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中的第二尊佛。經說此佛在人壽七萬歲時出世,屬刹帝利種人,姓拘利若。父親名叫明相,母親叫做光耀。出生以及居住,都在光相城。出家以後修行,到快要成佛時,坐在芬陀利樹下成等正覺。爲轉*輪,叁會說法,度二十五萬人解脫。
毘舍浮佛,毘舍浮,中國譯爲一切自在,或有譯爲徧勝。藥王藥上經說:『莊嚴劫中,最後一佛』,亦即莊嚴劫中第一千尊佛,爲七佛中的第叁尊佛。經說此佛在人壽六萬歲時出世,屬刹帝利種人,姓拘利若。父親叫做善镫,母親叫做稱戒。出生及居住都在無喻城。出家以後修行,到快要成佛時,坐在娑羅樹下成等正覺,爲轉*輪,叁會說法,度十叁萬人解脫。
現在是「賢劫」,有「拘留孫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葉佛、釋迦文佛」四佛。
拘留孫佛,中國譯爲所應斷已斷,爲過去七佛第四佛,賢劫千佛第一尊佛。于賢劫第九減劫,人壽六萬歲時出世。爲婆羅門種人,姓迦葉。父親叫做禮得,母親叫做善枝。出生及居住,都在安和城。出家修行以後,到快要成佛時,坐在屍利沙樹下成等正覺,雖同樣轉*輪,但只一會說法,度四萬人解脫。
拘那含牟尼佛,中國譯爲金寂,或名迦那迦牟尼,中國譯爲金仙人,爲過去七佛中第五尊佛,爲賢劫千佛第二尊佛,于賢劫人壽叁萬歲時出世。爲婆羅門種人,姓迦葉。父親叫做大德,母親叫做善勝。出生及居住,都在清淨城。出家修行以後,到快要成佛時,坐在烏暫婆羅門樹下成等正覺,說法只是一會,度叁萬人解脫。
迦葉佛,中國譯爲飲光,爲過去七佛中第六尊佛,爲賢劫千佛中第叁尊佛,于賢劫人壽二萬歲時出世,婆羅門種人,姓迦葉。父親叫做梵德,母親叫做財主。出生及居住,都在波羅奈城。出家修行以後,到快要成佛時,坐在尼拘律樹下成等正覺,說法一會,度人二萬。
釋迦文佛,文是牟尼的簡說,中國譯爲能仁寂默,爲過去七佛中第七尊佛,爲賢劫千佛中第四尊佛,是刹帝利種人,姓釋迦。父親叫做淨飯,母親叫做摩耶。出生及居住,都在迦毘羅衛城。出家六年苦行,當要成佛之時,坐在菩提樹下吉祥草上成等正覺。從鹿野苑轉*輪始,直到八十歲入滅,說法四十五年,度人無有數量。
如上所說,「是爲七佛」,傳授佛法。
今以釋迦文佛首傳摩诃迦葉尊者,第二阿難尊者,第叁商那和修尊者,第四優婆毱多尊者,第五提多迦尊者,第六彌遮迦尊者,第七婆須密多尊者,第八佛馱難提尊者,第九伏馱密多尊者,第十脅尊者,十一富那夜奢尊者,十二馬鳴大士,十叁迦毘摩羅尊者,十四龍樹大士,十五迦那提婆尊者,十六羅
羅多尊者,十七僧伽難提尊者,十八伽耶舍多尊者,十九鸠摩羅多尊者,二十闍耶多尊者,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,二十二摩拏羅尊者,二十叁鶴勒那尊者,二十四師子尊者,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,二十六不如密多尊者,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,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,二十九慧可大師,叁十僧璨大師,叁十一道信大師,叁十二弘忍大師,惠能是爲叁十叁祖。從上諸祖,各有禀承。汝等向後,遞代流傳,毋令乖誤!
