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性真空的「般若」,當然也是「無形」無「相」的,如此無形相的般若,不是別的什麽,乃是人人本具的「智慧心即是」。假「若」能「作如是」了「解」體會,「即名」證悟諸法空性的「般若智」慧,若作他解,不得名般若智。龐居士說:『外求非是靈,無念是家珍,心外求佛法,盡是倒行人,般若名尚假,豈可更依文?有相皆是妄,無形實是真』。

  

  釋波羅密

  何名波羅密?此是西國語,唐言到彼岸,解義離生滅。著境生滅起,如水有波浪,即名爲此岸,離境無生滅,如水常通流,即名爲彼岸,故號波羅密。

  般若已解釋過,現續解波羅密。「何名波羅密」是問。但「此是西國語」。西國是指印度,意即這是印度話。「唐言到彼岸」,唐言是中國話,意即譯成中國話叫做「到彼岸」,亦有譯爲彼岸到。波羅密在印度用得很多,不論什麽事情完成,印度人都叫波羅密。如讀書告一段落,中國人叫做畢業,印度叫波羅密;如愣嚴經最近講完,中國叫做圓滿,印度叫波羅密。諸如此類的說爲波羅密,在印度確是很多的。但以佛法「解」釋其「義」,現壇經說爲「離生滅」。原因世間一般俗人,對所認識的一切,總易執「著」虛妄不真實「境」,以爲是實有的,因而就有「生滅」相現「起」。如胡姬花盛開,以爲有實在的胡姬花生起,到見胡姬花凋謝,以爲有實在的胡姬花散滅。不但對胡姬花有這生滅的觀念,對萬有諸法的現象,同樣會執著有個實在的生滅起來。「如」風吹動大海中的「水」,必然就有「波浪」湧現。正因衆生妄想執著實有境界的生滅,于是對之造有漏業,而流浪在生死中,永在有波浪生滅的此岸,所以說「即名爲此岸」。若能遠「離」虛幻不真實「境」,自然「無」有「生滅」的現象,也就不會對之有所執著造業,當然亦就不在生死中流來流去,那就「如水常通流」的無有阻礙,當知此「即名爲彼岸」。『如水常通流』,有說『如水長流通』,或說『如水永長流』,其義大體是差不多的。不過此喻是否恰當,有說並不怎樣符合。原因說爲此岸的波浪,固然是在河中,說爲彼岸的流水,同樣是在河中,佛法說爲中流。真要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,必須渡過煩惱中流,如停止在中流,怎可說爲彼岸?「故號波羅密」,這是結說。

  

  

行般若行

  善知識!迷人口念,當念之時,有妄有非。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,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,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
  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對于般若,世間「迷」妄之「人」,只知「口」頭怎樣誦「念」,不知般若究是什麽意義?因迷妄之人,終日「當」正「念」般若「時」,並沒有真正將心放在般若上,心仍隨于外境所轉,仍然「有」很多「妄」念生起,亦「有」誰是誰「非」觀念存在,這樣稱念般若,心與念相違,又與義相乖,怎得般若受用?又怎能到彼岸?若是智者「念念」如法實「行」,時刻將心放在般若上,「是」就「名」爲契于「真性」。真性,有的版本說爲『真有』。真有就是真性,真性即是真有。真有是真常唯心者所常說,性空唯心者從不說真有。有人以爲六祖所弘的禅,因宗金剛般若,說他是弘性空,依此所說真有,與般若性空,思想頗有出入,不可溷爲一談。中國學佛者,最喜歡圓融,以爲彼此一樣,事實並不盡然。禅者果能「悟此」真性「法者」,當知就「是般若」妙「法」。

  依此真性如實「修行者」,所修就「是般若行」。如不依此而行,就不是般若行。般若妙行,是學佛者所應行,不論那宗那派,或修那種行門,假定沒有般若,不能到達一切智城。是以任何行者,如「不修」般若行,任你怎樣誠心學佛,認真修行,仍屬有漏「凡」夫,不能超凡入聖,不能轉迷開悟,不能通達世俗谛不違第一義谛,當然也就不能完成學佛能事!

  果能「一念修」此般若大「行」,且念念不息的不離般若,時時處處心口相應,久而久之,不特慧解朗然,可以悟證本有覺性,而「自身」當下「等」同于「佛」。到此,就沒有生佛差別。另一壇經版本,將『自身等佛』,說爲『法身等佛』。顯示修般若行者,悟證諸法真理,得到如佛所得的法身。諸佛法身,平等平等,是爲『法身等佛』。兩說雖都可以,但以『法身等佛』,較爲合理。不論學者如何解釋,只要老實的修般若行,必有與佛法身平等的一天。

  

