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著相,他還沒有得到解脫,沒有真正的放下。「若取法相」:他要取這一切的法相,法沒有空,這也是著我人衆生壽者,這四相上了。「何以故。若心取非法相」:若取,這個非法相。法相、非法相,不是法的相,也就是著我人衆生壽者了。他都沒有把它看破,也沒有得到人空,也沒有得到法空;人空、法空沒有得,所以還是有我人衆生壽者。

  

「是故。不應取法」:因爲這個,所以就說,不應該取這個法相,不應該有所執著這個法相。「不應取非法」:也不應該取一個沒有法的相。怎樣子呢?「以是義故」:以這種的道理,這種的意義的緣故,「如來常說」:你在過去常常聽見佛常說過,說甚麼呢?「汝等比丘」:說你們這些個比丘啊,「知我說法」:你們應該要知道,知道甚麼呢?知道我所說的一切法,「如筏喻者」:就好像,一個船似的。這個筏,就是個船,「如筏喻者」。你用這個船幹甚麼呢?這個船是度生死苦海的。你生死了了,你就應該把它放下;你要生死沒了,你用這個法去修行去。生死要了了,還要把這個法也放下了;你要不放下這個法,你有一個法執。不放下這個人,你有一個人執,人的執著;你不放下這個法,就有法的執著。你要有法的執著,這又成了一個法病了,成了一個病了,這也是病。你治病,用這個藥來治這個病。病要好了,你還要吃藥做甚麼呢?你病沒有好,你應該吃這個藥;如果病好了,再要吃藥,那簡直就是一個狂人了。那就是一個癫人了,瘋癫的人了。爲甚麼呢?他自己不知道病好沒好呢!

  

所有的法,你這一切的比丘應該知道,我給你們說的這個法,教你們了生死;如果生死了了就不需要法了。所以說,「過河不需舟。」你已經過了這個河的時候,就不需要再背著一個船去跑路。你如果過了海,然後說,我這個船沒有地方放,我背著它吧!把它背著,背著這個船跑路。你說,這個人要見著你,這個人,哦!都認爲你是一個發癫的人、癫狂的人。癫狂的人哪,英文不知道叫甚麼。大約就是 crazy 。這個「法尚應舍」:那麼你過河不需舟,生死了了,就要把筏也放下,要人空、法空。那個真正的法尚且要把它放下,「何況非法」呢?何況你所執著的,一般人所執著的,那麼又怎麼可以不把它放下呢?法都應該放下,那要不是法更應該放下了!

  

B7. 無得無說分第七

  

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須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無有定法。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亦無有定法。如來可說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非法。非非法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賢聖。皆以無爲法。而有差別。

  

這個「差別」,一般人都讀ㄔㄚ cha1 別,那麼應該讀成ㄘ ci1 別。那麼不認字的人呢,就看這個字是個差(ㄔㄚ cha1 ),所以就念成一個ㄔㄚ chi1 了。念成一個ㄔㄚ chi1 就差中差了。這個差(ㄘ ci1 ),甚麼叫差呢?差別就是分別。有一般人說,沒有讀過書的人就念成ㄔㄚ cha1 別了。這也是很可憐的!

  

「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」:在你的意思裏怎樣子呢?「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」:這個「耶」字是個探問字,就是得沒有得呢?「如來」,如來,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。「得」,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得,是對著失而言得,失去了,再把它得著了,這叫得。那麼這個地方,這個「得」不是說「得」,應該講成「失」。說,如來丟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?丟了嗎?要沒有丟就沒有得的,所以說,得,可以拿著它當作失、丟了講,就失去了。如來失去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嗎?因爲得呀,得的反面就是失;有所得,必定以前失過,所以現在才得。如果沒有失過,那怎麼會有得呢?這麼樣一講,你就明白了。這是一個最完善的講法。

  

你先把它,講他失了沒失。他得沒得,我不懂。失了沒失?丟了沒丟啊?哦!說,沒有丟;沒有丟!那從甚麼地方會得呢?這你就明白了吧?沒有丟,你從甚麼地方會得?這個說是「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所以你就先問他,丟了沒丟?沒有丟;沒有丟也沒有得。這是一個最正確的理論。

  

這個「耶」字呢,就是問說,得了沒得;得了沒得,也就是反問的丟了沒丟。這個講法就是祗有我這麼講法,其它法師都不這樣講法。

  