以上已說莊嚴劫及賢劫七佛授受,「今以」賢劫「釋迦文佛爲首傳」法給「摩诃迦葉尊者」等西天二十八祖,中土五祖,合爲叁十叁祖。七佛授受,沒有爭執,諸祖授受,說有不同。菩提達摩,在印度爲二十八祖,在中國爲初祖。有說:『他在禅宗傳承上是腳踏中印,承先啓後的一位重要大師;沒有他,一部中國禅宗史將無從開頭寫起』。但西天二十八祖說,是中國人編的,在印度似沒有這樣完整的排列。考據學者有考據的說法,其他學者又有不同的說法,衆說不一,史無定論,加上壇經各本,所列二十八祖,又有出入,有的本子將一個人的兩個異名,當作兩個人看,有的本子將諸祖的次序前後顛倒,因而使人摸不著頭腦,不知誰是誰非,現在不用考證來說明二十八祖,姑依壇經所列諸祖,一一略爲介紹。
初祖摩诃迦葉,中國譯大龜氏。相傳他的先代學道,靈龜負仙圖而應,從德名族,說爲龜氏。或譯光波,是說有古仙人身光炎踴,能飲馀光不現,叫做光波。或譯飲光,是說迦葉身光,能映諸物,故尊飲光,本名畢羅,爲摩竭陀國拘盧陀波的獨子,八歲入學時,接受婆羅門教的戒規,理應成婆羅門教徒。到叁十二歲時,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,聽佛說法因緣,認爲佛教教理,勝過婆羅門教,于是歸依佛教,成爲虔誠佛子。尊者求解脫心者,樂于頭陀苦行,常于深山窮谷,或于叢林塚間,靜坐修習禅觀,獲得生命解脫,成爲頭陀第一。到佛將滅度時,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,是時衆皆默然,唯有尊者迦葉,破顔微笑。世尊知其領悟,乃將正法眼藏,付囑摩诃迦葉,並以金縷袈裟,傳付于彼。得于佛陀滅後,繼續領導佛教,成爲禅宗初祖。到佛滅後初夏,于畢波羅窟,主持第一結集經律,阿難誦出經藏,優波離誦出律藏。結集完成,迦葉對阿難說:『我今年不久留,今將正法付給于汝,汝當善爲守護』。付法以後,自己在摩竭陀國雞足山入涅槃,亦即深入禅定,等待彌勒補處出世,遵囑將金縷衣交給彌勒。
「第二阿難尊者」:阿難陀,中國譯爲慶喜,或者譯爲歡喜,是王舍城人,屬刹帝利種。父親叫做斛飯,于釋尊成道夜生,爲釋尊的從弟。佛陀成道,阿難誕生,雙喜臨門,稱爲慶喜。二十五歲出家,爲佛陀侍者二十五年,受持一切佛法,于佛十大弟子,多聞博達,智慧無礙,世尊稱爲多聞第一,或稱總持第一,受持法藏如水傳器。在接法後,繼承迦葉領導僧團,成爲禅宗二祖。自己于恒河中流入滅前,將法付于末田地及商那和修。
「第叁商那和修尊者」,亦作舍那婆斯,中國譯爲自然服,傳說他誕生時,衣服與胎俱出,身體漸漸長高,衣亦隨之而長,所以說自然服。佛滅百年中天竺摩突羅國人,是阿難尊者的弟子,爲優波多的侍者。多問他幾歲,老實答年十七。師複問曰:是身體十七?抑心性十七?尊者不直接答覆,反問老師多:我觀師的頭髮已白,爲髮白?爲心白?師答:我單髮白,並非心白。侍者本此答道:我只身十七,並非性十七。阿難度他出家,將俗衣變法衣,到受具後,又變其衣爲僧伽胝。到了將寂滅時,乃以智力發願,留此袈裟,直到釋迦遺法盡時,衣方毀壞。和修在末田地後,遊化迦濕彌羅,付法優婆多。迦濕彌羅最適合修禅,尊者就在此國,入室窟受叁昧樂,得證阿羅漢果,成爲禅宗叁祖。
