪一個好老師不希望有這樣的學生?這個學生是傳法的人,所以誰都願意教他。
印度在那個時代,他們學術的發展超過中國,怎麼知道超過中國?中國古籍裏面對于不同維次空間的描述很簡單,不詳細。像夫子所說的「敬鬼神而遠之」,可是他承認有鬼神,我們對他尊敬,遠是少跟他們接觸。可是印度不一樣,印度真的跟他們接觸,怎麼接觸法?他們都修禅定。所以佛經裏面所講的「四禅八定」,要知道那不是佛教的。佛教到我們現在,我們中國史書裏面記載,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大概是叁千叁十多年。印度自己不重視曆史,對記載不重視,釋迦牟尼佛出現那個時候,印度的宗教、哲學就很發達,超越其它的地區,這些學者們、宗教徒沒有不修禅定的。四禅八定你要是修成,六道裏面的狀況那叫一清二楚,上面你可以能夠到達非想非非想天,下面可以到達地獄,你都看見、都明白了,這個決定不是假的,誰修成了誰都能看見。大家在一塊交流,分享自己見聞所知,這就證實了。釋迦牟尼佛沒有例外,對于這些情況當然跟他們一樣通達明了。我們一個好學的人,到這個境界一定還有疑問,我們不說別人,我在初學的時候我就會有疑問,六道從哪來的?爲什麼會有六道?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?我們肯定要追求、要追問。這些問題在當時宗教家不能答複,學術界也沒法子答複,他們到達這個境界,就像到了頂端,往上去什麼也看不見,以爲到了頂端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不以爲然,他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,在菩提樹下入更深層次的禅定,在這個禅定裏面就把四禅八定突破,才將前面講的這些疑問全部解答了,解答就心通了,我們佛門裏面的術語叫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就是他證得佛果。
從這之後他就開始教學,這一年是他叁十歲,徹悟之後這就開始教學,教了一輩子,他老人家七十九歲過世的,佛法裏面講圓寂。叁十歲開始,七十九歲走的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!悟得之後第一部講的就是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可惜不是對大衆講的,爲什麼?這個事情太深,理太深,事不是一般人常識能夠理解的。所以佛說出他證入的境界是在定中說的,定中有境界,哪些人聽?聽的人可真多,十方諸佛菩薩都來了,那個數量是無量無邊,說不盡!都集在釋迦牟尼佛這個道場,聽佛講《華嚴》,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我們沒法子想象。說得詳細,詳細到我們也無法想象。時間,我們人間的時間不長,二七日中,也有的經說叁七日中,二七十四天,叁七二十一天,就算叁七就是二十一天!他講出這部《華嚴經》。我們在前面給諸位略略的介紹,佛所講的經是被大龍菩薩(大龍菩薩是等覺菩薩)收藏在龍宮。佛滅度六百年之後印度出現一位龍樹菩薩,這個人也是聰明絕頂,也是修禅定,功夫很不錯,也突破四禅八定證得初地,可見得他位次也相當之高。他讀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叁個月就讀完。現在傳到中國不是完全的,因爲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,我們中國法師到印度留學,或者印度法師到中國來弘法,都是精挑細選,選一些重要的,能契合東方人程度的(佛法講根性)帶來,大部分沒有傳來。
我們中國的法師以後翻譯之後,把它整理編成現在的《大藏經》。你們想想,哪一位能夠在叁個月,把《大藏經》全部學完,這還不是完整的,傳到中國來的這一部分。龍樹菩薩有能力在叁個月就通達,我們不能不佩服!這是什麼?心通則法通。他學完之後,覺得再沒有東西學,在這個世間,在佛法他是第一,沒第二,找不到第二,于是就有點傲慢起來,這個傲慢起來就得墮落。大龍菩薩憐憫,看到他這個樣子,就把他迎接到龍宮,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說的這部大《華嚴經》。他看了之後,一看到這個分量,他傲慢心就沒有了,覺得自己一生所學的太有限,佛怎麼講得這麼多,這個沒有流通到人間。他看到這部經有大本、有中本、有小本,大本是全文,中本是精華,小本是目錄提綱、目錄提要。他一想大本跟中本,我們這個地球上的衆生沒有人能夠受持,于是他就把小本,小本的分量有四十萬句,四十品。他也真有能力,他能夠圓圓滿滿的把它記下來,十萬偈,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。回到人間來的時候,他就把它從記憶當中寫出來,這個世間才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所以,南傳小乘不承認,他說《華嚴經》不是佛說的,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。但是我們看看《華嚴經》的全文,龍樹菩薩造不出來,他要能造得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