  善知識!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

  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一般認爲凡夫是凡夫,佛是佛,生佛有很大的懸殊,殊不知凡夫即非「凡夫」,當下「即」是「佛」。因凡夫與佛皆本具有相同的智慧德相,不過凡夫的智慧德相還沒有顯現出來。同樣的理由,一般皆說煩惱與菩提是兩回事,學佛就是要斷煩惱證菩提。殊不知「煩惱即」是「菩提」,不能把它看成截然不同的兩法。如此,爲什麽說有凡夫與佛的差別?當知不是本質有別,而是迷悟有異。「前念迷」亦即不能體悟到本有覺性,「即」是「凡夫」;「後念悟」亦即體悟到本有覺性,當下「即」是「佛」,再如「前念」執「著」客觀外「境」實有,並對實有外境有所追求,自然「即」有重重的「煩惱」生起;「後念」如能遠「離」實有妄執的外「境」,體悟本有覺性原本存在不失,當下「即」是「菩提」。有作這樣解說:真常論者認爲,萬有一切諸法,無一不是自性,亦無不是實性,煩惱既是萬有諸法之一,自然當下就是菩提,所以說『煩惱即菩提』。諸法無行經更清楚說:『貪欲之實性,即是佛法性,佛法之實性,亦是貪欲性』。『貪欲與菩提,是一而非二』。永嘉大師證道歌說:『無明實性即佛性』,同樣是這意思。可知佛與凡夫的差別在悟與迷;煩惱與菩提的差別,在是否修般若行。對此如善分別,凡夫即非凡夫,煩惱即非煩惱,就可成佛誕登彼岸,還有什麽差別可言?

  

  

般若尊貴

  善知識!摩诃般若波羅密,最尊最上最第一,無住無往亦無來,叁世諸佛從中出。當用大智慧,打破五蘊煩惱塵勞。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變叁毒爲戒定慧。

  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如上所說「摩诃般若波羅密」,不要把它看成簡單,而是「最尊最上最第一」的。不特壇經是這樣說,大般若經百七十二卷亦說:『是故般若波羅密多,于前五種爲最勝,爲尊爲貴,爲妙爲微妙,爲上爲無上,爲等爲等等』,這都是特別贊美般若,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勝過般若。因而佛法行者,應當尊敬般若,般若爲諸佛母,如不尊敬般若,自亦不敬重佛。一般佛子,對佛相當尊重,對于甚深般若,不特不予尊敬,甚至予以否定,說這非法非律,不是如來所說,這過失相當大,大到超過五逆重罪,怎可不尊敬般若?當知覺證諸法實相的智慧,就是般若波羅密,確實有其最高的價值。如問廣度一切衆生的悲願,是從什麽地方來的?是從般若波羅密多,始展開實踐廣大菩薩行的。

  甚深般若,遠離一切虛妄分別,絕對不住于一切法,所以說爲「無住」;住既無住,當亦無去,所以說爲「無往」;有往才有來?無往怎會來,所以說爲「無來」。爲佛子者,必須尊敬般若,因般若波羅密體,不論有佛無佛出世,都是常住不滅的,所以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「叁世」一切「諸佛」,皆「從」此般若大法「中出」。金剛經說:『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』,也是這意思。要知諸法實相就是佛,爲什麽這樣講?因爲得到諸法實相,方可算是得佛,佛之所以爲佛,不是由于佛身的相好莊嚴,而是由于得到一切種智。

  佛法行者要想從般若得成佛,首「當用」此般若「大智慧」,無有遺馀的「打破五蘊煩惱塵勞」。五蘊,是色受想行識,爲組織有情生命體的要素,內在充滿煩惱,一切煩惱活動,都從五蘊而來。塵勞,通常說有八萬四千塵勞,但這是約數言,實際吾人心念,緣于世間諸法,無一法不是塵勞。五蘊內在的煩惱,萬有外在的塵勞,如果「如此修行」般若,不特可以擊破煩惱盪盡塵勞,且能度一切苦厄。如心經說:『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』。如是修行般若,且「定」得「成佛道」。到了完成佛道時,就可「變叁毒爲戒定慧」。叁毒,是指貪、瞋、癡根本煩惱,有股強大的力量,能毒害衆生本具的法身、慧命。法身、慧命原是衆生本有,所以不能得到,病在爲叁毒所害。叁毒與叁學是敵體的兩面,叁毒既能毒害法身、慧命,要想除去這個毒害,唯有叁學可予徹底撲滅。叁學,又名增上戒學,增上心學,增上慧學。小乘說此叁學,是得四果必要條件,所以應當精進修此叁學。增上戒學,要在防止身口意可能造作惡業。增上心學,心就是定,要在攝收散亂澄靜精神而得見性悟道;增上慧學,要在斷除所有煩惱顯發本有覺性。大乘說此叁學,不但範圍廣泛,且與六波羅密可相配合。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叁波羅密是戒學,禅波羅密是定學,般若波羅密是慧學,精進波羅密通于叁學。戒是斷叁惡趣的勇敢健將,定是絕分散心亂的犀利武器,慧是療治身心大病的良醫妙藥。所以大乘佛法行者,更要精進的勤修叁學。叁學雖說有叁,但非各自獨立,而是互相資助,如沒有戒就不能得定,沒有定就不會發慧,是以叁者缺一不可。

  善知識!我此法門,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。何以故?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。若無塵勞,智慧常現,不離自性。悟此法者,即是無念,無憶無著,不起诳妄,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觀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捨,即是見性成佛道。

  

  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現「我」所說的「此」般若「法門」,不唯是一般若,而「從」此「一般若生」起「八萬四千智慧」。「何以故」是問?原因「世」間的「人有八萬四千塵勞」。此處所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