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定慧品第四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根本就不能受生,既到别处受生,当然不是一念断绝。这道理,「学道者」应再三「思之」!假「若」自己「不识法义」,「自」己「错」了「,犹」还「可」以原谅,如果将此错误,「更」去「劝」导「他人」,如是去行,「自迷不见」义理,而「又」毁「谤佛经」,以为这是佛说的,那就真的不可原谅,当知谤法的罪恶是很大的。经中确实说到无念,但只教行者不要有杂念,并不是说正念亦无。六祖恐行者着相,「所以立无念为宗」。

  善知识!云何立无念为宗?只缘口说自性,迷人于境上有念,念上便起邪见,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。自性本无一法可得,若有所得,妄说祸福,即是尘劳邪见,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。

  为使行者正确了知经说无念真义,六祖再对诸「善知识」说:我为什麽要「立无念为宗」?「只」因「缘」于有些修行人,「口」头上儘管「说」我怎样「见」到自「性」,以为修行功夫已很不错,殊不知这些内心还有「迷」惑的「人,于」所缘的外「境上」,仍「有」种种的杂「念」,更从这些杂「念上」,生「起」错误的「邪见」,乃至「一切尘劳妄想」,或说种种烦恼杂念,也都「从此而生」。其实我们「自性本」是「无」有「一法可得」,现既在妄念上生起邪见,以为有法可得,假「若」真的「有所得」法,口中便会对人「妄说祸福」,而这「即是尘劳邪见」,不能从修行中得到悟证,如是修行又有什麽用?为使行者真得其益,「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」。

  

  

结 说

  善知识!无者无何事?念者念何物?无者无二相,无诸尘劳之心。念者念真如本性,真如即是念之体,念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,非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所以起念,真如若无,眼耳色声当时即坏。善知识!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虽有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经云:『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』。

  六祖叫声「善知识」说:「无者」是「无」什麽「事」?「念者」是「念」什麽「物」?前说无念,本是一个名词,现在分开来说,显示祖师说法是活泼泼的,并不呆板的一词就作一词解。单说「无者」,是「无二相」的意思。二相,是指美丑、是非、生灭、有无、空有、人我、内外、染净等。对所有二相,如有所计较,种种烦恼妄见诸尘劳相,就会涌现出来,障蔽清净真如本性,现既不计诸二相的差别,当然也就「无诸尘劳之心」。一如无二如,方可称为真无。尘是尘垢,劳是劳累,因这很多,所以说诸。既无二相可得,观此心体究竟清净,就如『万里无云万里天』的一片晴空。独说「念者」,不是想念世间种种尘境,而是「念真如本」有妙「性」。依向所说,真如是无为法,是不会起念的,起念就成生灭有为法。现在说念真如,因为「真如即是念之体,念即是真如之用」。神会语录中,亦说『所言念者,是真如之用,真如者,即是念之体。以是义故。立无念为宗』。念既是真如妙用,是则「真如自性起念」,决「非」普通所说「眼耳鼻舌能念」。眼耳鼻舌所有的念,是妄想杂念,不是清净正念。真如所以是念之体,因为「真如自性」,原有念的妙用,「所以」能随缘「起念」。为念之体的「真如」,假「若无」有的话,生命体上的「眼耳」二根以及所缘的「色声」二尘,「当时」立「即」毁「坏」失其功用。

  六祖叫声「善知识」说:「真如自性」确可随缘「起念」,其念生起以后,眼耳等「六根,虽」同样的会「有见闻觉知」,如眼可以见色,乃至意可知法,但是决「不染」于「万境」,六根不染万境,「而真」如自「性」,仍然恒「常自在」,并不因六根的见闻觉知而失去。为证明这点,引净名「经」说:「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」。此出维摩诘经佛国品。诸法相,是指万有一切诸法的事相,世人对于诸法事相,大都不能善巧分别,就执诸法有实自性,不能如实认识诸法真相。佛不特善巧分别一切诸法,且对诸法第一义谛,亦即是对诸法真理,确能了悟是空无自性的,对诸法毕竟空性,深信不疑而不丝毫动摇,因而能如如不动。原因法法平等,生灭与不生灭,世谛与第一义谛,做到互相融通无碍自在。

  印顺大师在中国襌宗史中,对这三无作如此说:『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,无念为宗:这是坛经所传的修行法』。说得相当恰当,因六祖指示修行,其方法,要不外以『无念为宗』、『无相为体』、『无住为本』。有将三无看成坛经的中心思想,与六祖本意不相符合,这应分清楚,不可将修行方法,看成是中心思想,单以『不于境上生心』无念说,就是最好修行方法,修行最怕起心动念,如不断起心动念,修行就难上路,开悟更谈不上。唐朝源律襌师问慧海襌师说:『你修行时是不是很用功』?慧海简要有力的答说:『当然很用功』。源律复问:『你用功已到什麽程度』?慧海简单答道:『肚子饿了就吃饭,想要睡时就睡觉』。源律听了惊讶道:『这叫什麽用功修行?一般人都是这样,简直是打溷过日子』。慧海巧妙的解答:『我与一般人不能说是一样,俗人吃饭,不单是吃饭,还要考究口味,想吃佳肴美食,甚至非肉不饱;睡时不单是睡,还想睡得舒服,更求床的好坏,怎麽可说一样』?吃饭睡觉是最简单的事,什麽人都知道,亦是人人每天需要的,可是一般人对此百般计较,总是贪求美味舒适,殊不知在这平常心中就是道,还要另外求什麽道?

  修行修到不起杂念,是就达到这里说的『无念、无相、无住』的境界,这不是修行的方法是什麽?可惜一般修行的人,不能做到这点,就是不知修行方法,修行不知方法,纵然精进不懈的修,亦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!

  

《六祖坛经讲记 定慧品第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