「如來有所說法耶」:這個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又問須菩提說:如來他有所說法嗎?「有所說法」:就是,他說過法嗎?那麼可以再反過來說,如來沒有說過法嗎?你說沒有說過法,如來又說法;你說如來說法,他又問如來有沒有說法。你說這個地方怎樣講呢?所以就問須菩提,看看須菩提有沒有智慧,有沒有般若。要有般若就懂這個道理了;要沒有般若呢,就不明白了。所以須菩提就說了,「須菩提言」:說了,「如我解佛所說義」呀,說,要是照著我的意見來解釋佛所說的這個意思,「無有定法」:沒有一定的法,「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他不答他得了沒有得,他說,沒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麼個法的名,沒有的。既然沒有,又有甚麼得,有甚麼失呢?爲甚麼沒有呢?「亦無有定法。如來可說。」因爲,如來所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祗不過是一個名而已。其實這個名也是個空的,根本就沒有啊!那麼根本沒有,哪有一個得?哪有一個失呢?「亦無有定法」:也沒有一定的法,「如來可說。」

  

如來所說的法,都是因人施教,因病下藥。因爲某一個人說某一種法;因爲某一種病開某一個藥方,去治某一種病。這根本也沒有一定的法,「如來可說」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麼緣故我這樣講呢?「如來所說法」:如來所說的法,「皆不可取」:隨說隨掃,就像掃地似的,有了塵土就掃去了。說出來這個法就是法塵。那麼如來又把它掃去了,掃去,掃幹淨了,沒有了。「皆不可取。」「不可說」:如來說甚麼法?無法可說。「非法。非非法」:不是法,也不是不是法。甚麼法?沒有的,一切都沒有。「所以者何」:所以緣故是甚麼道理呢?「一切賢聖」:所有的一切聖人和賢人,「皆以無爲法。而有差別」:他都是,以這個無爲法;「無爲法」就是無所作爲,沒有相的,沒有相而有差別,有一個分別。

  

佛法根本就不用學,誰都有的,誰都會的。你就把你的執著去了,那個佛法就現出來了;你的執著不去,你越找,你越找不著。爲甚麼找不著?就因爲你有所執著,你沒有放下;沒有放下,你就拿不起來。你必須要,左手放下這個執著,右手才能提起來實相的般若。所謂提起來是一種比喻,並不是,叫你真正有所,好像有一個東西似的,你可以用手把它拿起來。你要能拿起來實相般若,你把虛空,可以就一把抓到;把這個虛空抓到一起,那你就能把實相的般若拿起來。如果你抓不住虛空,一把抓不住這整個的虛空的話,那個實相般若不要拿的。實相般若是盡虛空遍法界的,你怎麼樣拿?你根本就是在這個實相般若裏邊的,你怎麼能,再把它拿起來?不過我們現在有所執著,就沒有得到這個法身的本體,沒有認識本來的面目。你要認識本來面目了,六祖所說的:

  
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
  

這四句偈頌說得盡善盡美。你要是真正能放下了,就體驗到這種的意思。那時候你也得到你真正本有的實相般若了。得到,所謂得到又是一個名詞,根本就無所得,因爲我們沒有丟,所以就不要得了。

  

B8. 依法出生分第八

  

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布施。是人所得福德。甯爲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是福德。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若複有人。于此經中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。爲他人說。其福勝彼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一切諸佛。及諸佛阿耨多羅多叁藐叁菩提法。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。所謂佛法者。即非佛法。

  

這一段文是說的一切的佛和一切的佛法都從這一部經生出來。「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,須菩提。「于意雲何」:說,在你的意思裏怎麼樣?我現在說一個例子。甚麼例子呢?就是假設有一個人,用滿叁千大千世界這樣多的七寶,來作布施,「以用布施」。這個福德多不多呢?這個人所得到的這種福德呀,是多,是不多呢?這是一個探問的口氣,詢問的口氣,問須菩提。

  

甚麼叫「滿叁千大千世界」呢?這一個須彌山、一個四大部洲。四大部洲就是東勝神洲、南贍部洲、西牛賀洲、北俱盧洲:這叫四大部洲。這四大部洲,就一個日月,這叫一個世界。這一個世界集成一千個世界;一千個一個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。再集成一千個小千世界,這叫一個中千世界。再集成一千個中千世界,這叫一個大千世界。怎麼叫叁千大千世界呢?因爲一個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這叁次說這個千,所以叫叁千大千世界。這叁千大千世界就是叁千多個日月、叁千多個須彌山,不止叁千!

  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