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根本就不能受生,既到別處受生,當然不是一念斷絕。這道理,「學道者」應再叁「思之」!假「若」自己「不識法義」,「自」己「錯」了「,猶」還「可」以原諒,如果將此錯誤,「更」去「勸」導「他人」,如是去行,「自迷不見」義理,而「又」毀「謗佛經」,以爲這是佛說的,那就真的不可原諒,當知謗法的罪惡是很大的。經中確實說到無念,但只教行者不要有雜念,並不是說正念亦無。六祖恐行者著相,「所以立無念爲宗」。
善知識!雲何立無念爲宗?只緣口說自性,迷人于境上有念,念上便起邪見,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。自性本無一法可得,若有所得,妄說禍福,即是塵勞邪見,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。
爲使行者正確了知經說無念真義,六祖再對諸「善知識」說:我爲什麽要「立無念爲宗」?「只」因「緣」于有些修行人,「口」頭上儘管「說」我怎樣「見」到自「性」,以爲修行功夫已很不錯,殊不知這些內心還有「迷」惑的「人,于」所緣的外「境上」,仍「有」種種的雜「念」,更從這些雜「念上」,生「起」錯誤的「邪見」,乃至「一切塵勞妄想」,或說種種煩惱雜念,也都「從此而生」。其實我們「自性本」是「無」有「一法可得」,現既在妄念上生起邪見,以爲有法可得,假「若」真的「有所得」法,口中便會對人「妄說禍福」,而這「即是塵勞邪見」,不能從修行中得到悟證,如是修行又有什麽用?爲使行者真得其益,「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」。
結 說
善知識!無者無何事?念者念何物?無者無二相,無諸塵勞之心。念者念真如本性,真如即是念之體,念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,非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所以起念,真如若無,眼耳色聲當時即壞。善知識!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雖有見聞覺知,不染萬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經雲:『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』。
六祖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「無者」是「無」什麽「事」?「念者」是「念」什麽「物」?前說無念,本是一個名詞,現在分開來說,顯示祖師說法是活潑潑的,並不呆板的一詞就作一詞解。單說「無者」,是「無二相」的意思。二相,是指美醜、是非、生滅、有無、空有、人我、內外、染淨等。對所有二相,如有所計較,種種煩惱妄見諸塵勞相,就會湧現出來,障蔽清淨真如本性,現既不計諸二相的差別,當然也就「無諸塵勞之心」。一如無二如,方可稱爲真無。塵是塵垢,勞是勞累,因這很多,所以說諸。既無二相可得,觀此心體究竟清淨,就如『萬裏無雲萬裏天』的一片晴空。獨說「念者」,不是想念世間種種塵境,而是「念真如本」有妙「性」。依向所說,真如是無爲法,是不會起念的,起念就成生滅有爲法。現在說念真如,因爲「真如即是念之體,念即是真如之用」。神會語錄中,亦說『所言念者,是真如之用,真如者,即是念之體。以是義故。立無念爲宗』。念既是真如妙用,是則「真如自性起念」,決「非」普通所說「眼耳鼻舌能念」。眼耳鼻舌所有的念,是妄想雜念,不是清淨正念。真如所以是念之體,因爲「真如自性」,原有念的妙用,「所以」能隨緣「起念」。爲念之體的「真如」,假「若無」有的話,生命體上的「眼耳」二根以及所緣的「色聲」二塵,「當時」立「即」毀「壞」失其功用。
六祖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「真如自性」確可隨緣「起念」,其念生起以後,眼耳等「六根,雖」同樣的會「有見聞覺知」,如眼可以見色,乃至意可知法,但是決「不染」于「萬境」,六根不染萬境,「而真」如自「性」,仍然恒「常自在」,並不因六根的見聞覺知而失去。爲證明這點,引淨名「經」說:「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」。此出維摩诘經佛國品。諸法相,是指萬有一切諸法的事相,世人對于諸法事相,大都不能善巧分別,就執諸法有實自性,不能如實認識諸法真相。佛不特善巧分別一切諸法,且對諸法第一義谛,亦即是對諸法真理,確能了悟是空無自性的,對諸法畢竟空性,深信不疑而不絲毫動搖,因而能如如不動。原因法法平等,生滅與不生滅,世谛與第一義谛,做到互相融通無礙自在。
印順大師在中國襌宗史中,對這叁無作如此說:『無相爲體,無住爲本,無念爲宗:這是壇經所傳的修行法』。說得相當恰當,因六祖指示修行,其方法,要不外以『無念爲宗』、『無相爲體』、『無住爲本』。有將叁無看成壇經的中心思想,與六祖本意不相符合,這應分清楚,不可將修行方法,看成是中心思想,單以『不于境上生心』無念說,就是最好修行方法,修行最怕起心動念,如不斷起心動念,修行就難上路,開悟更談不上。唐朝源律襌師問慧海襌師說:『你修行時是不是很用功』?慧海簡要有力的答說:『當然很用功』。源律複問:『你用功已到什麽程度』?慧海簡單答道:『肚子餓了就吃飯,想要睡時就睡覺』。源律聽了驚訝道:『這叫什麽用功修行?一般人都是這樣,簡直是打溷過日子』。慧海巧妙的解答:『我與一般人不能說是一樣,俗人吃飯,不單是吃飯,還要考究口味,想吃佳肴美食,甚至非肉不飽;睡時不單是睡,還想睡得舒服,更求床的好壞,怎麽可說一樣』?吃飯睡覺是最簡單的事,什麽人都知道,亦是人人每天需要的,可是一般人對此百般計較,總是貪求美味舒適,殊不知在這平常心中就是道,還要另外求什麽道?
修行修到不起雜念,是就達到這裏說的『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』的境界,這不是修行的方法是什麽?可惜一般修行的人,不能做到這點,就是不知修行方法,修行不知方法,縱然精進不懈的修,亦不能達到修行的目的!
《六祖壇經講記 定慧品第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