「第四優婆毱多尊者」:優婆多,漢譯大護,是吒利國首陀種族,十七歲出家,二十歲證果。後遊化至摩突羅國,在伏留曼荼山做一石室,每度一人,即以一籌置于石室。該室,縱十八肘(長叁丈六),廣十八肘(即二丈四),終于籌滿其中。尊者入滅,以籌焚化,舍利建塔。尊者在世化導功多,時人尊爲無相好佛。同時他依其師商那和修之教,于用功時,若起一念惡心,下放一粒黑石,若起一念善心,下放一粒白石。初時黑多白少,漸漸黑白平等,滿七日後,唯見白石,想見用功認真。聽師尊說四聖谛,即證須陀洹果。最後有一長者子香衆,來禮尊者志求出家。尊者對他說:你志求出家,當然是很好,但是以身出家還是以心出家?香衆答說:我來出家非爲身心。尊者複說:你既不是爲了身心,那又是誰出家?香衆答道:『夫出家者無我我故,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,心不生滅即是常道,諸佛亦常,心無形相,其體亦然』。尊者聽他這樣說,就度他出家,最後將法付于提多迦,始乃入滅。
「第五提多迦尊者」,提多迦,華譯通真常。摩伽陀國人,本名香衆,法名提多迦。當他從多出家後,在中印度度化彌遮迦等八千馀人出家,並將大法傳于彌遮迦。得傳心法已,繼承祖位,如法利生。師傳法偈曰:『我法傳于汝,當現大智慧,金日從屋出,照耀于天地』。
「第六彌遮迦尊者」,中印度人,得度證果後,以其所得之道,與一同伴,遊化諸方。到北天竺國,遇到婆須密,如其是法器,傳祖位給他。傳燈錄說:『此國中吾滅叁百年,有一聖人,姓頗羅墮,名婆須密,而于禅宗當獲第七。世尊紀汝,汝應出家,遂爲披度』,終成六代祖。
「第七婆須密多尊者」,婆須密多,譯爲世友。佛滅七百年左右,誕生于須賴國,從彌遮迦出家學道,曾經遊學諸國。在犍陀羅,爲罽膩色迦王之師,又爲僧伽羅刹先輩。當五百大阿羅羅結集大毘婆沙論時,尊者是當時上首。未出家前,常著清淨衣服,手執灑水器皿,遊行闾裏之間,有時吟哦,有時呼嘯,人皆說他是狂。遇到彌遮迦,從他出家後,到提迦摩羅國教化,度佛馱難提出家,因知他是法器,並將正法授與,要他善爲護持。
「第八佛馱難提尊者」,是迦摩羅國人,姓瞿昙波。尊者頂上長有肉髻,因而得有辯才無礙,對所讀經論皆能強記。十四歲極慕出家,自常以梵化自修。受婆須密付法後,領導徒衆廣務遊行,行化至提迦國城,度伏馱密多出家,他是出色法器,就付正法眼藏,始成第八代祖。
「第九伏馱密多尊者」,又作佛陀密多羅,提迦國人,姓毘舍羅。初示口不出言,足不曾行,經五十年。遇到佛馱難提,自動開口說言:『父母非我親,誰是最親者?諸佛非我道,誰是最道者』?八祖答覆他說:『汝言與心親,父母非可比,汝行與道合,諸佛心即是。外求有相佛,與汝不相似;欲識汝本心,非合亦非離』。初不言不是不能言,初不行不是不能行,深恐父母恩情難捨。到此父母許其出家,尊者收爲弟子,到了具戒以後,付與正法眼藏,到中印度遊化。中印度有位香蓋長者子名難生,前往瞻禮尊者,尊者知是法器,當即度其出家。
「第十脅尊者」,是波栗濕縛的華譯,爲中印度人,本名難生,因他過去業障,在母胎中六十馀年,所以名爲難生。出生以後,初爲婆羅的梵志師,年高八十始捨俗染衣爲佛弟子。當時有些青年,識爲愚夫老朽,對此頗感羞愧,于是自誓說:『我若不通叁藏理,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付囑品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